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文學對學前教育的貢獻

時間:2022-03-30 04:39:00

導語:幼兒文學對學前教育的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文學對學前教育的貢獻

文學是從生活中精煉提純而來,文學作品是人類智慧與情感的結晶。幼兒文學的存在形式和性質決定了它的實用性,她不同于一般的幼兒讀物,淺顯的語言中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社會與人文知識,具有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智慧以及發展思維能力的智育功能;還有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與興趣等品質的德育功能;又有陶冶性情和培養審美情趣的美育功能。對這一年齡段的教育以及未來的學習與生活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將“人之初”的基礎打好、打牢,那么以后則“如水之就下”而水到渠成。假如養成某些不良習慣也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因為越早養成的不良習慣越難以糾正。這些早已是不證自明的道理。因此,充分利用幼兒文學的教育作用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畢竟幼兒時基本上無理性、無邏輯思維,靠好奇作支撐,以興趣為動力。而幼兒文學則以寓意深刻之功,收潛移默化之效,于歡聲笑語之中凈化其靈魂,正是潤物細無聲。這正是幼兒文學之所長、之所能。因此,幼兒文學在學前教育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幼兒文學的認知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本是融合在一起的,為探討方便起見,姑且分而論之。

一幼兒文學的認知作用

(一)在認知中走近科學

好奇好問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啟迪認知的關鍵與發端。幼兒正處于認知的初始階段,他們求知的觸角伸向他們所能接觸到的任何角落,探索的目光向著未知世界不知疲倦的搜尋。于是,解讀幼兒頭腦中的“十萬個為什么”就成了幼兒文學作家和幼兒文學作品必然的責任與內容??紤]到幼兒識字有限,可以讓幼師、家長讀給他們聽,朗讀時,神態、語氣要以文中語境相呼應,使幼兒聽時容易集中注意力。三歲半左右是幼兒注意力、觀察力等諸多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也是獨立性開始建立的關鍵期。讓幼兒自己看一些彩圖配文的故事書,在鍛煉、培養幼兒綜合能力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教幼兒識字和認識自然世界。在講述與朗誦作品的同時,關注培養幼兒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并學會朗誦的技能。幼兒科學文學,是以傳授科學知識為主的作品。將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合,以形象鮮明、淺顯易懂的語言給人以科學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它是以介紹科學常識和宣傳科學的思想與方法,以及頌揚科學業績為主要內容。其中,吳城固的《轉呀轉》,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學童話《小蝌蚪找媽媽》,高士其的兒童科學詩《我們的土壤媽媽》,樊發稼的兒童科學詩《家》等等都是這方面的優秀作品。幼兒在感受認知的同時也體會到科學的魅力。

(二)語言智能是認知的前提

首先,幼兒文學在認知作用上有和語文教育相似的地方,語言功能就是它們的交叉點。嚴格的講,語言是認知的前提,也是一切社會實踐的前提。在培養幼兒的各項智能中,培養語言智能應列在首位,特別是口語能力的培養??谡Z是語言的一種形式,口語和書面語都是人們交流、思維的工具。通過口語,相互交流思想,積累知識,并進行簡單的思維活動。幼兒時期是掌握口語的主要時期,幼兒的大腦發育很快,求知欲很強。有研究表明,四歲以前的幼兒有著驚人的學習語言的能力,這是因為幼兒有超強的記憶力,這種超強的記憶力,為幼兒盡快掌握語言提供了便利。這也是正常的幼兒都具備的,并非天才的靈光。年齡超過十歲的孩子,學習語言的能力就差些了。因此幼兒時期是培養語言能力的最佳時期。

其次,中國古詩是世界上最精煉的語言,也是最富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而想象和激情正是人情感的重要部分,不論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還是對人的情緒的描摹,如果沒有想象和激情的渲染,都不足以構成詩的最終目的。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除朗誦詩歌外,還有復述故事、猜謎語、看圖說話等等。作品中的生動形象與情節,可以于學習中收獲大量的新的詞匯以豐富其語言。還可以通過啟發幼兒自編故事以發展幼兒的連貫性語言,并以此進一步提高言語質量——即發音準確性和情感的表達,同時也是發展語言智能的一個重要手段。關于言語的功能,我國幼兒教育的先驅陳鶴琴先生指出:“言語是人類建立社會關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們借助于言語,使思想的交換成為可能。固然在社會關系的溝通方面,圖畫、文字等也非常重要,但最簡單而最基本的工具,還是要算言語?!痹谌粘I钪?,幼兒也會經常遇到問題,在思考并提出問題時,離不開語言的借助,如:“這是什么?為什么這樣?那是什么?為什么那樣?”等等,有時弄得成人不知所措。一般情況下,語言發展越好的幼兒,求知欲越旺盛,知識積累越快,智力發展也就越好。對幼兒的個性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語言發展好的幼兒,往往具有活波開朗、思想活躍、交往能力強等優點;語言能力發展差的則相反。這表明幼兒口語能力問題直接關系到心理或精神健康問題,目前社會,精神健康已經超過身體健康而成為人類健康最大最棘手的問題,造成人的精神健康問題的原因很多,來自語言障礙或語言能力差的緣故是其原因之一。因此,語言教育以及口語能力的培養,是培養認知能力的前提。

二幼兒文學對道德品質的啟蒙

(一)幼兒文學作品中的德育功能

幼兒文學對幼兒道德品質的啟蒙教育有著很大的幫助,作品中的正義感、愛國情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對兒童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首先,童話、故事、寓言中存在著大量能夠啟蒙道德品質的材料。幼兒有喜歡模仿的特點,對故事中出現的榜樣人物會產生自然的崇拜心理和模仿行為。這是德育的巨大推動力。其次,作品里出現的愛國精神會對孩子年幼的心靈產生很明顯的影響。愛國熱情、民族意識是要在幼兒期就要培養的,年幼的心不可能自然生成國家概念與民族意識,因此幼兒期的愛國教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再次,心理品質的早期培養也須借助幼兒文學的作用,從小培養完整的人格、堅強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濃厚的興趣、良好的習慣等品質。再其次,德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禁于未發”。在幼兒茫然的時候、疑惑的時候,往往可以通過一則故事的啟發而獲得幫助。一部好的幼兒文學作品是可以讓幼兒在其中獲得勇氣和力量的。

(二)好奇心與興趣的培養

首先,北師大著名的兒童文學教授金波先生曾指出:“想象力是兒童所特有的潛質”“尊重兒童,首先是尊重兒童的天性。他們從小喜歡在好奇的心態下學習,在探索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對孩子們的想象力,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寬容、尊重、肯定和賞識?!薄靶∽x者也許對書中一個個小故事更感興趣,但它不是一般的故事,它不以知道一個情節為滿足,它引發的是故事之外的思考——讓腦筋轉個彎兒,或擴展思維的空間,或舉一反三進行再創造,等等。”所以,選材恰當,內涵豐富,極具啟發性的故事更受小讀者的歡迎與青睞;也是培養道德情感、思維能力、廣泛的興趣、良好的習慣;不失為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堅實基礎的最佳途徑。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愛是什么?其實,最大最完全的愛——莫過于“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賞識。”。幼兒雖然缺乏理智,但其情感世界是相當豐富的,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個“理解”的微笑;一聲“尊重”的問詢,都會讓幼兒感到莫大的滿足與欣慰,也將變成繼續發展的直接動力。

其次,興趣是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培養興趣是保障心理健康的措施之一。任何教育機構如果喚醒或培養了受教育者的某種興趣,不論這種興趣是否達成未來的功利價值,受教育者都會因此有充實感和期待感,并愿意為此投入智慧與熱情。興趣可為我們終身的心智生活奠定基礎。沒有興趣的支撐,光靠廉價的鼓勵與蒼白的說教,任何學習活動都是難以以較好的效果深入持久的開展下去的,因為幼兒只對他們能夠理解和感知的事物和活動感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幼兒熱忱投入活動、沉浸其中,才能夠主動的學習、提高,各種潛能的充分發揮都能使其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不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和需要,他們就會失去興趣,也就無從發展。因此,興趣是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的起點和動力。同時,興趣又是一個標志,是判斷我們的教育做得成功與否的標志。

(三)良好習慣的養成

優秀的品德行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兒時期進行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對幼兒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以后的成長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鬃釉唬骸吧俪扇籼煨?,習慣如自然?!睂τ谀切┖脛有詮姷挠變簛碚f,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教幼兒配合著詩歌做一些動作,會使他們逐漸養成專心的習慣。那些“好動”的幼兒被吸引到正確軌道,操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一個人小時侯養成的習慣是非常穩固的,終生都會起到作用?!队變簣@指導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幼兒期是人生的啟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時期。在教育活動中,“滲透”是幼兒園德育實施過程的主要特點,即滲透在幼兒游戲、學習、勞動、娛樂和日?;顒拥恼麄€過程之中,滲透在幼兒與同伴以及與成年人的各種交往關系之中。久而久之,在幼兒的言行中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幼兒文學中的審美教育

人天生就是愛美的,并終其一生追求美,但審美能力卻是因人而異的。在幼兒期就給予幼兒審美教育,能為其一生奠定堅實的審美基礎。因此,審美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情感的培養、個性的陶冶,甚至對其整體素質的發展形成都起巨大的推動作用。文學作品的欣賞與學習是審美教育的途徑之一,幼兒文學中的美是無窮無盡的。

首先,語言美。符合幼兒天真、純潔心靈的審美接受能力的干干凈凈的文字,以快活的節奏輕松自然地流入幼兒心靈深處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滋潤心田的清泉。兒歌,是一種凝練的文學精品,簡單質樸的文字里訴說著對幼兒的關愛和理解。詩歌是以精煉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內心深處內容的文學形式。

其次,意境美。幼兒文學在優美的語言中為小朋友們描繪的是一個個美好的意境。尤其是童話,以其豐富而充滿生趣的離奇幻想為兒童呈現新奇的意境。像《魯賓遜漂流記》、《愛麗絲夢游仙境》等都是孩子們百看不厭的優秀作品。它吸引幼兒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幻想意境是神奇而優美的。

再次,人格美,主人公的高尚風格是小讀者美化心靈的主要途徑,作品中的人物令人贊賞的品行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尤其是正義感,這個主題是幼兒非常喜歡的,如《哪吒鬧?!?、《葫蘆娃》等,小朋友們都想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成為正義的化身。最后,幼兒文學的美育效果在語言的教學活動中,離不開各種手段的有機結合,讓幼兒通過聽、看、做、談等形式去感受幼兒文學作品中的美,以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劉緒源先生在談到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時,指出“只有以審美作用為中介,文學的教育作用與認識作用才有可能實現”。當幼兒置身于優美的環境中,周圍的一切就會給幼兒一種強烈的美的刺激和藝術的陶冶。如讓幼兒欣賞散文《春天來了》的情景:湛藍的天空中,漂動著幾朵白云和幾只剛剛放飛的風箏,嫩綠的柳絲倒垂著且極富節奏地隨風搖擺,小燕子于柳樹行中飛來飛去,小朋友們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戲。把春天美麗的景色淋瀝盡致地展現出來,向幼兒展現美,讓幼兒獲得美的享受,從而培養美感和審美能力,激起幼兒強烈的欣賞欲望。審美教育并不是要教師教給幼兒多少美的詞匯,美的語句,美的意境,而是要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使幼兒感受美的詞匯,美的語句,美的意境,并且使幼兒主動將這些轉化為自己的意識、情趣,獲得對美的自我體驗,使幼兒對美的興趣、情緒、情感和態度毫不掩飾,喜歡表現、創造,并用美的感受再造美。

審美能力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能力,能否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快樂,而不會迷失于低級趣味的貪戀中,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藝術大師羅丹有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用心體會,你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能找到美的影子。老師的關懷,父母的呵護,朋友的幫助,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一張親切的笑臉,一雙認真的眼睛還有那專注的眼神……而兒童文學恰是生活中這些美好事物的濃縮版,是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放大。特別是童話和兒童小說,你可以從引人入勝的情節中發現美的事物,發掘人們內心深處所珍視的東西。學會感恩、知善知惡,成為有良知的人。幼兒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教育由此可見一斑。

四結語

美好的生命情感總和教育及其體驗息息相關,教育雖不能完全決定人生的幸福,但幸福人生都是從教育的體驗開始的。因此,就早期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致力于知識與能力的賦予,而是對知識與能力的渴望、對求知探索的欲望以及健康向上的快樂幸福的情感世界的形成。早期教育中的快樂幸福以及對客觀世界的樂觀感知,能喚起幼兒良好的愉悅的生命情感,而這種良好的愉悅的生命情感,就是為幼兒面對未來做好的精神準備。對于學前兒童來說,美好的情感就是對美好事物的愛,就是對人與自然的愛。因此,“以人為本”和“綠色文明”永遠是幼兒文學欣賞與表現的兩大主題。

其鮮明的形象性和強烈的感染力加深了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與感知,并萌生其探究精神、審美意識和創造欲望,此三者對于幼兒未來的精神素質和文化修養都有著良好的奠基作用。幼兒通過感受這些美好的事物而產生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萌動的創造欲望與熱情。便是幼兒文學所要達成的目的或目標。一般情況下,幼兒在欣賞作品的內容和表現手法的過程中,獲得了愉快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如打開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一扇窗。通過這扇窗,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同時促進身心健康和順利發展。繼而,盡管年齡增長、歲月流逝,一些難以忘懷的片段將成為永久的記憶,進而體會也將越來越深刻,以致成為心靈的凈化劑,終身受益無窮。即使做不到盡善盡美,則也是“雖不中,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