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涂鴉心理基礎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25 06:24:00

導語:兒童涂鴉心理基礎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涂鴉心理基礎發展論文

[摘要]兒童大約從14個月開始自發性的亂涂亂畫的行為被稱為涂鴉。從兒童涂鴉行為的發展特點來看,兒童涂鴉行為的出現具有個體差異性,但是兒童涂鴉的主要內容與動作方式具有跨種族、跨文化的一致性。從嬰兒的早期心理學研究來看,習慣化與去習慣化、模仿與強化、動作與認知建構可以為兒童涂鴉行為提供心理學的解釋。

[關鍵詞]兒童涂鴉發展特點心理基礎

兒童大約從14個月開始就會自發性的亂涂亂畫,這種行為一般要維持到3-4歲。由于兒童此時的“繪畫”行為表現得不系統、無秩序,我們把它稱為涂鴉。有研究表明,兒童涂鴉行為的出現具有跨種族與跨文化的普遍性。正如蘇聯教育家德廖莫夫所說“并非所有的兒童都會做詩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兒童都會畫畫”。兒童的繪畫反映出兒童的肌肉協調性、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對兒童繪畫的內容與行為方式的深入觀察,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兒童。因此學校美術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很有必要了解兒童涂鴉行為的發展特點與心理基礎,從而引導兒童在涂鴉過程中獲得繪畫的基本興趣與技能,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一、兒童涂鴉的發展特點

研究表明,兒童的繪畫發展具有階段性,涂鴉行為是兒童繪畫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在研究幾百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張兒童畫的基礎上,許多研究者提出了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理論。這些理論詳細說明了兒童出現涂鴉行為的年齡、涂鴉的主要內容以及涂鴉的動作方式。

1.兒童涂鴉的年齡差異

兒童開始涂鴉的年齡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既來自于研究者觀察視角的不同,也有兒童自身條件的不同??滤夹尢┘{認為,2-4歲兒童處于涂鴉期,此時的兒童只會畫事物的局部,整幅畫面無系統、無秩序。白特認為,2-3歲兒童處于涂鴉期,3歲時為涂鴉期的巔峰。赫伯特?里德認為,4歲以前兒童繪畫的階段是錯畫期,即亂涂亂畫的階段。維克多•羅恩菲爾德認為,2-4歲兒童處于涂鴉期。杜玫認為,1-2歲的兒童就開始會畫波形線、亂絲線、直線、圓形線等。屠美如認為,1歲半至4歲的兒童,會出現無目的的亂筆畫,反映在畫面上是雜亂的線條。還有人基于更為細致的自然觀察后認為,兒童在15-20個月時開始出現無規則、無目的的亂涂亂畫。貝利量表測量的結果顯示,有90%的兒童會在10-21個月期間出現了亂涂亂畫的現象。

兒童涂鴉行為的出現,標志著兒童動作技能得到了發展,兒童的認知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不論國別、性別,兒童涂鴉行為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但是由于兒童動作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兒童在家庭中受到繪畫的刺激因素不盡相同,如兒童接觸繪畫工具的機會不同、家長引導狀況也不一樣,所以兒童出現涂鴉行為的時間自然具有差異性。當代繪畫治療研究表明,如果兒童出現涂鴉的時間過晚或者4-5歲以后仍然處于完全無控制的涂鴉水平,那是值得家長引起注意的。

2.兒童涂鴉的主要內容

根據兒童繪畫內容的不同以及動作的靈活程度,研究者們對兒童從一開始有涂鴉行為到基本有能力繪圖之間劃分了更為細致的若干階段。維克多?羅恩菲爾德將涂鴉期細分為幾個子階段:未分化涂鴉,即無控制的涂抹;經線涂鴉,重復性地上下方向涂直線;圓形涂鴉,即重復畫圓,并用它來表現一切事物;命名涂鴉,即認識到繪畫內容與外界物的關系,受畫面象征符號啟發而命名繪畫內容。陳鶴琴認為涂鴉期可以分為波形圖、亂絲圖和圓形圖三個階段。波形圖是一種從左到右的連續弧形線條,而且這些線條總是略微向上的;亂絲圖是由于兒童無法表現不同方向的直線和曲線而畫出的類似于亂絲狀的涂鴉;圓形圖是在兒童執筆作畫有了相當經驗以后出現的,兒童畫圈的方向一般是順時針的。屠美如認為1歲半至4歲兒童,無目的的用筆亂畫,反映在畫面上是雜亂的線條。在涂鴉后期,已有簡單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的變化,常常使用單色筆,偶爾換一種顏色筆涂畫。杜玫認為涂鴉的兒童開始畫出的線有波形線、亂絲線、直線、圓形線等。

從上文分析可以發現,研究者認為兒童涂鴉內容也存在差異,但兒童涂鴉內容一般都會經歷從線(直線、弧線)到形(有缺口的圓、封閉的圓)的發展,從單一形(圓或連續的線)到形的組合(圓表示太陽、兩條交叉的弧線代表魚或圓上添加線條表示蝌蚪人)的發展。

3.兒童涂鴉的動作方式

兒童涂鴉動作的進行依賴于兒童握筆與運筆的過程。所以從握筆與運筆兩方面可以了解兒童涂鴉的特點。

從兒童握筆的手姿勢的發展來看,最早握筆的動作包括整個手和手臂的運動,表現出“手掌向上的抓握動作”,即兒童在握筆的時候,手心向上,手掌和手指一起活動來抓握筆。用這種笨拙的握筆動作形式,兒童很難進行有目的的繪畫動作。隨著在繪畫活動中偶然的嘗試以及在家長與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學習調整握筆動作,兒童“手掌向上抓握”的握筆動作逐漸被“手掌向下抓握”的動作所代替,拇指和其他四指開始在繪畫技能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兒童運筆姿勢所調整的部位來看,剛開始學會握筆的兒童一般會通過手臂和肘部的運動來調整筆的位置。在手指的協調運動能力發展后,兒童逐漸習慣于用手指來調整握筆姿勢和筆的位置,手臂和肘部的運動頻率下降。赫伯特•里德分析4歲以前兒童繪畫時運筆的情況:一是無目的的筆畫,通常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依賴肩部的肌肉動作。二是有目的的筆畫,依賴肘部與手臂的運動,能說出所畫線的名稱。三是模仿的筆畫,手腕的動作代替了手臂的動作,手指的活動代替手腕的動作,通常努力模仿成人作畫的動作。杜玫也認為1-2歲的兒童作畫時大部分由肘部、腕部用力,從左到右,順時針方向進行。

兒童涂鴉時,無論是握筆還是運筆,都遵循從大肌肉到精細肌肉的過渡,從軀干中心運動到遠離軀干的肢體運動,遵循“經濟性原則”。研究表明,2-3歲兒童就可以握住靠近筆尖的部位,主要運用肩關節的活動來進行繪畫,然后逐漸發展為用肘部來控制筆的運動,最后發展為用手指的活動來控制筆的運動。

二、兒童涂鴉的心理基礎

兒童出現涂鴉行為的原因非常復雜,既有生物遺傳的因素,也有文化教育的影響;既有兒童個體動作發展的原因,也有兒童認知水平的狀況所決定。我們試從心理學對嬰兒早期的研究結果中尋找兒童涂鴉的心理學基礎。

1.習慣化與去習慣化

人類這一物種生來就對新奇刺激感興趣。在研究嬰兒知覺過程中,研究者就發現嬰兒對新奇刺激具有天生的偏愛,這是人們所稱的習慣化和去習慣化學習。當出現一個新奇刺激時,嬰兒最初是一個強烈的反應,然后刺激重復出現時,嬰兒就逐漸減少對它反應的強度,也就是不再引起他的注意。這表現為注視時間的減少、心率降低、呼吸變緩等,即為習慣化。習慣化發生后,當刺激發生了改變,再次變得新奇時,嬰兒興趣重新出現,又使有機體的反應恢復到一種較高的水平,即為去習慣化。

習慣化與去習慣化表現了嬰兒驚人的學習能力,嬰兒不是被動的聽從成人的擺布,而是非常敏感的注意周圍環境事物的變化,并對這些變化立即做出反應,他在不斷地習慣新刺激,并把注意力不斷地轉向更新的刺激,這就保證了他不斷地汲取環境中的新信息,從而擴展他對環境的知識,提高了認知的能力。與麥獨孤的觀點一致,一般認為這種學習能力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兒童大概在1歲的時候第一次握起了筆。筆,對兒童來說是一種新奇的刺激。兒童握筆亂涂亂畫的時候會被涂畫出來的各種出人意料的線條、圖形所吸引,對兒童來說這是非常新奇、好玩的。兒童在亂涂亂畫之前確實沒有明確的目的,僅僅是一種游戲而已。但兒童對繪畫的運動會感覺興奮,對紙上出現的線條從視覺上感到愉悅。由于涂畫在不同材質上的繪畫會有不同的效果,這正是兒童在墻壁上、床單上、家具上樂此不疲地涂畫的興趣所在,兒童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到了筆帶給他的快樂。

2.模仿與強化

人們發現,新生兒對成人的面部表情有驚人的模仿能力。國外研究表明,出生2-3周的新生兒對人類面部表情就具有模仿能力,如成人伸舌頭,嬰兒也跟著伸舌頭,成人張嘴,他也跟著張嘴,成人笑了,他也表現出高興的表情,等等??缥幕芯勘砻?,盡管嬰兒模仿的精確性并不高,但世界上許多不同種族和文化的嬰兒都具有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及頭部姿勢的能力。嬰兒在1歲半左右開始出現延遲模仿的能力。皮亞杰對他女兒學會發脾氣的行為進行研究分析后認為學步兒已經學會了延遲模仿。學步兒已經能夠記住和再現過去看到過的原型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發生,一定是記住了過去經驗過的事件,并產生和保持了有關的心理表象。

人們不難發現,兒童在1歲半左右就會很頻繁地模仿成人的行為。當一個成年人在掃地、搬椅子、寫字……的時候,兒童就會模仿成人的動作,甚至會與成人搶奪有關的用具。與此同理,當兒童看到別人繪畫或寫字時,他也會從事與此相仿的動作,握起筆開始亂涂亂畫,甚至能夠畫出類似他曾經見過的事物。由于動作技能較差,所畫的“原生態”的作品往往非常抽象,但也總能引起家長的興趣。家長此時表現出來的興奮、喜悅與鼓勵,恰恰強化了兒童的這種涂鴉行為。所以模仿是兒童的又一種強有力的學習手段,而家長的強化促使兒童更投入的從事涂鴉活動。

3.動作與認知建構

皮亞杰認為,動作圖式是嬰兒認知結構的基石,個體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遺傳,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環境,而是源于主體對客體的動作。動作是聯結主、客體的橋梁,主體為認知客體就必須對客體施加動作,在動作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發生相互改變、相互適應,從而使得個體的心理結構不斷改組與重建。他指出,個體與環境最早實現的平衡是以最初動作——先天性無條件反射為中介的。個體從出生到1歲左右的時間里先后經歷了動作習慣和知覺形成階段、有目的動作形成階段以及協調階段。在1歲到1歲半的時間里,兒童已經能夠通過嘗試錯誤發現新的動作方式。此時的兒童認知處于前運算階段,已經出現象征符號機能,可以憑借符號對所指向的客觀事物進行象征性表達,兒童繪畫——涂鴉就是象征性表達的一種具體方式。

兒童最初的無目的的涂抹以嘗試錯誤的方式增加了動作經驗。當兒童手與眼的協調能力得到加強的時候,就有能力畫出類似于經線的線條,隨后又以連環弧線的方式畫出了半封閉或封閉式的圓。兒童會畫圓形的時候并會用圓來指代具體的事物,這說明兒童已經進入命名涂鴉階段,其象征符號的機能得到了發展。但是兒童一開始的時候總是以圓形來指代一切事物,這也說明兒童繪畫的符號象征機能相對比較弱,這種繪畫活動還是屬于涂鴉行為。

參考文獻:

[1]方富熹,方格.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9.

[2]董奇,陶沙.動作與心理發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5.

[3]林琳,朱家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7.

[4]陳梵婭.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適宜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6.

[5]杜燕紅.兒童認知發展研究新進展[M].天中學刊,2005,6: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