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5 06:26:00
導語: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將目前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實踐性的眼光,剖析了在實施中學生接受心理健康輔導、教育的意義,并詳實地列舉了如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開拓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措施
隨著高中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各種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這就迫切需要對學生進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幫助學生提高適應高中學習環境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樂觀向上的個性,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義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需要。中學時期是人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一階段中的生活經歷與環境教育都將對中學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有的影響甚至是終生的。
其次,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與時代的需要。當今社會是一個日趨開放和多樣化的社會,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大,社會給予人們更多發展的機會和選擇的自由。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中學生的積極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可以大大提高他們對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措施
1.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應依靠德育為自己引導方向,并借助德育實踐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徑,通過豐富的德育實踐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煉意志品質,在德育評價與選擇的矛盾沖突中鍛煉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生品德教育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是教育體系中兩個不同的部分,但它們之間互相聯系又互相作用,在方法上取長補短。通過心理疏導、心理矯正等心理健康教育,較好地、較科學地適應學生的需要,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學生情感、信念和意志因素的作用,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
再次,應把“健全人格”的建構與培養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的最佳“切入點”。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可以把德育認識,德育情操,德育行為統一協調起來,建立一種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結構,使個體具有較高的動機水平和自我意識,從而形成一個高層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調節與控制系統。
2.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一條客觀規律。學科教學既是學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顯示出來。學科教學中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空間,而且可以促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各學科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但由于各門學科的教學任務、內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它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點和作用也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并把握學生的認知、情感發展過程,根據教學內容和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著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相互滲透。例如,語文、英語教學可以通過對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評價,分辨是非、善惡、美丑,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數學教學可以訓練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歷史、地理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之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音樂、美術教學及有關活動,可以陶冶學生的身心,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逐步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體育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訓練,培養學生勇敢、堅韌、競爭與協作的精神。在教學中,教師的教育觀念要從“只讓學生成才”轉向“先讓學生成人”,由“管理育人”轉向“服務育人”,要理解、尊重、信任和愛護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能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1)學校管理
通過學校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是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徑。學校通過開設心理咨詢室,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并對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和舉辦心理專題講座,可以普及學生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2)班主任工作
班級是學校開展教育的基本單位。作為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班主任承擔著來自各方面布置的教育任務,協調、統一各方面教育影響的任務,創造性的班主任工作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提高班級管理效能,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因此,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學會并嘗試用心理輔導的方法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并隨時總結經驗;從保護學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本著平等、理解、尊重、信任的原則去對待每個學生,處理好每一件事。這樣,讓學生感到教師不再是冷落、嚴肅的管教者,不再是只知道灌注書本知識的“教學機器”,而是和藹可親的長輩、可信賴的朋友、令人尊敬的導師,從而融洽師生關系,使班級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班級管理相結合有利于形成和諧、融洽的班風,有利于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最終也將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4.課外、校外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活動和交往是學生健康的心理形成的源泉。經常性、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既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增長知識才干,又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同時,還可以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助人為樂的好作風和英勇果敢、不怕困難的頑強意志。
學校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如主題班會、辯論會、演講會、團隊活動、效游、參觀,可以有意識地把它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的訓練結合起來。例如:主題班會可以結合當前學生成長與發展中新的關注點的產生而不斷拓展主題,如開展閑暇教育、網絡教育、挫折教育、考試心理教育、人際交往教育、“早戀”教育等來解決學生的疑惑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團隊活動可采取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自我管理能力為目的的戶外遠足和野營;開展效游和參觀等活動時要求學生寫好觀察報告,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總結能力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把學校的要求內化為自覺行動,從而促進其不良行為的轉變。同時,活動中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才干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認識自我的價值,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
- 上一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論文
- 下一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