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教學探究

時間:2022-10-30 09:59:00

導語:大學生心理教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教學探究

班主任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同時,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又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意義。應該說,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多數是健康的,他們有較穩定的思想情緒,學習上樂觀自信,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但我們同時也必須清楚地看到,隨著當今社會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人數明顯有不斷增多的趨勢。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時,應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有效地解決學生一系列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品質,培養優秀班集體。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要分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調查,筆者認為當前不少學生在“學習心理、人際關系、自我評價、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壓力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適應力差、群體性差、意志薄弱、對人冷漠等心理問題。究其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學生自身的原因。不同學生的氣質、體質、身體健康、生理發育、智力水平、生活經歷等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與體驗,有的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甚至產生心理疾患。

2、學校的原因。雖然當前學校開展素質教育,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學校還存在片面追求學生成績的傾向,這依然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教師教育方法的簡單粗暴,學生個體間產生的矛盾,家庭對學生不恰當的要求,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育,使部分學生厭學,畏懼交往,產生自卑,不能正確、全面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等情況。

3、社會、家庭的原因。社會發展迅猛,舊的觀念受到沖擊,新的理念還沒形成,家庭結構的變化、家長教育思想的陳舊、教育方法的單一,有的家長對子女的高期望、高要求,外來工、農民工對子女的不聞不問、毫不關心等等原因,都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二、要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是:1、以心理輔導為主。學校心理輔導針對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面臨的矛盾和個別差異進行輔導,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決、心理潛能充分發揮、個性品質和諧發展。2、在自然情境下的過程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就是一個心理輔導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與當事人建立一種特殊的關系,來協助對方自我了解、自我適應,從而能夠自我獨立和發展。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建立的這種關系是在平時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是班主任擔任心理輔導員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項工作。班主任可以通過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來進行心理輔導,不過,班主任還可以充分利用與學生相處時間較多這一條件,在教育教學的自然情境中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1、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影響學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卑嘀魅蔚娜烁窬褪墙逃牧α?用自身的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因此,班主任對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質高的班主任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系統,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輔導的角色。優秀的心理輔導班主任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情操品質、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識品質等。班主任在青少年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師生關系的好壞,對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的狀況都具有深遠影響。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沒有保證,為此,班主任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否則就無法承擔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重任。

2、營造良好集體氛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生動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體驗生活在集體中的樂趣,使不同才能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表現自己,取得成功的機會,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班主任設計的活動一定要有針對性,即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哪些心理品質,設計什么樣的活動作為載體來培養學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數。

3、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

班級是學生最經?;顒拥膱鏊?同學之間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共同的課堂、班主任、科任教師,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著這樣、那樣的共識,所以,同學之間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題班會中班主任和學生的共同研討所產生的良好氛圍,有利于疏導學生心理困惑及矯正學生的不良心態。主題班會前應有所準備,摸清學生的心理發展脈絡,加以適當的引導,以確保班會的正確導向。召開班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表述時言語和情感上的細微變化,理解學生沒說出的深層次意思,尋找學生群體趨向,及時補充自己的計劃,以解開學生心中的癥結。

4、積級舉辦心理學常識講座,為心理咨詢提供咨詢平臺。

將心理學常識引進校園課堂,讓大學生獲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積極的意義。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但要注意講座不能“滿堂灌”,也不能把講座當作學校集體輔導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體輔導的一種補充形式。大學生在必要時應求助于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

結束語:

總之,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優秀班集體是一個同步實施的過程,它對學生高尚品格﹑人格和情操的形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智力發展。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開些,不要鉆牛角尖,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悶氣,抽悶煙,甚至喝悶酒,這都是不應該的。大學生的心理需要釋放,在學業、情感、經濟等方面遇到困擾時,應該學會正確釋放自己的壓力,學會控制好自已的情緒,因為控制情緒是解決壓力的正確途徑。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系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會擁有可靠的內在條件,才會離成功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