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舞情感教學方式分析
時間:2022-01-14 08:54:18
導語:民族民間舞情感教學方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基本上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民間舞蹈,在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時,不僅要注重規范學生的舞蹈動作,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舞蹈情感與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認知自己的民間舞蹈。本文主要是對當前在開展舞蹈教學過程中,關于情感教學方法進行探討,希望能夠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有效措施;情感教學
我國民族在演變與發展中逐漸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民間舞蹈,它主要是體現本民族獨有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其中也蘊含著本民族人民的深厚情感,所以在進行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情感教學,使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民族民間舞蹈的所含有的奔放與熱情。在表演中不斷抒發自己情感,這對于研究與學習民間舞蹈有巨大幫助。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是起源于人們的生活與生產方式,表現方法極為多元化,情感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我國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時,情感教學受到忽視,比如教師會過于強調動作教學,要求學生具有優美的舞蹈動作,但是未能對其含有的豐富意義進行感悟與理解等。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學生都將注意力放在舞蹈訓練上,忽略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展現與感悟,最終影響舞蹈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情感教學,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主要是以藏族舞蹈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情感教學方法進行深入分析。
一、藏族舞蹈概述與分類
(一)藏族舞蹈概述。我國民間舞蹈較多,大致可以分為“諧”和“桌”兩種類型,藏族舞蹈主要是以“諧”形式流傳于民間,是藏族民間的一種集體式歌舞。藏族舞蹈又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諧》《堆諧》《果卓》《果諧》。后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藏族舞蹈在這個基礎上又加了一些簡單的動作,隊形變換、原地旋轉等多個內容。在這種情緒影響下,藏族舞蹈逐漸成為一種載歌載舞、男女交替的形式,其想要表現的內容是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勞動過程的。隨著舞蹈形式日益成熟,這種勞動形式的舞蹈已經被表演者搬上了歷史舞臺,并且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我國紀念生產勞動一種主要的藝術形式。(二)藏族舞蹈分類。根據一定的標準可以將藏族舞蹈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人們自娛自樂的民間型舞蹈;另一個則是帶有宗教性質舞蹈,比如《羌姆》主要展現的就是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在宗教祭祀過程中所需要跳的舞蹈,帶有強烈的民族性。從主要源頭來看,這些舞蹈都能夠展現藏族人民豐富的民族文化,體現人文優美與瀟灑的姿態,但是這兩種舞蹈卻存在不同的性質,比如《果諧》和《羌姆》兩種舞蹈中,雖然都有圓圈歌舞,同時其也都被稱為藏族舞蹈,但是其道具使用、表現形式、舞蹈者裝束等方面都有巨大區別。(三)羌族舞蹈特征。1.基本動作特征。藏族人民因為長期生活在空氣稀薄、高海拔的高原地區,加上他們在生活中需要背負生活與生產中所需要具備的物資,因此可知,想要在平原地區背負重物下山或者上山,都需要花費較大力氣,所以對于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來說,具有更大壓力。在這種生活壓力下,藏族人民開始習慣性利用關節進行發力,因此在藏族人民跳舞時,會大量使用關節進行有韌性、有節奏的上下顫動,給觀眾帶來一種強大的韻律感與顫抖感。除此之外,觀眾在欣賞舞蹈時,還會從心里感受到一種雖然不緊不慢,但是又能帶給別人別樣的震撼,比如在表演時,表演者需要通過腳與膝蓋進行快速顫動來表演踢步舞,這給觀眾帶來無限樂趣,也能讓觀眾在觀看表演時獲得自在輕松的氛圍,進而使其身心舒暢。2.基本形態特征。在藏族舞蹈時,無論是表演者出腿動作、落腳動作都是邁開為主,也就是在跳舞時,只要出現了抬腿、踢腿,、跑腿、跨腿等動作,都是外開角型。除此之外,舞蹈還十分崇尚外開美、和諧美。比如在大部分舞蹈作品中,其中有大量動作都是通過同手同腳來共同完成的,這進一步說明在我國藏族舞蹈中,表演者需要用到腳和手進行運動,這對舞蹈者身體協調性提出較高要求。從大眾審美角度來看,同手同腳順便運動實際上十分的別扭,但是從審美角度來看,順便動作實際上能夠體現出藏族人民保持協調感的一種方式。不僅如此,藏族舞蹈中男子與女子動作也不盡相同。具體來看,比如女子在跳舞過程中注重形態,利用垂臂、前傾等特征,并且利用這些動作來體現藏族女子日常中含蓄典雅的美感。而在舞蹈中則十分注重男子形態的垂臂、卸跨等,想要展現出男子狂野粗放的感覺。
二、教學中情感現象與作用
(一)情感現象。我們需要對情感進行系統的分類,人類情緒可以分為社會情緒、原始性情緒等幾個方面,通過這些情緒能夠與基本社會保持必然的聯系,心理學家不斷強調人作為社會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需要將情緒逐漸發展成情感與情操,同時還需要在固定的情境中表現出自身的社會性情緒。通過上述知識可知,可以將其分為靜態與動態兩個層面,隨后從兩個方面探討情感表現,其中靜態中含有三個情感源點,分別是教材中的情感、教師情感、學生情感;動態三種情感則是師生之間在人際交往中的情感交流、師生在課堂中對信息傳遞所形成的情感交流、師生之間自控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情感現象十分復雜且豐富,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深入了解。(二)情感作用。根據國內外諸多的研究可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情感教學,具有獨特的作用,這種作用為日后教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首先,情感教學能夠為行動提供動力,他能夠不斷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在人的行為中,學習動力就是積極的情感,情感也能轉變成強大的動能,對于一些主動性、積極性行為,都有著明顯調控作用。情感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行為能力、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最終促進人們依靠自身頑強毅力深入學習中。其次情感能夠降低對他人言行接受程度,因此其在教學中起到疏導作用。他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加深入的理解。最后個人情感能夠推進人際交往關系,因此在教學中發揮著協調作用,促進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三、民族民間舞的情感教學主要方法
(一)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舞蹈的熱情。民間民族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與民族特色,因此學生需要對其背后文化進行了解,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激發學習熱情,所以在教學時,教師需要采用必要的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藏族舞蹈學習為例,如果教師需要對舞蹈的相關知識與背景進行介紹,如果只是單純的介紹舞蹈動作,那么學生只是對一個一個動作進行重復練習,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因此在該情況下,教師在開始教學之前就應當做好背景知識研究工作,比如可以在學習之前安排學生對民族特征與舞蹈文化進行相應的學習與整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熱情,使他們更加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進而對提升教學效果有著重要作用。(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展現能力與情感感悟。學生的展現能力與情感感悟能力有著密切聯系,同時也對于提高舞蹈藝術素養,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在開展教學時,教師需要運用相應的情感教學,不斷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舞蹈,并且展現情感。比如,在學習藏族舞蹈《牛背搖籃》時,教師可以利用情感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對好友與人物相處的情景進行感悟,使他們充分領略到藏族人民的性格豪爽與對生活充滿熱情等民族特征,這也是藏族所含有的深厚文化底蘊,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對舞蹈動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認識,同時能夠提高學生情感感悟能力,對于日后學生表演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三)注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與鼓勵。在教學時如果學習難度較大,那么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很難達到預期目標。所以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與鼓勵,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中樹立信心,延長學習時間,并且激發學習積極性。如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未能給予學生相應的評價與鼓勵,學生則會出現自信心與積極性大打折扣現象,也會逐漸對舞蹈學習產生厭倦。以藏族舞蹈為例,在剛開始學習舞蹈時,主要涉及的基本動作與步伐教學,比如三步一撩、拖步等,這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難事,同時學生在剛開始接觸舞蹈時也懷有強烈求知欲。但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習內容難度也擴大,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思想變化進行及時地了解與掌握,采用多種措施對學生開展有效教學,使學生對舞蹈學習保持充分的熱情與積極性。(四)注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想要培養學生對民族民間舞的情感,需要使他們在一個良好氛圍下學習,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保證良好的學習情緒、學習狀態。比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有一定展示機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或者可以利用配對互相糾正或者分組探討等方式,使學生在一種輕松的狀態下學習舞蹈,探討舞蹈,滿足學生舞蹈學習激情與情感需求,使他們在良好的氛圍下提高自身學習水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作用不只是教授學生與舞蹈相關的技巧與知識。同時,還應當培養學生的展現能力與舞蹈情感感悟,在教學時,教師應當采用積極有效的方式,不斷培養學生情感能力,也就是激發學生在學習時的熱情。并且為了保證學生在學習時具有充分的熱情,教師應當適當地對其進行評價與鼓勵,為他們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在培養專業舞蹈人才時,也需要提高對情感教學的培養力度,在教學時培養學生對舞蹈的個性化與感悟,使每個學生能夠在表演中充分展現自身熱情,為我國舞蹈事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永權.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情感教學剖析[J].傳播力研究,2019,3(16):203.
〔2〕王婧.關于民族民間舞的情感教學方式芻議———以藏族舞蹈為例[J].藝術科技,2017,30(06):337.
〔3〕楊梓.淺析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情感教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4〕楊梓.寓情于教,情動于舞———淺析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情感教學[J].北方音樂,2014,(01):98-101.
〔5〕程紅.用切實可行的措施留住民族文化根脈———從第四屆藏族鍋莊舞大賽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創新[J].傳播力研究,2019,3(02):15.
作者:趙亮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 上一篇:互聯網下高校舞蹈教學改革初探
- 下一篇:校外體育舞蹈教學現狀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