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14 11:13:00

導語: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心理健康

論文摘要:目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高校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做好這一群體的心理疏導和調試,對和諧社會、穩定校園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突顯出來,若不及時妥善給予解決,不僅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和前途發展,還會給學校、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和不和諧的音符。因此,關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是全社會和各高校值得關注的問題。

l高校貧困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及表現

(1)經濟負擔壓力。經濟貧困是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他們大多來自于農村或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生活拮據,讀大學需四處舉債。入學后面對和城市學生的消費水平的對比,使他們感到自卑,憂郁、焦慮、煩躁,有的甚至走向極端,心理不平衡,憤恨周圍的一切,抱怨自己的出身,嚴重者可導致心理疾病。

(2)社會不公平性。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分配不合理等現象。部分貧困學生對上大學的實效和意義產生了懷疑,覺得即便自己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命運,認為找工作必須要依靠家庭背景和經濟實力,對前途感到迷茫。由此一些貧困學生會對社會產生仇恨,開始厭學,厭世,用網絡來麻醉自己或在不良群體中尋找刺激和慰藉。

(3)思想觀念落后。城鄉差異導致了理念上和教育上的差異。貧困學生大多思維比較禁錮,缺乏自信,把自己的貧困當作“身份證”,認為別人總是以有色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自卑和自尊交錯在一起,導致他們心理過于敏感,從而造成人際交往困難。過度的自尊也會讓他們覺得接受別人的資助是羞恥的。

(4)家庭環境影響。不是所有貧困學生都會產生心理問題。不同的家庭教育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一些貧困家庭父母以不良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教育孩子,干預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那就造成了他們早期人格發展的扭曲,使他們一生都處在痛苦之中。

(5)校園環境影響。校園文化具有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情感。在當今大學校園里,講求吃喝、穿戴、娛樂等攀比風日益盛行。貧困學生因為經濟上的窘迫,很難在這一消費群體中找到心理歸屬,進而容易產生心理失衡。

2克服高校貧困學生心理障礙的相關對策

(1)提供完善的資助體系。貧困學生最大的心理壓力來源于經濟壓力,所以建立完善的社會、政府、學校資助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國家應加大資助力度;社會各界落實好助學貸款政策:學校作為資助體系的具體實施者,應進一步健全“獎、貸、助、補、勤”和“綠色通道”等體系,并且配合監督和跟蹤體系,確保每一筆錢達到真正貧困學生的手中。讓完成學業的基本費用得到了保障,從而使貧困大學生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原因引起的悲觀、絕望、焦慮心理。

(2)建立平等的社會環境。要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愛護貧困學生,凈化社會風氣,創建和諧的社會氛圍,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讓貧困學生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還應淡化“貧困生”這一特殊稱謂,保護特困學生的經濟隱私。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和整個社會聯系溝通的機制,整合社會資源,讓大家都來關心貧困學生的成長成才,為貧困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校園內應大力倡導平互愛,勤儉節約,自立自強的文明風尚:充分尊重貧困學生的人格,鼓勵他們要正視貧窮,通過自己雙手搭建自己美好的未來。還有鼓勵其他學生關愛貧困的同學,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惑,在學習和生活上積極為他們提供幫助。同時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還應積極開展符合貧困學生心理特征和實際困難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全面提升貧困學生的綜合素質,消除心理障礙,培養健全人格。

(4)強化思想道德教育。思想認識偏差是貧困學生產生消極心理的重要原因,我們應加強這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讓貧困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針對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存在的認識偏差,利用思政教學、黨團教育、情感教育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教會他們辯證的思考問題,合理定位自己:教育他們轉變觀念,正視貧困,自強不息:客觀的看待周圍的事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應學會自我調適,提升自身幸福感。

(5)提供心理教育和咨詢。高校應積極對貧困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困惑,預防和控制心理疾病的發生和加重。第一,應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普及心理學知識,開設心理學課程或講座,通過教學和自學讓貧困學生學會自我調節,增強自信;第二,在入學初建立貧困學生檔案和心理健康檔案,兩種檔案交叉并用,有針對性的進行早期干預和跟蹤治療。第三,完善心理咨詢體系,正規、科學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預防心理疾病產生。第四,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配備心理醫生,以便對嚴重的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及時治療。

(6)提供實踐平臺釋放空間。絕大多是貧困學生在相對封閉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中成長,對社會缺乏了解,綜合能力整體水平偏低。尤其在就業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突顯出來,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實踐活動不僅是增強他們心理素質的有效手段,更是他們培養能力,解壓心靈的最佳途徑。社會和學校應多給他們提供實習、志愿服務、掛職鍛煉、勤工助學等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磨練意志力,培養競爭力,增強承受力,從而有效防止心理障礙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