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06:25:00
導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以及所面臨的心理問題,論述了如何通過體育教學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及功能。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育教學健康教育
對中小學生來講,心理健康與否主要看學生是否能適應環境,是否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保持良好心態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學生心理狀況以及所面臨的心理問題
青少年期的學生身心處于一個迅速發展階段,心理特征表現為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獨立的愿望,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還是一個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對社會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獨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時好高騖遠,羨慕虛榮,遇到挫折也較容易灰心、泄氣、退縮,甚至有抵觸等逆反心理;還有因課業負擔重、各種競爭的日益加劇和獨生子女家庭環境的單調性,面對父母、老師寄予厚望,形成無形的壓力,很容易使其在學習、生活以及平時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逆反心理、恐懼心理、依賴心理、強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嚴重者選擇逃避、離家出走、拒絕上學等現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二、如何通過體育教學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進行體育運動時,根據運動者的年齡、性別、個性特征,教師要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1)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講,較多地采用游戲教學、情境教學,能夠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
(2)對于年級高的學生,心理比較復雜,單一的體育運動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應多選擇綜合類有競爭性的活動為主,如在“集體過障礙”這個體育活動中,把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各成一路縱隊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線后,教師鳴笛后各隊集體向前跑,滾過墊子,鉆過欄架,走過獨木橋,以動作快,脫手少和隊形齊的一方為勝。
2.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師要學會運用心理學原理指導體育運動,要耐心引導學生,不失時機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發展。
3.通過不同的體育項目改善學生情緒障礙。體育活動的特點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任何活動都有可能成為一種體育運動,而體育運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體練習有機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體育活動可以改善情緒的效能。
(1)跳遠項目。女生害怕跳不進沙坑,即使勉強跳過去的學生樣子也不好看,還弄的滿身是沙子,這樣更沒有學生愿意跳了,教師首先排除學生心理障礙,恢復自信,對動作分解進行練習,再以小組比賽形式練習,學生學習的情緒也提高了,而且獲得了成功。
(2)跑類項目。相當一部分學生聽到跑,特別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觸情緒,容易退縮、泄氣、害怕的心理。在教學中必須注重了解學生產生懼怕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克服,引導和鼓勵學生用頑強意志力去克服困難,戰勝自己。
4.融愛與體育教學之中,排除心理障礙。教師平常對學生的關愛與呵護,有助于學生在進行體育教學中能積極的表現自己,教師也往往因為學生的表現而變得更加敬業。
5.創建合作與交往機會,優化人際關系。相當部分的當代青少年由于社會環境、家庭教育的關系,在客觀上也影響了他們心理成長,主要表現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師可以通過集體項目比賽,讓學生團結一致、協同作戰、彼此鼓勵,培養學生的競爭、合作及人際交往能力。
6.要特別重視社會適應的培養。在心理健康的諸多定義中,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就是以是否適應環境來劃分健康與不健康的。在學校體育教學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選用些集體項目,團結協作完成的項目,讓學生之間有更多“碰撞”,以便發現和解決個性化的心理問題。
三、體育教學增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體育教學中不但能強身健體,而且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緒狀態。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指標。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畏難、膽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學不會等情緒障礙,而體育運動則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
2.可促進學生智力水平。如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話,能增進身體健康,進而促進的智力發展。身體好是腦子靈活的物質基礎,堅持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使大腦獲得充足氧氣,得到快速恢復,大腦良好的發育為智力發展提供了有效保證。
3.可以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是指一個人的果斷性、堅韌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頑強的特征,培養堅強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又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4.有助于學生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整體評價,由于中學生處于自尊心、自信心較強的階段,體育運動正好為其自我概念的強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表現機會。
5.有助于提高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學生身上肩負著沉重的壓力,當達不到他們預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標時,就會給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遭受挫折的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動作粗暴、語言粗魯、攻擊、不安、逃避和推諉等。針對這些表現,教師應采取正確的心理教育方式,運用體育運動特有的松弛、轉移、激勵和調控功能,使受挫學生的心聲得以自由表述,壓抑情緒得以徹底發泄。
6.有益于協調人際關系,培養合作競爭意識。體育運動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并與他人發生交往和聯系,其顯著特點就是在運動中人與人之間既有競爭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學生處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教師必須從適應社會需要的角度,結合體育運動特點,協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在運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合作和競爭意識。
四、小結
1.體育教學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體育教學中,使學生掌握相關的健康知識,又能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體育教學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在體育教學中應加大力度,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發展的人。
3.在體育教學中,體現現代健康理念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參與意識和心理健康教育,但決不是全部。假如我們片面強調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視身體健康,那將會從一個極點走向另一個極點。所以,正確認識、理解體育與健康的概念以及兩者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也是轉變教學觀念的前提。
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教育出版社,2002:68-92.
[2]王冰.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04):112-114.
[3]常言珍.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5,(108):59-60.
- 上一篇:兒童涂鴉心理基礎發展論文
-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