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虛擬社區共享之議

時間:2022-08-11 11:47:00

導語:高校虛擬社區共享之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虛擬社區共享之議

摘要:高校虛擬社區是校園文化的新陣地,如何定量研究高校虛擬社區知識共享是當前虛擬社區研究的一個熱點。該文從社會資本理論角度出發,采用結構資本、關系資本、認知資本三個維度,構建了高校虛擬社區知識共享影響因素模型,并對當前高校虛擬社區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校虛擬社區;知識共享;社區信任;社會資本理論;網絡社會資本

網絡的興起,打破了交往的時空局限。虛擬社區以其開放、自由、分享的魅力而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虛擬社區是網絡社會化的重要產物,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比爾·蓋茨在《未來時速》里認為:“在未來幾年中,虛擬社區建設將是網絡應用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敝R共享的激勵機制的建立,能促進知識的共享,提高成員對虛擬社區的忠誠度,最終實現虛擬社區的發展。因此,如何把好虛擬社區知識共享水平這個風向標,顯得格外重要。

1高校虛擬社區:校園文化的新陣地

基于校園網的高校虛擬社區以網絡技術為依托,以一種虛擬性的社區形式存在。其主要參與者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較強網絡能力的在校師生,主要以校園網為依托,管理和建設由在校師生擔任。社區成員在此分享知識信息,在一定的社區機制的約束下,推動高校校園學習型文化的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特殊的群體使得高校虛擬社區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塊新陣地,也使得其有與其他社區不同的特點:

1)用戶群體結構比較穩定。社區是以網上學習為主,娛樂休閑為輔的多樣化、趣味性的,能吸引廣大師生廣泛參與的學習型網絡虛擬社區,可以形成以本校學科專業分布為主的結構穩定的用戶群體。

2)信息資源保障要求高。高校虛擬社區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密切關注社區動態信息需求,以其資源優勢提供全方位、全程化的信息保障。

3)重視知識產品的開發與利用。高校虛擬社區中的信息交流具有集中性、連續性、積累性等特點,各主題討論和研究的成果在信息管理機制下易形成知識產品,有利于激勵社區成員貢獻知識,開發新知識和共享知識。

在高校虛擬社區的實踐中,我們發現,高校虛擬社區在一些關于老鄉會、社團等實體版塊,都屬于一些淺層次的交流,活動也處于被動狀態,縱深發展不足。而在一些討論熱點等興趣版塊,成員的參與性極高,從多學科角度、不同層次對某一問題或專題進行交流。因此,研究高校虛擬社區的知識共享機制,提高社區知識共享水平、增強社區活力,使虛擬社區真正成為知識共享平臺,實現虛擬社區的價值增值,對促進校園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概念的引入

2.1知識共享

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是指個體知識、組織知識通過各種交流手段為組中其他成員所共享,同時,通過知識創新,實現組織的知識增值的過程。

以往學者關于知識共享的定義可以分為四種觀點:學習觀點、溝通觀點、創造觀點和交易觀點。形成表格如表1。

綜上,我們可以將知識共享定義為個人、組織的顯性、隱性知識通過知識的闡明、知識的交流和知識的理解三個環節實現相互轉化的過程。

2.2社會資本

雅各布斯(Jacobs)1961年在《美國大城市的存亡》一書中正式提出社會資本(sociflcapital)這一概念,他將“鄰里關系網絡”界定為社會資本。而作為經濟學的術語最早出現是在1986年,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就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同某些持久的、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認的、體制化的網絡的占有密不可分,這一網絡為團體成員贏得物質或象征的利益提供保證?!?/p>

隨著學術研究,社會資本概念的解釋大體可以分為社會學角度、經濟學角度和政治學角度。

帕特南(Putnam,1993,1995)將社會資本從個人層面上升到集體層面,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團體的甚至國家的財產,是組織的特點,如信任、規范和網絡等。

NahapietGhoshal(1998)認為,社會資本是從社區中的人際連帶網絡發展出來的信任合作與集體行為。提出了三個維度:結構維(網絡連接、網絡位置)、關系維(信任、規范、認同、義務)、認知維(共享愿景和語言)。

本文認為,Nahapiet和Ghoshal(1998)的三個維度的劃分更為完整的包含了虛擬社區中特有的社會資本的來源,因此將從這三個維度入手,并定義為“網絡社會資本”,嘗試從虛擬社區的角度提升這一社會資本理論的應用價值。

3高校虛擬社區知識共享機制的模型

3.1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引入社會資本理論,以湖南理工學院圖書館南湖社區網站為研究對象,探討基于高校虛擬社區中的成員之間形成的網絡社會資本是如何通過影響他們在社區中的知識共享。

本文參照Nahapiet和Ghoshal做法,把網絡社會資本劃分為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和認知資本三個大的因子,參考前人學者的相關社區研究的結論,結合網絡特征,對三個因子下的七個子因子重新進行了定義,采用知識共享(數量、質量)來衡量虛擬社區的知識創新。

建立高校虛擬社區知識共享創新模型如圖1。

知識共享的質量則以話題的相關性、理解程度、知識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時效性來衡量;知識的數量以社區每天的發帖和回帖來計算。

3.2數據的采集與處理

本論文對各個因子設計了調查問題選項,采用了Likert7級度量方法。通過網絡和紙質方式發放了調查問卷,共回收了803份。其中大一291份、大二230份、大三173份、大四86份、教師23份,男423份、女380份。

對樣本數據基本統計分析如表2所示。

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數測算可靠性,各個因子的信度指標值均大于0.7。KMO值也都大于0.5,各維度均滿足,因此,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利用sql2008和spss兩個軟件,對網絡社會結構資本、關系資本、認知資本的各個因子與知識共享的質量與數量影響結果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做回歸分析。得出以下的公式:

知識共享的數量=0.621*中心性+0.162*互惠+0.141共享語言+0.110*信任

知識共享的質量=0.337*中心性+0.316*互惠+0.187信任+0.174等價性

3.3模型的檢驗

社區認同和共享愿景都沒有進入兩個方程,與預測不一致??赡艿慕忉屖?,超過半數的高認同與共同愿景使成員成了知識的接受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

中心性、互惠、信任和等價性對知識共享的質量產生影響,中心性的系數最大,說明社區互動的中心性對知識共享的質量貢獻大;互惠進入回歸方程,這符合交易理論;信任出現在方程中,也與Smith在2002年對網絡信任的研究結論——在線信任是網絡行為的決定性因素一致;等價性作為虛擬社區一特有的因子,說明了在虛擬社區中,成員地位的平等,使成員感到公平,提高了知識共享的質量。

4對高校虛擬社區發展的建議

虛擬社區的構建目前大多是以平臺的角色和功能為指導,本文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對虛擬社區用戶反饋的各因素與知識共享的問卷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等多種統計處理,為高校虛擬社區建設與運營提出以下建議:

1)高校虛擬社區可以通過改善社區成員對社區的信任,提高知識共享水平。一方面打出學校官方的牌子,感情牌子,提高社區成員對社區的權威地位的認可,增強其知識共享的主動性。另一方面社區必須加強自身的信息內容的質量,吸引高質量的核心會員加入,改善社區成員對信息價值的認可度,從而促進識共享水平有效增長。

2)社區人際關系對高校虛擬社區知識共享有促進作用。社區可以利用會員集中的優勢,開展各種活動,加強社區成員的交流互動,營造社區成員的社區人際關系網絡。

3)管理規范、秩序井然的社區也許不會讓成員拋棄種種顧慮大膽主動地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卻無疑能讓社區用戶發生更多的知識共享。

4)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對提高社區知識共享水平,提高社區成員的忠誠度,對虛擬社區的生存與發展,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總之,虛擬社區由于應用的范圍比較廣,且發展迅速,本文的研究無論在理念與方法都有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