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6-28 10:45:34
導語: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時代下,智能化、機械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逐步成熟完善,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了傳統物流管理模式。為了滿足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通過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進行調研,分析物流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課程改革的必要性,推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在課程內容、課程定位、教學模式、校內外實踐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建立科學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培養能適應物流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全面發展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物流管理;教學改革;崗位對接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之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據中國交通協會信息公布,物流人才的需求是我國12種緊缺人才之一。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教育起步相對較晚,物流人才培養模式與快速發展的物流業存在脫節。該文針對物流管理崗位的實際需要,對當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課程定位不清,傳統教學手段單一,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等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以崗位需要設置課堂內容,注重能力培養的教學定位。
1物流管理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社會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的理論知識以“必須”和“夠用”為主,重點突出實踐能力“應用”部分的培養。但目前,有些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過高的追求“專升本”的升學率,在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模式上也沿襲本科院校的做法,重理論輕實踐,辦成了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嚴重影響了高職人才的培養定位。因此,探索并糾正高職物流管理課程在高等職業教育的正確定位迫在眉睫,十分必要[1]。
2物流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分析
2.1課程定位不清。2001年,國內高校只有北京物資學院一所學校設置物流管理專業,發展至今已有19年,但在物流管理的人才培養上,仍處于探索完善階段[2]。與發達國家的物流教育相比,專業新、起步晚。目前,我國有些高職院校,在物流管理課程教育模式上,專注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共性,忽視了其高職教育的職業特性,課程設置雖然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但缺少足夠的實踐時間、具體的實踐內容、科學的評價指標等,實踐教學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仿佛被架空,體現不出職業性的特點。2.2課程內容陳舊。物流管理課程在教材選用上是一個突出問題,各教材版本眾多,各版本之間的教學內容有所重復。從物流管理這門課程的實際教學來看,有些教師雖然也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并利用多媒體教室或配備相關的視頻教學,但是,與豐富的現代信息相比,選用的案例不夠典型、組織不夠靈活、學生準備時間不充分、缺乏團隊意識等原因,造成案例教學法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手段效果。因此,不斷探索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科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教師的職責所在。2.3教學資源匱乏。人工智能信息化時代,物流信息平臺不僅要采集相關有價值的數據,還要能快速解決物流信息作業不對稱問題。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主要分為自建教學實驗室和校企合作兩種形式。在自建教學實訓室上,教學軟件系統陳舊,信息傳遞緩慢,無法滿足智能化時代對物流信息作業的需求。從校企合作來看,雖然有些院校利用區域化優勢,與當地一些物流企業合作,但由于企業擔心對學生的短期培訓會增加額外費用、學生流動性較強、核心商業機密泄露等因素,無法與學校達成真正的校企合作共識,影響了學生的實踐操作學習。2.4師資隊伍有待提高。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的知識體系、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不僅要幫助學生對專業課的理論知識理解學習,還要能規范熟練的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物流管理課程涉及企業采購、生產、倉儲、銷售、運輸、配送、報檢和報關等各個環節,知識面較廣,實踐性較強,這就對教師的專業背景,實習經歷、實踐經驗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有些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師,也是從校門到校門,缺少到企業實踐的經歷,所傳授的物流管理知識“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操作指導,沒有很好地達到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教學效果。
3物流管理課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3.1課程體系的改革。物流管理課程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要結合相關崗位群和相應的崗位所需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進行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改革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技術能力的培養。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在教材建設上,要以適合高職教育的規劃教材為主進行建設和選擇,打破傳統的知識性課程體系,可將課程與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相結合,注重能力培養的科學定位。在課程考核上,分別從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實行學習過程的全程化考核[3],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3.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高職院校物流管理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啟發性和引導性,教學手段上做到“教”“學”“練”有機結合,緊密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靈活運用導入法中的模擬仿真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任務驅動法、分組討論辯論法等教學方法,輔以PPT、微課、動畫演示等現代技術教學手段有效融入課程之中[4]。3.3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知識是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高職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可以通過建設校內外實訓室來強化實踐實訓。校內通過實驗室里的自動化立體倉庫、RFID、裝卸搬運設備等物流實施,與供應鏈管理、第三方物流、MIS管理系統等仿真模擬軟件結合應用,創建一個智能型現代物流運作流程。校外實訓室的建設更接近于學生的就業實踐教學,學??梢耘c當地物流企業合作,定期安排學生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認知學習,或跟有經驗的師傅進行跟崗學習。實踐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5]。3.4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微課是基于信息技術發展,以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好的直觀性。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招生的學生大多年齡在十七八歲左右,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后期,他們成長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對生活智能化駕輕就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充滿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高職院校應當致力于構建網絡教學平臺,鼓勵教師參與微課錄制,制作微課課件,并將優秀的微課資源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與地區的相關網絡教育資源進行鏈接,通過生動、簡潔清晰的視頻教學來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拓寬本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欲和求知欲。3.5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高職院校要鼓勵任課教師到企業參與社會實踐,參加高層次物流管理國際學術會議,了解最新的物流資訊和發展趨勢,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真正成為集“教學型”和“科研型”于一身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術性指導,能夠讓學生更熟悉物流設施設備和物流各環節作業流程,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基礎與專業并重,人文與技能互補。
4結語
該文通過對高職物流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明確以能力培養的課程定位,強化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相契合,在課程結構設置上,敢于破舊立新,突出高職院校教學特色。希望通過初步階段探索,能夠提升物流管理課程的教學水平,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培養和輸送現代信息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高能力、專業型物流管理人才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劉淑華,布乃鵬.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整體優化研究[J].科技風,2017(2):29.
[2]董建穩.新形勢下推進高校物流專業建設實踐研究[J].物流技術,2013,32(8):283-285,288.
[3]崔媛.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技術技能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J/OL].現代交際[2019-04-29].
[4]李燕.關于構建高?!敖虒W考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3):40-44.
[5]王麗萍.物流管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09(4):121-122.
[6]龍瑞紅.高職物流管理教學改革的探討[J].林區教學,2010(5):8-10.
作者:陳玲 單位:蚌埠經濟技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中職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研究
- 下一篇:港口物流實驗教學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