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卓越教師協同培養模式探索

時間:2022-09-21 02:35:46

導語:小學教育卓越教師協同培養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卓越教師協同培養模式探索

摘要: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和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總要求,以及目前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在目標定位、培養模式、培養機制、教師職業能力、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明確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的目標定位。本研究提出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需要具備12種教師職業能力,構建了以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職業能力培養為本的課程體系和“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了校內校外協同培養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的新模式。

關鍵詞:小學教育;卓越教師;實踐取向;協同培養

一、前言

小學教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是培養和造就新時代教師隊伍的重要環節,針對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偏離基礎教育改革要求、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環節單一、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僵化等問題,課題組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基于實踐取向的新時代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協同培養途徑

(一)圍繞學校辦學定位和區域小學教育特點,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和創新,必須建立在明確的人才培養定位基礎上。鑒于筆者學校所在區域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相對滯后,存在師資不足和總體師資素質偏低等現狀,學校必須承擔起為農村基礎教育培養專業化師資的重任。這既是地方高校的本質屬性和根本任務,也為學校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提供了現實依據。但是,原有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培養目標定位存在與重點師范大學同質化的問題,其培養目標、規格、課程設置存在偏離縣域實際需求,不了解、不適應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實際的問題。通過比較研究和實踐探索,筆者所在學校理清了小學教育專業實踐導向、能力本位、協同培養的教學理念和相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問題,確立了面向縣域培養師德高尚、素質全面、職業能力強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同時,明確了小學卓越教師培養培養的12種能力:德育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書寫與言語表達能力、教材分析能力、學科知識教學能力、課堂組織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學激勵與評價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學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建立了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和小學卓越教師職業技能競賽學分認定激勵機制。編制了《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對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的德育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說課等進行達標測試。

(二)以實踐為導向,重構教育類課程體系按照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總要求,把教育類課程體系由傳統的“三門課程”改革為由3個課程領域、16門課程、26個學分組成的教育類課程體系。在總結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把教育類課程體系改革為6個領域、23門課程、42個學分,教育實踐課程學分比例均占到總學分的50%以上。

(三)豐富實踐環節,構建“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為進一步加強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筆者所在學校構建了由微格教學、實驗教學、校內模擬實習訓練、實習支教、畢業論文組成的“五位一體”的教師職業能力實踐教學體系。學科課程聯系中小學學科知識教學,教育類課程聯系小學教學案例教學。為加強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學校統一規劃了教學技能訓練實驗室的建設,整合校內教師教育優質實驗實訓資源,在現有實驗室的基礎上,完善教師教育實驗實訓硬件環境建設,建設了高水平的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教育實訓中心。該中心是在原微格教學實訓室、語言訓練室、公共心理學實驗室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擴建而成。實訓中心有微格教學實訓室、心理實驗操作實驗室、心理測量與評估實驗室、心理綜合教學實驗室等,承擔實驗實訓課10門,為小學教育卓越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加強協作,創新校內外協同育人新機制

1.整合校內教育資源,重建教師教育組織體系為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有效整合拓展教師教育資源,筆者所在學校本著有利于教師教育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原則,對原教育科學學院等相關學院以及其他分布在全校的教師教育資源進行重新整合,成立相對獨立的教師教育學院。各學院學科課程教學論教師納入教師教育學院進行業務管理,相關資源如圖書和設備一并劃歸教師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下設的學科課程教學中心、教師教育實訓中心、教師教育培訓中心和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為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培養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有力地推動了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的培養。

2.整合校外教育資源,建立互利共贏的小學卓越教師培養機制學校通過校地共建省級教師教育基地、開展實習支教“雙提高”工程,建立區域優秀教師資源庫、構建“校地教研發展共同體”等措施,充分整合校外教育資源,建立了高校、政府、學?;ダ糙A的協同培養小學卓越教師新機制。學校與聊城市簽訂了《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學合作共建山東省教師教育基地協議書》,校地雙方緊緊圍繞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充分發揮聊城大學教師教育服務功能,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前提,依照“共建、共管、合作、雙贏”原則,在教師教育研究、教師培養與培訓、教育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緊密合作,構建了多層次的研究型、合作型、服務型教師教育發展體系。按照協議和共建方案,學校與聊城市教育局建立了教師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教師教育學院與基地學校定期協商制度,就校地協同工作開展頂層設計與協商。

實施實習支教“雙提高”工程。從2008年起,學校與聊城市政府合作,共同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實習支教“雙提高”工程。近年,支教學校達210所,實習學科覆蓋了農村小學所有學科課程,使農村偏遠地區小學開齊開足了課程,特別是音樂、體育、美術等薄弱學科課程,同時也提高了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的各項能力。學校還與聊城市教育局共同建立了區域優秀教師資源庫。學校聘請區域優秀教師資源庫的教師擔任小學教育專業校外指導教師,指導小學卓越教師的專業發展規劃和見習、實習和研習等活動。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在校外指導教師的引導下,對自己在校期間的學習狀況和未來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的能力狀況進行反思調整,同時檢驗所學的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班級管理、心理咨詢與輔導等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和面對具體問題時的實際運用情況,從而有效規避專業發展中的偏差與失誤。學校與地方小學簽署合作協議,成立校地教研發展共同體。通過課堂觀察、現場研討等方式,小學教師在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手段選擇與運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通過課題引領、共同研發等方式,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與小學一線教師在科研選題、方案制定、開展研究等方面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三、教學改革成效

(一)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顯著提高

通過對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論證與凝練、優化以實踐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五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校內外聯合育人機制的探索完善等措施,筆者所在學校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近年,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在各級技能大賽中獲特等獎6項、一等獎20余項,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學校先后向社會輸送了800余名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他們教師職業技能過硬、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熱愛教育事業、富于教育創新能力,受到省內外小學的歡迎。

(二)教師教育教學研究和學科建設得到促進

通過多年改革探索,“小學教師全科綜合培養模式改革”“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改革”等項目獲批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驗區試點項目。承擔小學教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研究的“聊城大學教師教育研究基地”,獲批山東省首批教師教育基地。2017年,“小學教育專業‘協同共育、反哺交互’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獲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三)在同類高校和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

筆者所在學校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教育改革的一些成功做法,已被省內外部分高校學習借鑒,先后有10余所地方院校來學校交流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教育改革經驗。尤其是學校的義務教育實習支教“雙提高”工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綜上,小學教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是培養和造就新時代教師隊伍的重要環節,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動承擔為農村基礎教育培養專業化師資的重任,為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筆者所在學校采取的圍繞學校辦學定位和區域小學教育特點,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以實踐為導向,重構教育類課程體系,豐富實踐環節,構建“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協作,創新校內外協同育人新機制等措施,對其他地方本科高校培養卓越教師、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邵懷領 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