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教育背景及產生階段
時間:2022-07-06 03:20:20
導語:積極心理教育背景及產生階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展的潮流已經駛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此時此刻,我國正在努力構建惠及全體人民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種社會應該是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流滿活力、安定有序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狀態.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關系最終都要反映到人與自我身心的矛盾關系中來.因此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自我和諧、人際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中包括心理和諧在內的自我和諧最為重要,它是提高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激發創造熱情與創造潛能,實現和達到社會和諧最根本的基礎與前提.實現人的心理和諧,需要具備的條件和因素很多,但最為重要的是開展一種專門的、理念全新的、針對人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進行培養、教育和開發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把人的各種潛能和積極心理因素這些“富礦”源源不斷地予以開發,那么實現人的心理和諧,增進人類幸福,完成心理學的根本使命的理想就一定會盡早實現.這就是當代心理學的最新課題之一———積極心理教育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
2積極心理教育的歷史背景
積極心理教育的產生決非偶然,它與當代心理學的發展狀況及其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有不可分割的關系.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志著心理學從哲學懷抱掙脫出來正式成為一門科學.一百多年以來,在世界眾多學科里,心理學發展速度最快,研究成果頗豐,學科地位突出,研究隊伍壯大,心理學研究與社會發展和人的成長關系日益密切.可以說心理學在今天已經真正走進并開始指導人類的社會生活.但從產生時起,心理學就因其門派林立而著稱于世.各個學派因其觀點不同而百家爭鳴,這對學術研究本是件好事,但有時也因此產生沖突與分化以及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容易走進“象牙塔”而忘記了心理學的根本使命.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心理學最初產生時面臨的治療心理疾病、開發人的潛能和增進人的幸福這三大歷史性課題并未得到清晰地強化,因為此時心理學雖然已經正式產生了,但它還沒有像其它規范科學那樣具有一個學科共同體都接受的理論基礎,在隨后的發展中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及格式塔等心理學流派紛紛產生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學主張.此時心理學尚處在幼年時代,突如其來的“一戰”和“二戰”使其雖然經過了戰爭的洗禮,但其研究視角卻因此放在了注重心理治療方面而極大地忽視了開發潛能和增進人類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重視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話題始于名不見經傳的美國青年克里福德?比爾斯,他的開篇之作《一顆失而復得的心》的出版一舉奠定了他在心理衛生運動中的始祖地位.他在1908年以后的有關心理衛生運動的思想受到空前重視后,心理學的后兩項任務基本上被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從此,心理學成為了“矯治學”和“類醫學”的代名詞,這就是當時的主流心理學.經過上百年的努力,心理學也確實能治療十多種心理疾病,但與此同時,面對強大的快節奏的物質文明潮水般的沖擊,人們的心理防線受到嚴峻挑戰,心理疾病的種類及相關人數飛速上漲.此時此刻,有識之士這才發現,心理學把著眼點都放在了部分有心理問題的人身上,而且研究方法幾乎等同于醫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心理學大大偏離了主題,而且大有歸屬到自然科學的不良傾向.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亞伯拉罕•馬斯洛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倡導并興起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運動.這場運動確實起到了為傳統心理學糾偏和提醒的作用,他們認為心理學應該“以人為本”地開展工作來服務整個人類,并以同樣理念去研究和奔走呼吁,提出了“人的需要層次理論”,“高峰神秘體驗”以及“人的自我實現”等著名理論,為心理學及時回歸到正確軌道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也為著眼于開發人的潛能,增進人類幸福的積極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輿論基礎.正是在這種條件下,199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率先發起了一場足以影響心理學發展方向,使心理學能夠在今后真正為人類謀幸福的積極心理學活動.因此,積極心理學的興起是時展的必然.它在繼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人為本”的核心主張基礎上,提出了“重視并挖掘人性中的積極因素”這樣的核心理論,這與心理學產生時的后兩項任務正好不謀而合.以此為鮮明旗幟,積極心理學開展了對傳統心理學的糾偏,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有效地“揚棄”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理念及方法和技術.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心理學的研究價值取向得以重新回歸,注重研究人的心理的積極方面和人所具有的全部積極品質,同時試圖對個體和社會所具有的問題要做出更多積極的解釋.因此,稱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場革命實不為過.而在我們看來,就在積極心理學迅速發展的過程中,著重對人類所具有的種種積極品質和潛能不斷加以挖掘并使之為全人類服務的積極心理教育是真正能完成好心理學這兩大歷史性課題的主要擔當者.
3積極心理教育的產生階段及相關研究
積極心理教育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重要發展階段.首先是心理衛生運動階段.自1908年比爾斯倡導并創立心理衛生運動以來,重視人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成為近半個多世紀心理學的主要活動,特別是受“一戰”和“二戰”醫治戰爭創傷的影響,許多人似乎更加關注這一點.比爾斯確實對心理學有過巨大貢獻,心理衛生運動也確實實現了心理學的第一個任務,但同時也制約了心理學其它任務的實現.其次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階段.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亞伯拉罕?馬斯洛為代表的心理學家,針對當時心理學過于重視心理疾病及其診治、卻極大忽視了人的心理潛能開發和增進人類的幸福這一現狀而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其中就有應重視人的積極力量、善端和美德的培養、教育和開發以及心理學要以人為本地開展工作等論述.第三是當代社會心理健康潮流階段.該階段的產生和發展也為積極心理教育的產生提供了豐富土壤.自上世紀初到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之前,心理衛生運動及其保健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發展了半個多世紀.后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的心理健康潮流在不斷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時,也為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教育以至于當代最新詞匯“積極心理力量”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社會心理土壤.截止目前,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著作、教材、報告、論文國外已多達上百種.第四是積極心理學階段.
在20世紀90年代,以賽里格曼為代表的心理學家首先倡導并提出了“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這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種“揚棄”.積極心理學立足于心理學的三大歷史性課題,特別注重研究和開發人的潛能和增進人的主觀幸福感,它把著眼點置于了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增進和提高上.因此自產生以來積極心理學得到了迅猛發展,目前,有關積極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與日俱增,有關著作國外已達十幾種,研究論文及報告多達上百篇之多.與此同時,相關研究課題也相伴而生,如積極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也已成為雨后春筍之勢蓬勃發展.國內相關心理學研究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層次:一是心理衛生的理論與實踐.該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主要受西方心理治療理論影響,同時面對當時人們在社會轉型時期所產生的種種心理困惑,該理論試圖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償試從根本上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與辦法.二是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實踐.在此潮流中,心理學家們感到“心理衛生”容易使人消極,因為它好像與醫院聯系密切,而心理健康則更容易面對大多數人,使人更容易積極樂觀向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世界范圍內就形成了以增進心理保健、注重開發人的潛能的心理健康潮流.此時的研究成果多以心理健康為核心內容,既有專業書籍、報告和研究論文,又有如“心靈雞湯”等大眾讀物.三是心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國內有關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較早提出這一研究課題的是陳中永教授,他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心理教育學”這一概念,并出版了這方面的專著.
隨后國內許多學者紛紛開展了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與探討,寫出了大量有關心理教育方面的著作、論文和報告.四是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積極心理學正式傳入我國是在本世紀初.十多年來,出現了一些著作、研究報告和論文.當然,積極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還有些模糊,研究方法及手段還顯單一,有關研究正在深入進行.
- 上一篇:城區長效管理安排意見
- 下一篇:漢畫歷史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