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1 02:56:00

導語: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對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為保證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健康、順利地開展。必須對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探討。從而構建起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999年8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002年8月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和要求。農村中小學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師資水平、辦學條件的限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加強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是農村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許多農村中小學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在教師的觀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學校領導、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輔導員的事。與自己的教育教學無關,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僅僅解決少部分學生身上發生的心理問題。認為對心理健康的學生沒有必要搞心理輔導。學校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議事日程。落到實處。

(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

許多農村中小學校長、教師包括心理輔導教師。缺乏應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在實際的心理輔導過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評教育、懲罰教育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觀上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學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還有教師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不能及時發現和正確判斷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地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因于品行問題,采取不恰當的教育措施,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部分教師不能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本身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三)學生的心理問題突出

農村中小學生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獨立與依賴、成就動機與耐挫力、渴望交往與心理閉鎖的矛盾。他們面對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環境,其心理壓力不僅來自學習、認知方面,也來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僅來自學校,也來自家庭和社會,對這些壓力,許多學生深感力不從心,無法適應,再加上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了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1)認知上的問題。主要是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方面的問題。(2)情感上的問題。很多中小學生在情感調節上表現為情緒極不穩定,喜怒無常,一會兒興高采烈,一會兒悲觀失望。情感調節有問題的學生。對沉重的打擊可能無動于衷,而受一次小小的挫折卻悲痛欲絕。這類學生情感淡漠,甚至對同學對朋友對親人冷漠無情,以至表現為長期情緒低落、憂郁和莫名的焦慮。對某些事物感到恐怖等。(3)應考綜合癥問題。學校、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期望值過高,學生在考試前后由于過度的緊張和疲勞往往會出現頭暈、心悸、心慌、胸悶、情緒緊張、焦慮、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不敏捷、思想混亂、思路不清、再認與回憶發生困難,甚至還有口干、腹瀉、惡心、嘔吐、痛經、雙手發抖、大汗淋漓等現象,嚴重時會發生暈厥現象。(4)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心理健康的條件。而且也反過來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健康。但當前農村的中小學生人際交往情況卻不容樂觀,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冷漠古板、心胸狹窄、怯于交往,由于人際關系緊張。帶來情緒上的失落和苦悶并影響學習。(5)性知識方面的問題。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看,從小學高年級起。學生已進入性發育期,生理、心理會有急劇的變化。來自性本能的驅使。再加上來自外界的電視、電影、網絡、小說等大眾傳播媒體的刺激和影響,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逐漸產生性意識。出現了接近異性的興趣和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性教育,他們對迅速成熟而帶來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對于自己朦朧的對異性的眷戀和向往覺得不該這樣。但又不易自制,于是產生恐懼、悔恨等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心理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更為嚴重的是個別學生由于缺乏性知識,聽任性沖動的支配而作出了越軌的行為。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四)組織體系不健全。保障機制不完善

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和工作機制:“學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長領導下,以班主任和專兼任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農村中小學由于條件限制等種種原因,有的學校根本沒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體系,即使建立起的組織體系,工作也開展得不盡人意。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這些組織體系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起來的,沒有從實際出發,沒有考慮到學校的條件和層次,缺乏必要的規章制度,是一種松散型的組織。工作難于落實到位。再加上農村中小學由于經費緊張,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設備和設施,連心理咨詢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料都沒有,更談不上儀器設備。由于經費的原因師資得不到培養和培訓,專業知識缺乏。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家庭因素的影響

當代社會競爭加劇,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社會上的不良因素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影響極為嚴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黃色書刊、色情網站、低級庸俗的生活方式都給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帶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家庭因素也是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動因。目前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期望值過高。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苦悶和壓力;父母關系的不和、離婚、對孩子漠不關心或過分溺愛、過分嚴厲,都會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二)學校認識偏差

一些農村中小學對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級要求、形勢需要,所以消極等待簡單應付,即使是名義上開展了一些活動。如開設心理輔導課、建立心理咨詢室、開通心理輔導熱線、建立心理健康信箱、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等,但由于忽視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缺乏正確的認識,最終也只能流于形式。有些學校,為應付檢查,甚至弄虛作假,名不符實地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三)學生本身心理因素的影響

學生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有些是與遺傳、體質、突發事件有關。大多數情況都是逐漸積累而成的。家里有心理障礙患者。或國產期大腦受過損傷、感染、孕婦營養不良、孩子出生時窒息缺氧等。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學生心理上的問題。更多的情況是孩子在社會適應或人際交往過程中心理的沖突和矛盾。由于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需要得不到滿足。無法達到預定目的,使他們感到失望、悲觀,心理受到嚴重挫折。

(四)師資力量薄弱,保障機制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興起,學校心理輔導更是一項全新的教育內容。目前高校開設相關專業較少,師資培訓又跟不上,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專業性不強,學歷較低,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嚴重缺乏。據調查,當前農村中小學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半路出家,有團隊干部、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校醫、政治課教師和其他管理人員,而且多數是兼職人員,對心理學知識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對心理測試技術和心理輔導方法不熟悉。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維模式的影響,違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規律和要求。對教育對象產生副作用。保障機制不完善,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管理機制、從業人員編制、待遇、職稱評聘都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從而影響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三、開展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應以心理正常的學生為主,同時兼顧有心理困惑的學生。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應遵循發展性原則,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潛力。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重視學生的文化背景

學生的出生地、出生環境、年齡、受教育程度不同,便會有不同的心理特點。教師開展心理輔導工作要靈活多變。不能千篇一律地搬用一種方法,用同一種語言來輔導學生,一定要因人而異。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區別于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目標、動力、方法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別。不能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觀與良好的道德品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動力主要來自于規范性要求,其方式是通過教誨與訓練實現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的人格完善,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其原動力來自于內部需求,其工作方式是助人自助。所以兩者不能混同于一體。

(三)尊重學生,作好保密工作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更要尊重,充滿真誠、同情、愛心去傾聽求詢者的心聲,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由于學生傾訴的內容往往會涉及到學生的隱私。為了消除學生的顧慮,保護學生的隱私是十分重要的。作為心理輔導員或教師。必須遵守職業道德,沒有征得學生的同意,不得向任何人泄露學生的隱私。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不允許他人查閱和借用。

四、構建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充分認識和全面領會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黨和政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對教育提出的一項戰略性任務,對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等具有重要意義。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學生占我國中小學生的多數。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情況如何,直接決定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的推進和實施,直接決定著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未來國民的基本素質。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中小學必須站在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這樣一個歷史高度來加以認識。

(二)加強調查研究

為了有的放矢地對農村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重視調查研究,運用問卷、觀察、測量等方法,掌握中小學生學習方法、人際關系、情緒、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也可以采取教師、學生、班主任、家長進行座談的方式。了解中小學生容易產生的心理障礙和他們的心理需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機制,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個別咨詢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生命教育與校園文化教育相結合。通過構建心理干預體系,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困惑,使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度過心理難關,增強其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降低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率,促進學生身心協調和健康成長。各級農村中小學要根據要求建立好組織機構,構建起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建立心理咨詢室,設立心理信箱,按比例配備好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落實好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還要面向學生開設心理輔導課,組織心理劇場、心理沙龍、心理健康講座,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社團等。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四)加強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師資隊伍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來看。都與城市學校的差距很大,不能適應農村中小學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抓緊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機制;要通過高等院校加強學科和專業建設,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各級教師培訓機構要通過在職培訓、專題研修、送教下鄉、觀摩示范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水平,讓他們盡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可以邀請專家、學者深入農村中小學,開展對校長和教師的培訓。解答校長和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蚺c農村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共同探討。解決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也可利用城鎮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對流、共同探討。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努力提高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水平和能力。

(五)啟動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的職稱系列評定工作

為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建設打開一條通道,積極鼓勵有專業化水準的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長期從事這項工作。啟動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的職稱系列評定工作,切實改善心理健康教師的生存環境,完善各種保障機制,為他們的成長解除后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