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論文
時間:2022-05-24 04:40: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約三四年前,我在經歷了一番“跳槽”的折騰之后,重新回到課堂。面對曾經的出發點和眼前的停泊地,我有一種束手無策的感覺。而恰在這個時候,一位褲管挽得高高的農民,給了我睿者的指引:
那是一個細雨的午后,這位農民父親打著土布的雨傘來找他的孩子。這是一堂尋常的語文課,課開始僅有五分鐘。我說:“有什么急事,你把孩子叫走吧!”那位父親連連搖頭:“不,讓他聽完這堂課我再帶他走?!庇谑?,這堂課有了一位特殊的聽眾——一位打著土布雨傘站在教室外邊滴雨檐下的父親;于是,這堂課我上得特別投入,就像一位高超的琴師,在五十多名學生的心弦上撥弄了一曲……
從此,我踏進課堂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堂課是我也是學生乃至學生家長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我和我的學生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當為這堂課的平庸蒼白而慚愧,也不應當為這堂課的碌碌無為而悔恨;
從此,我走下講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今天這堂課,學生收獲了沒有,我收獲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
——是的,通常而言,教師的職業感受總是以“苦”為先。但當我們意識到生命的蠟燭在“照亮”學生的同時,也應“照亮”自己,乃至“照亮”社會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投入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尋求一種生命的意義、追求的樂趣呢?正如葉瀾先生所言
:“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p>
據以上述體會,我認為,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的前提出發,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列入以下三項重要內容:
一、課堂是否有師生全部身心的投入
一位語文教師執教《庖丁解?!窌r,學生提出有幾句話難以理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為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边@位老師立即在黑板上寫下王國維的三句話來類比:“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薄堑谝痪辰?,可和“所見無非牛者”相比;“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薄堑诙辰?,可和“未嘗見全牛也”相比;“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斕珊處?!薄堑谌辰?,可和“官知止而神欲行”相比。
——其實,課堂教學何嘗不需要我們師生“官知止而神欲行”呢!
教師職業是“以精神振奮精神,以氣質影響氣質,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職業。其職業特點,呼喚著教師對教育,尤其是對課堂的全身心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個性,投入熱情……也可以說,是投入整個的生命。如果一個教師耐不住寂寞,眼睛盯著窗外,總想跳槽干些什么,專業思想不穩固;如果一個教師不安于清貧,白天講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晚上卻干起“摧眉折腰事金錢”的有償家教,把骨格都丟了;如果一個教師抱殘守缺、不思進取,教案是“老腳本”,上課是“山海經”,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那他是不可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教師必須要把“職業”看作“事業”,把課堂視為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才能有生命力的輻射。
同樣,作為既是教育對象,又是學習主體的學生,也應當把課堂學習看作人生的一段重要經歷。這是承前啟后的一段經歷,這是打下基礎的一段經歷,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經歷。在終身教育已在全球范圍內確立的今天,“學會求知”也好,“學會做人”也好,“學會做事”也好,“學會交往”也好,作為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的主陣地還是在課堂。因此,教師要啟發帶動學生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在課堂的藍色海洋里,如雪白浪花般地自由奔涌。
讓我們用敬佩的眼光來看看成都市石室中學李鎮西老師以《心靈飛翔的時刻》②為題論述的“最近一節普通的語文課”吧!——“窗外,銀杏樹金色的葉子在寒風中頑強地燃燒著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內,我在給學生朗讀路遙的中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里》,我和同學們的心靈正和路遙高潔的靈魂一起激蕩。此刻,教室里彌散著一種寧靜、溫馨而又崇高的氣氛,每個人仿佛都可以聽見其他人心臟的跳動。是的,我們胸膛里的熱血正和著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洶涌澎湃……”
可以想見,師生在課堂上進入的是怎樣一個境界:用“蕩胸生層云,決眥鳥歸林”來作比,或許并不過分。我想,彼時彼地彼情彼景,教師心里是不會想著職稱問題,學生胸中是不會裝著午餐排骨的!
值得指出的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應有雙重人格。首先,他是自然人,具有自然人人格,和所有自然人一樣,有屬于他自己的能夠反映現實生活的情緒、情感、意志、觀念和行為、以及表現這一切的個性化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其次,他不是一般的自然人,他同時又是教育文化的載體,除了自然人人格成份外,還必須包括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以及教育目的,作為其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全身心投入課堂的同時,也要適時調控自己,修正自己,讓自己處在比平時更充實,更豐富,更準確,更深刻,更自信的高狀態中,處在“忘我”的境地。
二、課堂是否有師生情感世界的融通
兩千多年前,孔子明確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認為對于任何學問和事業,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強調非認知因素“好”和“樂”對于“知”的重要作用。夏丐尊先生在《愛的教育》譯者序言中更說過一番發人深思的話:“學校教育到了現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聞有人培養顧及。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于池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p>
確實是這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發生了很大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金錢和權力的沖擊,永恒的話題如戀愛、婚姻、家庭、事業等也越來越多地受到物質的影響。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當代中學生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需要交流,需要溝通,需要理解,需要喧泄,需要慰藉,他們把課堂作為情感通道,把老師和同學作為訴求對象,是順理成章的事。面對生情百態,是弘揚,是容納,還是抵制;是倡導,是允許,還是反對;是歌頌,是激勵,還是鞭撻;是贊許,是默認,還否定;是熱情,是溫和,還是冷淡;是褒貶,是勸勉,還是告誡……教師總要有一個傾向性,總要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在師生精神世界的情感領域力求融通,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筆者執教日本作家栗良平的短篇小說《一碗陽春面》,在讓學生把握了小說的情節、人物和環境三要素后,讓他們結合自身實際談一談,文中哪些句子最感人。有學生說:“我覺得母子三人前三次吃面時的外貌描寫最感人。三次,母親穿的都是那件不合時令的斜格子短大衣,這大衣到后來就褪了色。而兩個孩子開始都穿著嶄新的運動服,第三次的時候,弟弟穿起了哥哥的舊衣物。這說明母親愛孩子,孩子后來也能體諒母親。我大年夜也穿新衣服,可我從沒注意媽媽的穿著,今年我要用零用錢給她買新衣?!庇钟袑W生說:“我覺得這一篇文章每一句都讓人感動,我要把它原原本本地念給爸爸聽。因為……因為他下崗了。爸爸下崗了,一夜之間與我和媽媽之間有了一道無形的屏障,我感到爸爸的眼里充滿了怨恨,我擔心爸爸這個大男人的精神會崩潰。我想讀完這篇文章后對他說,下崗是暫時的,希望是永存的。不管怎樣,我和媽媽總在他的身邊,他一定能找到新的工作的!”最后一位同學說:“文中淳兒在作文中說:長在成人后,想開一家日本第一的面館,也要對顧客說,努力吧,祝你幸福,謝謝。我也許將來不會開面館,但我一定會向我認識的人說這幾句話:努力吧。祝你幸福。謝謝。我還會說:好人一生平安?!睂τ趯W生的感想,我不斷肯定,及時評價。對于第一位學生,我說:“我為你母親感到驕傲!”對于第二位同學,我說:“是的,形式上的下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下崗。堅信你爸爸會在你的鼓勵下正視現實,迎難而上,面對挑戰,尋找機遇,開辟出一條光明大道的?!睂τ谧詈笠晃粚W生,我這樣作結:“好人一生平安,這話說得好。文中母子三人,老板夫婦,面館的所有顧客都稱得上是好人。我們祝他們一生平安。同時,也希望大家都做這樣的好人,希望我們自己也一生平安。我提議,我們來唱一首歌,歌名就叫——《好人一生平安》。我們祝福天下所有的好人一生平安!”課堂里每個人都自發起立,動情高歌。
課后,有人評價說:“這一環節,頗見執教者的匠心。這既是對前段所學內容的鞏固,又是對本文所含內涵的升華。一篇外民族的小說,在這里被賦予了對于學生個體各不相同的現實意義。這種遷移,已非能力的遷移,而是情感的遷移,思想的遷移?!倍覀€人的體會是:由于我一貫重視情感意志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重視學生訴求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學生在這堂課上向我也向同學敞開了心扉,這是難能可貴的事情。這是他(們)對自我的信任,對老師的信任,對同學的信任,也是對課堂的信任。
值得指出的是,師生情感世界的融通有賴于傳統師生關系的變革,即,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成為能夠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對付大量信息的向導或顧問,甚至進一步,成為學生中的“一個”,參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征得大家的贊同,而不是自作權威,高高在上,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把準學生的脈博,進入學生的內心,和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撞擊和生發,課堂才能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是否有師生創造能力的發揮
我們的教育太多“標準化”的統治了!且不說“標準化”的考試,就是本應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也讓《教參》一類“標準化”的東西來了個五花大綁,循規蹈矩,亦步亦趨。一次聽人上《皇帝的新裝》,老師問,你如何評價文中的皇帝?學生答,知錯不改。老師說,不對!又答,堅持錯誤。不對!錯誤到底。不對!頑固到底。不對!頑固不化。這下對了!教師來了個大大的板書:頑固不化?!@哪是啟發式教學?分明是一個“逼供信”!這個老師自個兒可真有些頑固不化??!又讀阿城的《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讀到這么一段:“我向來煩‘中學生作文選’。記得高一時老師問全班若寫一座樓當如何下筆,兩三個之后叫我起來,我說從樓頂寫起吧。哪料老師聞言大怒,說其他同學都從一樓開始寫,先打好基礎,是正確的寫法,你從樓頂開始,豈不是空中樓閣!我那時還不懂得領異標新,只是覺得無可無不可。后來在香港看一座樓從頂建起,很高興地瞧了一個鐘頭?!弊x罷啞然。
由此想到另一個真實的教學片斷——“花為什么會開?”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這樣問她面前的小朋友。第一位小朋友說:“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陽?!钡诙恍∨笥颜f:“她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頂開了!”第三位小朋友說:“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誰穿得最漂亮?!钡谒奈恍∨笥颜f:“她想看看,小朋友會不會把它摘走?!钡谖逦恍∨笥颜f:“她也長耳朵,她想聽小朋友唱歌?!蓖蝗?,第六位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句:“老師,您說呢?”老師想了想說:“花特別懂事,她知道小朋友們都喜歡她,就仰起它的小臉,笑了!”聽到這兒,孩子們全看著老師笑了。那笑臉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師知道,她原來的答案是:“花開了,是因為春天來了?!?/p>
這個教學片斷給人的啟迪是深遠的。孩子們那些極富想象力、創造力且帶感情色彩的句子,與老師原先準備的那個沉悶單調、一成不變的答案,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照!課堂教學,就是要保護這種積極的求異性,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多原則、多結果等方面思考問題;就是要培養這種洞察的敏銳性,讓學生不斷地將觀察到的事物與已有知識或假設關系,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殊性、重復現象聯系起來,進行比較,獲得發現;就是要珍惜這種想像的豐富性,讓學生帶著主觀臆測,哪怕是虛假和錯誤將感性認識暴露出來;就是要激發這種靈感的活躍性,讓學生學習興奮的選擇性得到泛化,神經聯系的突發性得到加強?!谎砸员沃?,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教師要問,課堂中,如果學生創新的結果是錯誤的、荒謬的呢?——我的觀點是,也應當讓他展露。因為創新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
我在執教魯迅小說《祝福》時,在以“祥林嫂死了!”為題講完一個課時之后,又以“誰是兇手?”為題講第二課時。本意是從魯四老爺是不是兇手,四嬸是不是兇手,衛老婆子是不是兇手,柳媽是不是兇手,“我”是不是兇手等等的辨析中導學生得出“不是狼吃了阿毛,而是封建社教吃了祥林嫂”的結論。結果,課甫一開始,課代表就語出驚人:“祥林嫂是自殺的,因此不存在兇手問題!”對他這一打亂我教學設想、教學步驟的獨到見解,我一沒置之不理,二沒“課后再說”,而是請他上講臺,擺事實,講道理,同時鼓勵其他同學針對他的觀點發表不同意見,展開辯論。開始,課代表還振振有詞地說道,祥林嫂可以不把阿毛掛在嘴上,可以不要相信靈魂去捐門檻,可以不碰魯四老爺家的祭祀品,可以走出魯家到趙家、錢家、孫家去做女傭,可以到魯鎮以外的其他村莊去討飯……并且找出了“雇傭女工之難”之類的依據??膳_下四五十同學自由發言,同樣找依據,一一批駁他的觀點,批駁他的論據,批駁他的論證,課堂氣氛如火爆般熱烈。下課鈴響起,課代表被“批”得大汗淋漓,觀點已站不住腳跟,只好扯旗“投降”。我適時地肯定了他的創新意識并總結了全文。一堂被打亂了計劃和步驟的課破中有立地達到了教學目的,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創造能力的發揮。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如果課堂只是“老北京的傳說”,那么,講臺下面只會是“死海一片”。語文教師的創造力較多地體現在對于教材取舍與補充,切入與開掘,歸真與求美上。語文教材作為一種靜止的“產品”,只有在師生的創新運用中,才能煥發其生命的活力。
課堂如藍色海洋。在這里趕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變本色為代價。愿我們以生命和綠色,去調和這一片蔚藍;愿我們的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注:
①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②《中學語文教學》1999年第4期。
- 上一篇:目標教學常規思考論文
- 下一篇:閱讀教學過程設計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