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輔導員特殊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09 03:48:38

導語:大學生輔導員特殊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輔導員特殊教育論文

摘要:培養殘疾人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尤為重要。本文從高等特殊教育殘疾大學生輔導員思政隊伍的現狀與問題出發,就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注重對殘疾大學生人文關懷、加強殘疾大學生人格的塑造與培養、把握住殘疾學生意識形態總開關等問題探討殘疾大學生輔導員思政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殘健融合;高等特殊教育;輔導員;思政隊伍

殘健融合教育是根據殘疾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自身發展需要,將殘疾人大學生與健全學生融合式教育和培養,共享人文環境與教育資源。幫助殘疾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其融入社會的能力。其對于殘疾人的教育、康復、融入社會,平等共享社會主義建設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職業教育培訓過程中,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培養尤為重要。輔導員是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先鋒戰士,是學生思政教育的中堅力量,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領航人,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藝術和水平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1殘疾大學生輔導員思政隊伍的現狀與問題

1.1輔導員角色定位不明確,職業認同感相對較低。職業院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對于殘健結合的班級而言,輔導員具有“輿論”的導向性,也就是說,輔導員的工作態度將間接影響到班級學生的行為反應。輔導員日常工作細致、瑣碎而復雜,工作內容涉及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就業等各方面,加之一些突發事件,經常會處于“身心俱?!钡臓顟B中,沒有集中的時間提升自身理論水平和深入地思考思政工作藝術、方法手段等,工作缺乏創新性。長此以往,年輕輔導員會進入工作“瓶頸”期,老教師則容易“倦怠”。1.2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工作方法不得當。大學生特別是殘疾大學生正處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學生不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輔導員應當具有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1]。目前從輔導員的專業分布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出身的輔導員占的比例不高,思政工作開展理論功底不夠厚,教育和管理基礎相對薄弱,專業化程度不高。隨之而來的就是在工作的方法和程序上缺乏理論支撐,更多的是在事件中摸索。1.3輔導員工作存在任務重與工作經驗不足的矛盾,導致職業威信不高。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既要處理學生日常事務,又要抓學生的思想建設;既要參與教學考核、教研活動又要做好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既要滿足學校對于學生教育管理的規定,又要協調家長與學校、學生的溝通和聯系。許多輔導員較年輕、缺少歷練,缺乏經驗的積累和技巧的沉淀,加之職業學校學生的生源素質參差不齊,近年來頻出的校園突發危機事件,導致許多高職院校專職輔導員持續處于高強度的工作和心理壓力之下。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情緒,會導致輔導員隊伍中的人員辭職和跳槽。1.4對于信息化時代殘疾人大學生思政的特點掌握的不夠。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各種無障礙工具的出現,網絡已經不能將殘疾人“拒之門外”。信息化、自媒體、微時代,很多殘疾大學生為獨生子女,個性張揚、思想前衛甚至存在叛逆心理,對于呆板的說教“不屑一顧”。而在實際工作中,很多輔導員對于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區別對待,在工作方法上往往千篇一律,健全學生和殘疾學生不能區別對待,特殊問題和普遍問題不能鑒別處理,導致付出很大的時間和精力,但胡子眉毛一起抓,效果不是很明顯。

2殘疾大學生輔導員思政隊伍的建設

2.1深刻認識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其重要性。恩格斯指出: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的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2]殘疾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他們享有全面發展自己才能的權利,為殘疾大學生提供上學的機會是教育公平的體現,從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對殘疾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以人為本的具體做法。對殘疾大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政教育能夠幫助殘疾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滿足其精神需求,幫助構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實現殘疾大學生內心的平和,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從社會層面而言,科學的價值引領,正確的思政教育能夠使殘疾大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感受社會的溫暖,消除其被社會邊緣化的思想觀念,幫助他們尊嚴生活,體面工作,回報社會,成為對家庭和社會有用的人才。高校輔導員要擔負起培育學生、引導學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3]2.2立足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對殘疾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耙詫W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提倡以“非指導性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發揮學生潛能。首先,尊重學生的時代差異性和特性,認識、理解并接受殘疾大學生90后、00后時代特性,結合時代特點開展思政教育。其次,提倡觀念的融合、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融合,對殘疾大學生時代性和自身特性的研究,目的是為了“融合”,在殘疾大學生的時代性特征基礎上找到其與核心價值觀的融合點,在殘疾大學生自身身心特點的基礎上找到其與健全學生身心發展的融合點。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殘健融合理念本身彰顯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再次,思政教育中彰顯人本主義“知情意行”統一的觀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情感經驗的作用,即從認知的改變到行為的改變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在于人的情感因素。最后,在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踐行“參與性管理”,不能因為殘疾學生自身的身體機能的不便就“包辦代替”,要給予殘疾大學生充分的信任和放手,讓殘疾學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2.3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抓手,注重殘疾大學生人格的塑造與培養。筆者在一所殘健融合的高等職業學校工作多年,從工作經歷來看,較普通大學生而言,殘疾大學生有更多的負面情緒,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他們普遍存在焦慮、孤獨和自卑的情緒,依賴心理較為嚴重。就殘疾類別而言,視力障礙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強,但敏感和偏激;聽力障礙學生視覺敏感性強,但自我情緒的管理能力較差;肢體障礙學生,則存在更多的自卑情緒,對自我的認識存在偏差,自我接納程度較低?;诖?,殘疾大學生的輔導員工作,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抓手,用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咨詢技巧武裝自己的頭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導和引領殘疾大學生精神上的獨立,協調殘疾大學生個體人格與社會人格的協調發展,針對殘疾大學生開展自信心、生命教育、價值觀教育、社會融入能力的培養等,以提升殘疾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2.4領會“自媒體”“微時代”的時代特點,把握住殘疾學生意識形態總開關。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自媒體”“微時代”給我們的思政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智能移動互聯產品在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簡單”“方便”,隨之而來的還有大學課堂上的“低頭族”“手機族”。另外,“微”信息具有傳播迅速性、內容的多元性、表述隱匿性的特征,很多時候讓我們的輔導員感到“措手不及”。其實,我們還應該看到,“微”信息同樣具有可控性的特點。因為殘疾大學生的校園網絡輿情涉及的內容較為單一,探討問題的主題也不夠深入,一旦有突發事件的發生,學校相關部門能夠快速有效地進行干預,很容易實現對校園輿情的正面引導。這就要求殘疾大學生的輔導員們能夠具有較高的媒體素養,對于媒體信息具有很強的選擇、質疑、理解、評估和思辨的反應能力。首先,完善校園網絡平臺。對社會的熱點和社會現象,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開展話題討論、傳播正能量的信息,保證輿論導向的正確定位。其次,輔導員要從思想政治教育出發,主動占領學生媒體主陣地。殘疾大學生輔導員要通過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主動利用好學生使用的新媒體平臺,走進學生生活,與學生交流思想,暢談國事,了解學生的觀點,掌握思想狀態,傳遞正能量。再次,鎖定思政輿情的重點對象,開展特殊輔導。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日益發展,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的演說、對話都會被記錄,通過對學生“網絡話語”的串聯、整合與分析,輔導員及時抓住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而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做好學生服務管理工作。從而培養出陽光、自信、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3號)[EB/OL].www.gov.cn/xinwen/2017-10/05/content_5229685.htm

[2]弗.恩格斯.在愛北斐特的演說.1845年2月8日的演說[EB/OL].www.wyzxwk.com/Article/shushe/2010/07/163454.html

[3].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作者:王榮光 單位: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