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3 03:43:00

導語: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論文

1焦慮的情緒

焦慮是個體主觀上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模糊的威脅出現時的一種不安情緒,并伴有憂慮、煩惱、害怕、緊張等情緒體驗。

焦慮會明顯地影響著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認知、行為和身體狀況。被焦慮所困擾的大學生常表現出煩躁不安、思維受阻、行為不靈活、動作不敏捷、身體不舒服、失眠、食欲不振等。嚴重的焦慮能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摧垮一個人。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焦慮都是壞事。在這個緊張刺激不斷增多、競爭不斷加強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可能處于一定的焦慮狀態中,學習緊張繁忙、前途尚不明朗的大學生就更是如此。適度的焦慮可以喚起警覺、激發斗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比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中等焦慮最有利于考生自我能力的發揮,而無焦慮或高焦慮則不利于考生水平的發揮。

不適當的高度焦慮對心身健康卻是很不利的。為此,應增強自信,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總會有辦法的,這樣可減輕焦慮;應磨煉意志,不怕困難,無謂地或過分地擔憂正是焦慮的實質;應開闊胸襟,不計較得失,也不杞人憂天;應當機立斷,積極行動,因為猶豫徘徊會增加焦慮。

2抑郁的困擾

抑郁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困擾,是一種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常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緒體驗。

抑郁就像其他情緒反應一樣,人人都曾體驗過。對大多數人來說,抑郁只是偶爾出現,為時短暫,時過境遷,很快會消失。但也有少數人長期處于抑郁狀態,甚至導致抑郁癥。性格內向孤僻、多疑多慮、不愛交際、生活中遭遇意外的挫折、長期努力得不到報償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狀態。

情緒抑郁的大學生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郁郁寡歡,悶悶不樂,興趣喪失,缺乏活力,反應遲鈍,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不愿參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對生活缺乏信心,體驗不到生活的快樂,并伴有食欲減退,失眠等。他們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面色灰暗,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淵而無力自拔。長期的抑郁會使人的身心都受到嚴重損害,使人無法有效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要避免抑郁或從抑郁中解脫出來,就需要正確地評價自己,看清自己的長處,建立自尊,增強自信;調整認知方式,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多注意事物的光明面;擴大人際交往,多與人溝通,多交朋友。如果抑郁情緒較嚴重,應及時尋求心理咨詢幫助。

3冷漠的態度

冷漠是一種對人對事冷淡、漠不關心的消極情緒體驗。正處在青年中期的大學生,情緒豐富而強烈是其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但有的大學生卻表現出對一切都不關心:對學習漠然置之,聽課昏昏欲睡,對成績好壞滿不在乎,對集體漠不關心,對同學冷漠無情,對環境無動于衷。日本心理學家把具有這種冷漠狀態的大學生稱之為“三無”學生,即:無情感、無關心、無氣力。

對大學生來說,為了消除冷漠,應充分意識到冷漠的危害性,分析自己冷漠的原因,從而做針對性的調整:

首先,積極轉變觀念并采取行動是很關鍵的。人際關系是相互的,要獲得別人的友情,就不能對人冷漠,若不伸出自己的手,又怎能握住對方的手?潔身自好、顧影自憐是在為自己設置陷阱。

其次,人與人之間需要感情的交流,尤其是性格內向、情感含蓄的大學生更應主動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實現相互溝通;克服觀望、等待或被動態度,意識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和創造者,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積極地投身于各項活動,從中去獲得熱情、樂趣和自身價值。

再次,明白生活中雖然有假惡丑,但畢竟人間處處有真情,不應遭遇幾次挫折和不幸就一葉障目、失去信心。正如俄國詩人普希金說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不順心時暫且忍耐;相信吧,快樂之日就會到來?!?/p>

4嫉妒的心理

嫉妒是大學生中有一定普遍性的不良情緒。容易引起大學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類:外表、成績、能力、物質條件、戀人、運氣等等。雖說嫉妒是人類一種通性,但那些自尊心過強、虛榮心過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有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學生更易產生嫉妒,而且程度也較一般人更重。

嫉妒心會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造成同學間的隔閡甚至對立,同時使自己處于煩躁、痛苦的情緒中,因而需要很好調節。

首先,要學會進行正確的比較,每個人都既有長處,亦有短處,關鍵是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其次,要化消極的嫉妒為積極的進取,“你行我也行”,奮發努力,縮小差距。

再次,要充實自己的生活,培根就曾經說過:“嫉妒是一個四處游蕩的情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閑人,每一個埋頭于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p>

5壓抑的表現

大學時期是情感最豐富強烈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壓力和沖突的時期。情緒的壓抑也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問題。相當多的大學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得到盡情傾訴。近年來大學中流行的“郁悶”情緒即是壓抑的表現。

這種感覺有些是由自己意識到的原因引起的,而有些則是自己也不知道的,只覺得自己有一種不滿、煩惱、空虛、寂寞、孤獨、苦悶、疑惑的感覺。

大學生情緒壓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解決“自我認同”的危機中會出現精神上的迷茫、情緒上的苦悶和心理上的不安;在實際生活環境中,大學生會遇到許多問題,他們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如人際關系的緊張、“三點一線”的枯燥、成績下降的煩惱、失戀帶來的痛苦、性沖突的苦悶、情感豐富而無所寄托造成的孤獨寂寞、對社會現實難以理解產生的疑惑、才能難以施展導致的空虛、激烈競爭形成的心理壓力等等。這些都會使敏感的大學生有挫折感,從而產生情緒困擾。當這種困擾無法宣泄時,就會日積月累積淀下來形成壓抑。此時的壓抑往往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具體內容而主要表現為一種形式,大學生稱之為“郁悶”。長期的、嚴重的壓抑會誘發胃潰瘍、高血壓等疾病,還往往會導致心理異常,甚至厭棄人生而自殺。專家們認為,適當的宣泄是防治壓抑的有效途徑。

面對充滿挑戰的快節奏生活和市場競爭,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促進他們更好的發展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心理方面的選修課、講座、心理咨詢、社會實踐等形式,使其掌握調適的方法,提高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大學生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迎接未來的挑戰。

摘要: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據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衛生問題,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級學生差于高年級學生,農村學生差于城市學生。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強烈。而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正是這諸多矛盾造成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