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思政教育中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及調適
時間:2022-04-12 02:42:00
導語:小議思政教育中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及調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必須深入分析和正確認識大學生逆反心理成因,在教學過程中要密切注意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與認知偏差的影響及調適,脫離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影響及調適,傳統教學模式與環境因素的負面影響及調適等問題,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和消除這一心理現象,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與社會要求對立、與教育者期望目標背離或與事物常態性質相反的逆向反應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狀態,是由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制約而成的。研究這些問題,尋找解決它的良策,無疑能更有效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完成。
一、特殊的生理、心理與認知偏差的影響及調適
逆反心理從生理、心理機制反應角度分析,是大腦皮層機能系統發生紊亂所致。從生理的角度講,就是對于外界的事物的刺激在人的大腦皮層上本應該出現興奮反應卻引起了抑制反應,或本應該出現抑制反應卻興奮起來的異常反應狀況。從心理的角度講,就是本來是好事的好奇心,卻轉化為猜疑、揣度和推測;本來是好事的好勝心理,卻往往發展成為爭強好勝,顯示出眾不同的個性來,實質上就是偏執一端、偏激行事。人長時間的在此種偏激心理的影響下就會逐漸地產生逆反心理,更為嚴重的程度則會產生心理疾病,令人失去對事物的正確判斷能力而引起行為上的偏差。
另外,認識偏差也是促使產生逆反心理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往往具有偏執型人格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認識偏差,表現為多疑、自負、固執己見。具有這種人格的人對外界的信息過于戒備和防衛,對自己的觀點堅信不移,對他人的意見和外界的引導不屑一顧。如:一些中老年教育對象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教育者年齡長和閱歷豐富的基礎上,表現出對年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信任和不接受;青少年教育對象由于邏輯思維的基礎不深,社會經驗不足,識別能力不夠高,他們在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常常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和自己過不去,認為是對自己自尊的傷害,進而表現出不配合、不適應,以至形成逆反心理。
針對此類特殊的生理——心理機制產生的逆反心理的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圍繞著如何引導和幫助教育對象對外界的刺激產生正常的反應來開展,使教育對象在心理上接受傳達給他的教育理念。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在專業的心理咨詢的幫助下充分了解此類教育對象逆反程度和逆反原因,再運用正確的方法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有計劃、有步驟的教育和引導。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不良的輿論環境對教育對象的影響,例如:社會風氣和社會思潮的不健康、群體輿論和群體心理氣氛的偏差、人際關系不良等等,這些都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針對以上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就是要注意消除錯誤的輿論氛圍或引導教育對象正確看待輿論環境。
二、脫離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影響及調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教育者將社會要求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個體意識,讓受教育者不僅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這些要求,而且自愿將這些要求作為自己的價值準則與行為依據。這種教育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宣傳的內容是否實事求是、是否聯系生活實際。受教育者只有在實際感受中體驗到生活狀況變化的對比和刺激,進而引起他們的關注和思考,才能真正從心理上接受教育理念,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落后于時代,甚至和現實相違背,或者僅僅停留在一般理論分析和口號宣傳上而不解決實際問題,就很容易給人一種有意回避的感覺,極易引起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逆反心理。
因此,為了避免由于教育內容脫離實際而造成受教育者在心理上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內容一定要結合當前的社會背景、形勢、思想實際,分層次有針對性的由遠及近、以小見大,由具體到抽象,將教育內容融入到教育對象的日常生活中。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在認識上正確理解并在心理上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哿正確的理念在不自覺中融入行動踐行實踐。切忌使用空泛、虛假、不切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造成教育的反效果。
三、教育方法單一、忽視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影響及調適
隨著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在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下,人們的自主性、存在價值及獨立意識大為加強,而且對事物的認識及判斷更加全面深刻,這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單向灌輸式、集中式的一些忽視教育對象的思想活動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會嚴重束縛受教育認知能力,從而使教育對象在心理上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感,進而促使教育對象產生逆反心理。心理學認為,個體存在著一種趨向自主并擺脫外部控制的傾向,當外界付諸的壓力使個體感到自主地位受到觸動日寸,就可能產生對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而在傳統的單向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總給人一種自以為是、好為人師、咄咄逼人的感覺,受教育者只能被動地接受從教育者那傳過來的信息,受教育者的反應信息無法反饋,這在很大程度上觸動了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令受教育者產生想擺脫教育者“單向控制教育模式的心理,這也是誘發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反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避免這種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一而造成受教育者產生逆反心理的現象,苜先,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正確的認識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同樣也是主體,并且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建立在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教育的前提下的。所以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和想法得到及時的反饋,消除他們在心理上對被動教育方式的抵觸,從而為了自己的思想進步而自覺地進行學習修養、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其次,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應靈活多樣,要因時因地因人因教育內容而異,要在尊重教育對象自主性的前提下,根據教育內容的不同需要來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切忌不考慮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的自主性而千篇一律的應用同一種教育方式。
四、教育者和環境因素的負面影響及調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收集者與選擇者,內容的安排者和宣傳者,更是受教育對象輿論方向的引導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和人格形象(如教育者的可信性、權威性、可接近性、悅目性和情感性等)在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上有著重要的影響??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篇》)。同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之一就是用高尚的品德引導教育對象走正確的道路,激發教育對象對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教育對象承認和信賴的一系列品格。言行表現品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行一致,則他的教育工作即具有了強大的說服力;如果他的言行相悖,那么就算語言再動聽,也只會引起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
另外,環境是塑造個人性格、政治觀點以及價值觀念的重要因素。人和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思想發生發展的基礎,每個人都作為一定的群體成員生活在社會環境之中,通過依靠他人來滿足自身的物質需要和心理需要。群體成員一般都會遵守或認同一些模糊的或者明確的行為規范和觀念認識,當該群體大部分成員對某種事物的認識都持否定態度時,那么其中的個體一般也會在群體的影響下產生與群體相同的態度。同樣,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同樣會影響教育對象對教育理念的接受程度。如果受教育者所處的群體環境是大多數人都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持抵觸的或否定的態度,那么個體的受教育者也會迫于群體的壓力,在這個群體的輿論和行為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否定以至于產生逆反心理。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要注意作為輿論引導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和人格品質的培養,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處處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注重自身能力、儀表、作風、語言等方面的修養,加強個人的形象魅力,以此來提高教育者的可信性和權威性,增加受教育對象對教育者的認同感,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宏觀上,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力量,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和正確的輿論導向,使教育對象在社會主流思想的弓1導下奮發向上,從而降低逆反心理的產生機率;微觀上,要建設良好的家庭、學校、單位、社區等環境的輿論氛圍,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形成優良的社會風氣,在一定范圍內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土壤。
總之,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逆反心理的存在已經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它對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由于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樣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關鍵在于教育者要正確認識和正確對待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對于逆反心理,教育者既不能視而不見,又不能束手無策,任其發展,應以積極的態度加以引導,令其向著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發展
- 上一篇:共同侵權有關問題探索
- 下一篇:擴大咸陽農村消費需求的對策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