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對中國青少年生命教育啟發

時間:2022-12-23 08:21:00

導語:積極心理學對中國青少年生命教育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心理學對中國青少年生命教育啟發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西方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首倡者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SeligmenM.E)。積極心理學與傳統的病理性心理學不同,它不是把研究視野專注于消極、障礙、病態心理等負性方面,而是倡導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用一種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并以此來激發個體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使生命過得更有意義。

一免費論文、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現狀

我國長時間內沒有把生命教育作為一個體系重視起來,只是在部分課程教育中有所體現。直到2000年前后,隨著中學和大學校園中自殺事件的不斷出現,才開始被關注。生命教育得以重視源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4〕8號)之后,2005年3月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這是政府教育部門第一次明確了生命教育的定義,但它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繼上海之后,其他一些省市的中小學校也相繼開展了生命教育,主要是以珍惜生命、日常生活安全知識、面對突發事件如何生存等教育為主。[1]目前高校實施生命教育幾乎還是空白。

從國內外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實踐歷程來看,它是從控制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這一殘酷現實開始的,而2007年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我國自殺狀況及其對策》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28.7入黨申請書萬人死于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青少年自殺現象呈明顯上升趨勢,且有低齡化傾向。我國衛生部門在2007年“世界預防自殺日”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自殺在青少年死因中列首位,有近30%的中學生在走進校門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悶、緊張、厭煩、焦慮甚至恐懼。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調查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危機事件頻發正暴露出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

(二)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推動,但很多東西照搬西方的模式,還沒有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體系,在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難免存在許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上存在誤區。在現行的教育中,大多是從近幾年來青少年越來越高的自殺率、犯罪率等殘酷的現實而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而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多限于教育青少年要預防自殺、珍惜生命的理性層面上,僅僅將生命教育看成降低青少年自殺率的工具,當成解決青少年生命問題的權宜之計,并沒有對生命教育進行更全面更科學的解讀;不是從培養青少年良好的情緒智力、心得體會發揮自身的潛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質等積極層面對生命教育進行思考。

情緒教育的缺失。情緒教育是近些年來興起的一種教育觀念,主張教育不應只重視理性知識的傳授,也應當培養青少年的情緒智力。情緒智力指的是認識自己的情緒、克制沖動、延遲滿足、自我激勵,認識他人的情緒,以及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2]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的研究發現:人生的成就與EQ(情商)的關系遠大于IQ(智商)。我國的情緒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較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國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更加重視青少年理性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情緒智力的培養。

生命教育多維網絡系統建構還不到位。生命教育是一項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系統工程,但目前家庭、學校、社會各自的生命教育活動單一,缺乏互動和交流,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網絡系統。在家庭環境中的生命教育一般是隱性的,無計劃、無規律,內容往往比較零碎;工作報告學校的生命教育通常是接受生命理論知識的學習,一般沒有將這些理論知識內化變成自己的價值取向;而社會卻極少有專門針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使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在社會中很容易形成真空地帶。因此,充分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生命教育資源,調動各方的積極因素,構建生命教育多維網絡系統,已是推進生命教育的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主張對人性堅持積極的評價取向,研究個體如何更好的發展、生活,讓人學會分享幸福、創造快樂,使其具有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保持生命最佳狀態。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積極的情緒

積極的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主要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重點是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以及充滿希望并樂觀地面對未來。積極情緒目前比較公認的具體形式主要包括六大類:快樂、興趣、滿足、自豪、愛和感恩。

(二)積極的人格特征

所謂積極人格指的是個體能在生活中不斷主動追求幸福并時時體驗到這種幸福,同時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積極人格理論強調要研究積極人格特質。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共同擁有六大類美德:智慧、勇敢、仁愛、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具體包括誠實、熱情、感恩等24種人格特質。

(三)積極的組織系統

積極的組織系統主要研究如何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的生命教育資源,論文網調動各方的積極因素,構建生命教育多維網絡系統,以便更好地培養青少年的情緒智力,發揮潛能,塑造積極的人格品質。Williams等人的研究證實:當孩子們的周圍環境和朋友提供了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他們最有可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反之,這些孩子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方式。[3]

三、積極心理學理念對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啟示

(一)倡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為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帶來新的價值取向

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青少年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挖掘潛能,以促進青少年更好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生命教育,不應該僅局限于自殺、抑郁、焦慮等消極層面,而應著眼于培養青少年良好的情緒智力、發揮潛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質等積極層面。倡導積極的生命教育,不僅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寫作網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積極生命教育不僅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使生命過得更有意義。

(二)培養良好的情緒智力,是我國青少年積極生命教育的關鍵

情緒智力水平不是由遺傳所決定的,是經后天的學習和經驗而不斷提高的,因此,擁有高水平的情緒智力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培養良好的情緒智力主要體現在:(1)認識自我情緒的能力,就是能認識自己的感覺、情緒、動機、性格和基本的價值取向等,并以此作為行動的依據。(2)妥善管理自我情緒的能力,就是對自己的快樂、憤怒、恐懼、愛、厭惡、悲傷、焦慮等體驗能夠自我認識、自我協調。(3)自我激勵的能力,就是面對自己欲實現的目標,隨時進行自我鞭策、自我說服,始終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遇到的挫折。(4)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就是對他人的各種感受,能“設身處地”地進行直覺判斷。了解他人的情緒、動機等,并能做出適度的反應。比如,在人際交往中,能從對方的語言及其語調、語氣和表情、手勢、姿勢等透露的情緒情感做出判斷。(5)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就是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一個人的人緣、人際和諧程度都和這項能力有關。

(三)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質,心得體會是我國青少年積極生命教育的終極價值目標

積極生命教育要把培養和發展青少年積極人格品質、進而擁有那些品質作為終極價值目標,使青少年學會用自己的美德與優勢去積極面對生活,體驗成功和成長的快樂與價值感,建立自尊和自信,使青少年接納自己,關愛他人,熱愛生活,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和克服遇到的挫折,學會積極地適應環境,學會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生活,最終使自己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四)構建多維教育組織系統,為我國青少年積極生命教育搭建了平臺

積極的生命教育是個系統的工程,青少年情緒智力的培養、潛能的發揮、人格品質的塑造、生命價值觀的形成,需要家庭的配合、學校的推進、社會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家庭在青少年生命教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持有一種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給孩子塑造一個充滿溫馨的家庭氛圍,孩子便能從中體驗到生命的快樂,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懷著積極關愛的心態去看待外面的一切生命現象,領略到生命的真諦。

目前,學校生命教育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倡導積極的生命教育理念;完善生命教育體制,構建優秀的生命教育師資隊伍;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多學科滲透生命教育;工作總結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生命教育,學校日常生活與管理方面滲透生命教育等。

生命教育除了家庭、學校努力之外,也離不開社會的大力支持。社會要承擔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重任,通過輿論、媒體大力宣傳生命的可貴和生存的意義。同時,為了加強青少年生命教育,社會可以建立專門的生命教育機構,完善其機構管理機制,提高其機構人員的專業素質,廣泛開展有關生命教育的專題活動,為青少年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