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學生逆反心理與回避心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1 02:18:00

導語:青春期學生逆反心理與回避心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春期學生逆反心理與回避心理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逆反心理回避心理孤獨心理焦慮心理

[論文摘要]青春期學生指11—15歲左右,大體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又稱少年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身體發育迅速,心理發展相對穩定,因此造成學生身心發展不平衡,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矛盾,進而導致一系列心理以及行為問題。正因為青春期學生的心理非常特殊,重視青春期的學生心理至關重要,關系到學生一生的成長和學業。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個體從兒童到成年期間的伴隨的心理現象。逆反心理,雖然近年來被頻繁使用,但是爭議也很多,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缎睦韺W大詞典》中的解釋是:“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p>

青春期的學生身體發育迅速,思維也從兒童期的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為主。心理上有兩個特點:首先,缺乏適應社會環境的獨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動能力等等;其次,初步覺醒的自我意識支配強烈的表現欲。即喜歡處處體現自己,通過展示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只處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因此,青春期學生愛時髦,喜歡追求時尚,極易陷入學生之間的攀比之風中去。喜歡做一些引人注目、與眾不同的事,愛說一些令人吃驚的詞語,讓人另眼相看,這都是他們想要達到的效果。

對于逆反心理嚴重的學生,如果不能夠及時并正確的加以引導,就可能會產生對待人和事物多疑、冷漠、反抗社會等等心理,變得學習消極、理想泯滅、性格偏執,嚴重的可能產生厭世或者犯罪心理。有著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學生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即你要求他這樣,他偏不這樣。而這種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師、父母的惱怒。老師、父母越是惱怒,對于他們越發訓斥,就會使他們愈加反感,直接影響到與父母、老師之間的正常關系,以至于將叛逆性格發展至極端,導致人格和行為的不健康。近年來,社會上多發的青少年犯罪率越來越高,殺親、離家出走、自殺事件層出不窮。事實說明,如果在這一特殊時期不能夠正確認識和疏導青少年的心理,使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發展,將會發生多么慘痛的后果。

二、回避心理

所謂回避心理,即在現實生活中,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發生矛盾及沖突時,不能自覺地解決矛盾、沖突,而躲避矛盾、沖突的心理現象。在青春期學生中,主要表現為:

首先,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機會和場合。這種正面教育往往以比較嚴厲的姿態出現,青春期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判定事物的能力,但是他們感性思維仍然占主導位置,理性思維發展尚未完善,還不能辯證地分析事和物。很多學生面對傳統的正面教育,不能夠做到冷靜的分析,反感、厭惡的情緒油然而生,繼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機會和場合,甚至出現反抗情緒。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當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們進行正面教育時,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心不在焉,悶頭睡覺,亦或看課外讀物,更有甚者彼此聊天,絲毫不把課堂當回事。許多家長反映,每當提出想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便以作業未完成、復習功課緊張等理由推拖,回避與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產生隔閡。

其次,遇到矛盾沖突,不能認真思考解決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態度。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發育尚未成熟的時期,學生缺乏正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春期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一是學習成績,一旦學習成績出現問題,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而某些家庭的家長和學校不能給予適當的引導,盲目地施加壓力,甚至體罰,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回避學習,最終導致學生的厭倦學習,逃課等問題的發生。二是“早戀”問題,身體的迅速發育,使得青春期學生對于異性產生了以前從未有過的好奇。這個時期的學生對于愛情的認識還處于萌芽階段,并不能夠正確的處理突然到來的“早戀問題”。以至于一旦出現“早戀”狀況,由于感情的不可自拔和家庭、學校的反對,他們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就會產生各種異常心理。三、孤獨心理

心理學中將青春期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指的是個體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保護和對之的依戀,逐漸成長為獨立的社會成員。心理上的成長使得他們變得自我意識更加強烈,感覺自己已經是大人了,遇到問題時候更希望獨立完成,借此向家長證明自己。但是他們的對人對事的思維能力還處于感性階段,看待問題往往流于表面,容易草率行事,所以經常好心辦壞事,假如再遭到周圍人們的冷眼和嘲笑,心理便容易遭受挫折。類似事件如果多次發生,一旦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負擔,就會對人對事不再積極,嚴重者本來樂觀開朗的性格也有可能因此轉變成內向抑郁性格。

人際關系的不協調容易使青春期學生產生孤獨心理?,F在的青春期學生都是“90后”,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從小就嬌生慣養。自我中心意識強烈,人際交往能力偏弱,不懂得處理與同學和老師的關系,希望同學們都注意自己,喜歡自己。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很多學生因為家長的寵愛或者小學時期受到很多人的喜歡。但是到了青春期,進入了中學階段,完全陌生的老師和同學使得他們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各方面的關系了。有些學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家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導致學生朋友很少,甚至沒有朋友,放假的時候只能呆在自己的天地之中,有的學生因此進入到網絡游戲中尋找自我,進而沉迷入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自閉的心態使這些學生完全忽略了人際關系,等到終于有一天發現,自己無法和同學們溝通,感到異常的孤獨和寂寞的時候,這些學生就容易產生孤獨心理。有的學生甚至因嫉妒心理而在學校與同學關系出現裂痕,等到放學時候想找人訴說煩惱,卻發現自己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心理就會愈加孤獨。

四、焦慮心理

焦慮是個體對當前或雨季到的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情景而產生的一種擔憂的反映傾向。它是由于個體受到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致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者失敗感與內疚感增加,從而形成的一種緊張的情緒狀態。焦慮心理也是一種普遍存在于學生當中的心理狀態。

研究認為:適度的焦慮有益于學生的學習,而過低或者過高的焦慮對學習不利。

老師和家長對待學生的態度非常重要,很多老師和家長對學生要求過于嚴苛,期望值過高,導致學生心理壓力過大,患得患失,害怕在考試中失敗后受到懲罰,進而產生高焦慮。學習心理壓力過大,挫折承受力就會越來越差?,F在青春期學生的學習競爭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試,很多學生心情緊張,總擔心考試會失敗,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產生焦慮心理。想到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既難以接受又不能擺脫,表現為焦慮、注意力分散、神經衰弱等。

學生低估自己,自信心不足,也有可能產生高焦慮。研究表明,當一位應試者心理負擔過重時,大腦皮層會產生保護性抑制,妨礙正常的認知活動。

早戀問題的困擾也容易產生焦慮心理。隨著自身的生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比如,有的學生早戀以后總是想看到心中的那個他(她),和他(她)在一起感到非常愉快,希望永遠和他(她)在一起,甚至有的學生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等等感受。早戀問題一旦被發現,就會引起學校和家長等的多方關注,壓力也隨之而來。如果因此和“早戀”對象不能經常見面或者被迫分手,就會感到“煩燥不安,吃不下,睡不著”,學習成績也開始下降。由于走進了戀愛的誤區,心理沖突加劇,就會產生焦慮等等異常心理。

[參考文獻]

[1]林崇德著:《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莫雷主編:《教育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