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對孩子自信塑造的意見

時間:2022-04-25 03:06:00

導語:小議對孩子自信塑造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對孩子自信塑造的意見

每逢大型考試之前,總會有不少的同學到辦公室找到我說:“老師,我心里慌得很,想找您聊聊天。”在與她們的交談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們想考好,但又擔心怕考不好,患得患失,除了精神上的包袱過重外,還存在自信心嚴重缺失的問題。所謂自信心,是指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表達,是堅信自己能完成任務,達到目標的心理狀態。如平常所說的“我比你強”“我有把握”、“我能學好”、“我能解決”等等。自信心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素質的內在要求,良好的自信心總是與主動、獨立、創新、勇敢、開朗、樂觀等健康心理特征相聯系,而缺乏自信心總是與自卑、被動、依賴、保守、軟弱、憂郁、不求上進等消極心理特點相依存,自信心不足,就像一根潮濕的火柴,永遠也不能點燃成功的火焰。從我們中學生目前自信心的現狀來看不容樂觀,自信心不足在眾多學生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著,特別是面臨高考的高三階段的學生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自信心進行有效的探討,分析其表現,原因,幫助自信心不足的同學尋找心靈的支點,開啟人生的航船,達到理想的彼岸。

一、學生自信心缺失的表現

1、在集體活動中,上課不敢或很少主動舉手發言,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回答問題緊張,不流利,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參加競賽活動,害怕與別人相比,害怕他人笑話,常要尋求別人的肯定,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成績。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上課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時,有相當部分學生總是埋著頭,神情緊張,當喊到他人還沒有輪到自己時,這些同學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這實際上就是自信心嚴重缺失的反映。

2、在人際交往中,不敢主動與其他同學交往,常常表現為畏縮,退避,說話細聲細氣,不敢或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等,缺乏主見,總是跟在能力較強的同學后面,聽從他人的安排,而不愿拋頭露面當領頭羊,從眾的心理傾向比較強烈。

3、在遇到困難時,常常害怕、退縮、易放棄,而不能努力解決問題,懼怕嘗試新的事物,新的活動,在活動時總是選擇那些比較容易的內容,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難度或挑戰性的活動,與他人發生矛盾時,缺乏主見,不能自己想辦法解決,而過分依賴他人幫助,較多地求助于老師或家長。如此種種,都直接影響每個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和長遠的發展。

二、學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

學生產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身生理特征的影響

有些學生由于遺傳因素、生理特點,特別是封閉的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容易造成其性格、行為、智力等方面的差異,說話結結巴巴,吞吞吐吐,辦事畏手畏腳,膽小怕事,總是感到“己不如人”,缺乏積極的自我體驗,懷疑自我價值,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自信心的形成。

2、交往范圍狹窄的影響

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長過分溺愛、嬌慣,遇事大包大攬,重視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我們老師也常常把學生視為柔弱的對象,盡自己所能為學生做各種事情,解決各種問題,這種過頭的照顧、呵護,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遇問題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更易遭受挫折和失敗,造成自信心的缺失。

3、不恰當教育方式的影響

有的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家長制作風比較嚴重,要求孩子事事聽從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過分嚴厲、粗暴,甚至苛刻,缺乏關愛和積極的肯定。我們老師也經常以嚴厲的態度要求他們,發現問題缺乏細致耐心的教育,一味批評,過多否定,致使學生形成一種“自我無能感”,久而久之,心情憂郁,容易產生無助與自卑感,喪失自信心。反思我們自身的行為,也存在著好心辦壞事,時常在犯這種善意的錯誤。

4、期望值過高的影響

父母、老師對學生要有合理的期望,它能激發學生內在的成就感,促使其更加努力進取,然而,對學生的期望值必須恰當,要符合目標實現的可能性,符合學生個人的自身條件,期望值過高,反而會使學生望而生畏,加重其心理負擔,就會使其灰心喪氣,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我們時常聽到有的家長不管學生基礎好壞,對自己的孩子要求考試必須進入班上前幾名,實際上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由此而產生信心不足,由自我懷疑而走向自卑。

5、評價方式差異的影響

大多數學生對自我評價往往缺乏主見,容易輕信和接納他人的評價,有時父母和老師不注意自己的評價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經常隨意批評、否定,甚至指責訓斥,有時盲目地拿別人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相比較,拿好學生的長處與差學生的短處相比較,我們耳邊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責問:“為什么其它同學能做到,而你卻做不到?”這些不恰當的比較和責難,往往會比掉學生的自信心,使其認為自己確實很笨、很差,嚴重影響他們自信心的形成。

三、增強學生自信心的途徑

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么在學校教育中作為教師應如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呢?

1、信任

唯有信任,才能驅使學生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勞動去爭取成功。學生因受教師的感染而相應地產生對自身力量的信心,會因教師的激勵而迸發出積極的力量。我曾試著分析試題時,采取每組、每條輪流回答問題,每個同學都有平等的機會發言,避免了總是要基礎好的同學回答問題的缺陷,即使基礎差的同學答錯了,也要肯定好的方面,以增強每一個學生的自信心,效果比較理想。因此,教師不僅要信任優秀學生,而且要信任后進學生。因為,他們身上都蘊藏著“成才”的潛質,只是優秀學生的潛質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而后進學生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未能獲得開發罷了,因此老師不僅要信任后進學生,而且還要啟發后進學生相信自己,只要發奮圖強,一定能成為有用之才。

2、關注

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礎,因此作為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不僅應當發展學生的一般能力,還要因材施教,關注和發展學生的各種特殊能力,如琴、棋、書、畫,吹、拉、談、唱,只要是有益的,都要積極的鼓勵,大家知道,臺球神童丁俊輝,從小不愛讀書,經常逃學,但癡迷打桌球,他父親發現其特殊愛好后,著力磨練培養,不到18歲,就贏得了世界臺球冠軍的稱號,為國爭光,享譽中外。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人也講:生活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識別天才的眼睛。因此,我們要善于關注學生特殊的潛能,積極引導,從而達到能力的提高。

3、鼓勵

學生自信心的形成,離不開自己對自身能力的評價。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總是渴求從接觸的人的評價中,來判定自己的價值,因此在學生心目中教師、家長的鼓勵會強烈地支配著學生對自己品質和能力肯定,會直接影響學生自我發展。如果經常得到他人積極的鼓勵,就容易從這些鼓勵中發現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價值。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性格特點一一自信心,而且適當的鼓勵還有利于自信心的鞏固和發展。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家長對于學生的成績和進步都應當及時的鼓勵,對暫時后進的學生也要看到他們的長處,只要他們有一分的優點,就應熱情地給予三分的肯定和贊揚,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學生多說一說:“你有能力做好這件事”、“你在這門課上一定會取得好成績。”讓我們的學生多體驗成功的喜悅,自信心就會慢慢的滋生,如果我們對自己學生的閃光點視而不見,麻木不仁,這就是我們教師的失職。

有位哲人說過:一個人的失敗,其實質是自信心的喪失。自信是一個人成才素質中的重要因素,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集中體現,在21世紀的今天,自信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從小事做起,從每一句鼓勵的話說起,幫助我們的學生尋找心靈的支點,架起通往心靈的彩虹,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