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發展思考論文

時間:2022-01-17 04:50:00

導語:教育信息化發展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信息化發展思考論文

網絡教育能否取代傳統教育?某大學去年歲末學生辯論賽總決賽著實為此唇槍舌劍了一番。說實話,這個辯題本身就有問題?!皞鹘y”與“網絡”,并不是同一個邏輯層面上的概念,辯論起來免不了要出現“鴨同雞講”的尷尬場面。其實,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能否取代傳統的學校教育形式,倒是一個很有趣味的辯題。

稍具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今天學校教育的形式,的確是100多年前從西方“引進”的,大到班級授課制,小到統一校服、統一作息時間表等等,都是當年所謂“新式學堂”取代科舉教育制度后確立的。既然“新式學堂”可以取代有1000多年傳統的科舉教育,網絡教育為什么就不能取代才有100多年傳統的學校教育?

“網絡”或“網絡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如果說今日中國有哪個英文詞已經取代了bye-bye而朗朗上口,那就非IT莫屬。

有人聲稱,人類已經經歷了簡單繪畫傳情達意——讀形時代、文字的發現——讀字時代、印刷的發明——讀文時代、影視技術的發明——讀圖時代的不斷更迭。隨著計算機進入千家萬戶,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登錄互聯網并使用網絡進行學習和工作,人類逐漸走向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那就是“讀網時代”。

“讀網時代”的挑戰,學校首當其沖。教育從觀念到形式,都將發生根本的變革。

教育平等化:網絡教育成主流

驅使網絡從小規模實驗迅速走進千家萬戶的主要動力來自價值取向。教育機構(未必是學校)通過網絡投資或出售知識(課程),成本可以迅速降低,而“購買”者可以在互動中充分表達自我,再也不必在師道尊嚴面前噤若寒蟬。

眾所周知,電子商務的一個堅定信條是:在線銷售的價格將比其他任何地方的價格都要低。知識“銷售”又怎能例外。網絡教育將改變人們對教育市場的看法。同時,人們將越來越關注“教育產品”和服務對受教育者(教育消費者)所具有的價值。網絡將使教育機構和受教育者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言者諄諄,聽者渺渺”,教師在表情冷漠的學生包圍之下寂寞而無可奈何地講授知識的歷史將被終結。

網絡化學習:無所不在

通過對互聯網、局域網、外域網的整合,以及電子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化學習可以無處不在,網絡化學習將取代傳統學習方式,從而創造更高的學習效率。

網絡學習一方面節省了家庭對教育的投資,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學得更加主動更加自由。正是網絡化的學習創造了嶄新的教育模式,并且學習者和施教者都變得越來越精于在網絡環境中運作。

在未來社會,要懂得教育、管理好教育,就需要充分了解網絡化學習這一知識授受途徑可能導致的變化,網上教師對學習者的影響途徑與影響程度將大大有別于傳統學校教育的教師。而受教育者的“虛擬化”也將給網絡教育主辦者帶來一系列新的管理課題,未來社會需要“數字化教育管理者”。

教育信息化:真正的數字革命

未來受教育者關心的一切,包括未來經濟社會的每一點有意義的變化都有可能成為數據。傳統學校教育,特別是高等學校,常常用本學年本專業能夠開設哪些課程和計劃開設哪些課程來討論學生應該學習什么內容,高等教育滯后于社會導致了怪圈般的所謂“結構性失業”。

將來,網絡教育或許會更加關注潛在生源的“志向”與“興趣”,更加有效地預測本市本國乃至世界經貿領域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透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有關教育機構可以把廣大生源和社會的相關“教育信息”輸入到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并且運用數據挖掘或通過其他系統來測定人們在某一特定時期會需要什么樣的專業課程和教育服務,隨之開發這些課程和服務,因而網絡教育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將更具有價值。

新教育集體:聚散隨心所欲

傳統的教育有著時空的限制,有明確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分,經驗(交流)的增加也基本上是依靠從那些隨時間而凝固的、靜態的書本中獲得知識。在未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從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找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不分國籍與種族,不分性別、年齡與受教育程度,任何人都可以請求他人與自己一同分享經驗與知識。在很短的時間內,人們就可以組織起來討論,然后解散,成為一種即時性的高效率學術沙龍或教育集體。例如,某人想轉行從事幼兒教育,不用急著出去購買一本有關幼兒教育的書,他立刻上網并找到了3個像他一樣有意從高校教師轉行到幼兒教育的男子,并且發現其中之一已經轉行并干了半年,因而從對方那兒獲得了非常及時的經驗。相比于閱讀書籍,從經驗團體中個人有時可能會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因為書本通常只是針對普遍的讀者而寫作的。

學習為本:學習工作兩不誤

終身學習的傳統概念是人們首先必須上學,然后工作,接下來是中止工作繼續上學,繼續教育與賺錢養家始終是一對矛盾,但這有可能因為網絡教育的成熟而真正成為歷史。

網絡世界中的成年人不僅僅想掙到更多的錢,同時也想不斷提高自己,但前提是可以即時學習,以學習為本。舉個例子,某企業由于需求的不斷變化,不得不改變現有的產品結構,嘗試上一套新的技術設備。惟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網絡世界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市場需求將會如何變化,并掌握新設備的相關技術,而不是在某一天吃驚地發現引進了一套不合時宜的技術設備,花了一筆不該花的“學費”。

傳統上,董事長和經理可以讓下屬在業余時間或脫產去學習,而當老板們具有更好的機制來鼓勵員工終身學習時,公司或企業自然可以更快速地前進,與市場的需求也更加一致——這些將增加單位對員工的吸引力。在一個生產效率極高的群體中,工作會使每個人都覺得愉快。數字化和網絡化才剛剛開始,網絡還只是一株幼苗,在21世紀,它將迅速地長成參天大樹。上述設想,有的實際上正在變成現實,有的則只是一種可能性,也有的可能不會出現。但筆者相信,在多數中國人的有生之年,會親眼看見網絡教育超越學校教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學校教育形式,如“班級”、“班主任”、“作息表”等等都將成為歷史名詞。網絡教育能否取代傳統教育,那是上一個世紀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