淺談生活數學校本課程開發
時間:2022-10-17 08:19:02
導語:淺談生活數學校本課程開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智障兒童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知識遷移能力不足,這對他們將來融入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F階段的數學教材并不適應學生的生活現狀,也很難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為促進智障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高郵市特殊教育學校嘗試開發了“生活數學”校本課程,這一課程很好地借鑒了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同時亦能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其最終目標是滿足每一個智障兒童的特殊需要,為弱智兒童適應社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智障兒童;校本課程;生活數學
自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生活化課程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對于我校的智障學生而言,市面上現有的一般性教材并不契合我校學生的現狀,更加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吧罴唇逃币恢笔翘招兄壬逃枷氲暮诵?,時至今日,對我們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以上背景下,我校為了提高智障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以《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為指導,開發了《生活數學》課程,組織教師編寫了《生活數學》校本教材,使數學真正走進智障學生的生活。
一、圍繞課程目標,確定學科核心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強調了“培智學生要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這就要求我們把數學課程置于“生活”這一大背景中,讓數學課程與生活密不可分,實行生活化教學。所以我們必須實施讓學生融入社會為基礎的數學訓練和操作,開展培養動手能力和數學思維的訓練,要盡可能地拉近學生生活和數學課程的距離,實現“生活中有數學,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這一目標。
二、整合各方資源,編寫校本教材
我校以智障班級為主,其中中重度的智障生占大多數,以往選取市面上發行的兩套培智教材經幾年教學實踐后發現并不適用于我校差異性較大的學生,盡管教材內容也貼近生活,但是城市化氣息明顯,標志化的地理位置信息也區別于我們現處的縣城,內容陌生,學生學習過后對教材中的信息完全無法汲取,更不用說應用于生活。所以我們要編選一套帶有明顯周邊生活印記的《生活數學》,這就要求我們對現有的教學資源和內容進行整合,選取實用與適用的內容,補充符合學生實際并貼近生活的知識點,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段與學段系統性地去調整教學難度。1.選取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必將運用到生活中去。在校本教材編寫中,我們必須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他們的實際需要和興趣出發,為學生選取生活中的材料。當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貼近時,學生們便會有較高的參與度,學習熱情高漲,知識的掌握也就更加牢固。開學初,學校指定了“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及“國家與世界”幾大主題,以一月一主題,單元制的形式選取適合本校中度智障學生的《生活數學》的內容。如,“學校生活”這一主題中,以我班所處的中高年級段為例,讓學生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達我們上下課的時間,也可以在其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同他們一起制定一天的作息安排表。2.刪除不適用的教學內容。生活數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學生們能看到的、觸摸到的,滿足今后的社會生活需要的內容才能貼近教材的核心,觸摸到課程的本質。如在以往的教材學習中,《圖形的認識》這一單元中羅列出了常見的平面圖形外,同時還涉及圖形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從以往的學習過程來看,學生對于周長與面積的意義理解困難,對于平面圖形面積的公式只能短時記憶,而且在日后提取困難,學生也并不能根據特定的圖形運用相應的公式。從學生今后的生活需求來看,這一部分的內容并不經常運用,職業選擇上,他們也并不能應付此類需要大量計算的工作,僅僅能從事一些機械的、重復性的單調的工作內容。所以在教材的編選上,我們完全可以刪除這部分內容。3.增補面向全體的教學內容。智障學生的特點便是個體差異性較大,同樣的教學內容無法完全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比如數與運算這一部分,我班有的同學連10以內的數字都不認識,有的能進行兩位數進位退位的加減法,而有的同學甚至能熟練地使用乘法口訣了。為此,我們可以增補適當內容,為各年級輕、中、重度智障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如千以內數的認識,對輕度智障學生的要求為:會讀、寫,會比較千以內的數,中度智障學生的目標是能認識各數位并能準確指出數位上的數,而重度智障學生則需指認數即可。我們可采用任何方式進行練習,比如銀行的存折數字、車票的價格、學校人數……讓他們體會到數字在生活中的巨大用途,為他們將來走上社會、融入社會打下了基礎。
三、活用社會資源,打造開放課堂
生活數學要求我們將生活和教學融為一體,讓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主動去探索數學問題,并嘗試能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問題,學以致用,體會到數學這門學科的重要價值。1.制作逼真教具,激發學習興趣。教具是重要的學習資源,教具的操作也是感知和發現問題的途徑,它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同時也是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智障學生雖然大多數手眼不協調,動手能力差,但并不會影響他們操作的興趣。因此,我們可以制作逼真的教具或者學具,讓智障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教學《鐘面的認識》這一課,筆者出示了鐘面的教具,讓學生自己先觸摸上面的時針和分針,感受它們的長短不同,再根據本校的上下課時間報出相應的時刻,還可以分小組進行一個小競賽,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不僅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豐富他們的感知經驗。2.善用社會資源,積累生活經驗。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將它們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日常難題。書本知識最終要回歸生活,所以我們可以運用公共場所,為學生的實踐提供空間,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如在《商品標價》這一課中,我將學生帶往我校的超市,在超市中,我讓學生注意每樣商品的價格,比較同種商品因不同的規格而產生的價格差異,并讓學生認讀標價,讓學生了解帶小數的價格的正確讀法,能理解小數點后數字的意義。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們不僅能很好地掌握商品標價的特點,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3.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生活問題?!杜嘀菍W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提出:“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練習,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數學問題的能力?!彼栽诮虒W時,我從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入手,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知識展示在課堂上,既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也能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如教學“位置的認識”一課時,我將學生帶入操場,模擬升旗時候各人所處的位置,面對太陽,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太陽升起的方向為東方,那相反的方向呢?左右的方向又是什么?讓學生從自己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也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們的校園”這一主題下的校園中找一找我校各方向都有什么。在如上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數學,承載著我們人類的智慧和文明,也是人們從生活中提煉而出的精華,所以數學始終帶有生活的本色,而智障生活數學課程的校本課程開發則結合了本校學生的特點,更加滿足學生需要。我們應借助生活來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為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茆露 單位:江蘇省揚州高郵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學校
【參考文獻】
[1]牛乾坤,張玉紅.我國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文件綜述[J].綏化學院學報,2015(07).
- 上一篇:多媒體計算機在特殊教育的運用
- 下一篇:中職學校體育教學課堂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