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10-25 08:31:28
導語: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厭學、逃學等極端行為,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知識時,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成長,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地成長。
一、挖掘思想品德課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在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只是把教材當作授課的基礎,側重于對學生知識內容的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卻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需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滲透點,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認同,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逐漸提高。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學會拒絕》一課時,教師可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拒絕身邊的誘惑,也可以采用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內容。在講解這節課之前,教師可以用故事引入新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帶著問題去思考。教師也可以在講解課堂內容之后,講述身邊的誘惑,從而調動學生回答問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拋出問題:“同學們每天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什么東西誘惑我們,導致我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通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課后的學習情況,進而為講授新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學生成功的基礎,學生只有具備充足的自信心,才能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懂得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講授思想品德課本知識時,穿插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有勇氣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勇于迎接挑戰。在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同時,要求教師把這一過程和教材內容緊密結合,將具體的思想品德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認識到自信心培養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時,可以如下導入:有一位學生學習成績比較突出,但是他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偶爾出現逃避的情況。有一次他又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這時候他非常沮喪,選擇了逃避,認為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他,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他采取了一種消極的態度,最終造成了輟學的局面。向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假如你是這位同學,在面對學習上的困難時,你的選擇是什么?”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采取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積極交流,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自信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積極、勇敢地迎接挑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還需要教師不吝嗇對學生的贊賞,用贊賞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在學習時戰勝困難。就學生而言,很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老師的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動作都可能改變學生的命運,所以在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這一點,盡量通過教師的努力多給予學生肯定。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失去的自信,進而成為學習和生活中的佼佼者。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實踐活動相結合
思想品德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并不能完全掌握思想品德知識的具體內涵。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具體的行為結合起來,而不是簡單機械地背誦條條框框。面對這樣的要求,教師需要采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充實到枯燥無味的思想品德知識中來,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時直接聯系生活實際,在思想品德活動中感悟所收獲的知識。小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依據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具體知識編排情景劇,讓學生直接擔任情境中的角色,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思想品德這門學科,在學習中逐漸培養自己的信心,健全自己的人格,在情境中感受團結與合作的力量,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總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一個塑造小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過程。小學教師要在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只要教師富有一片愛心和誠心,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培養小學生健康心理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楊春梅 單位:前郭縣哈薩爾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