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素養提升小學美術教育策略研究
時間:2022-02-04 04:18:31
導語:審美素養提升小學美術教育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術課程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質,在當前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發揮美術課程的美育功能,提升小學美術教學的效率,優化教學效果,該文作者開展了基于審美素養提升的小學美術教育體系的相關研究,分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素養提升的目標和主要方法,闡述新時代對美術教師的新要求和新挑戰,以期通過美術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精神和創新精神,對學生的全面與長期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關鍵詞:審美素養;小學美術;教育策略
新課標隨著現代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美術教學在學生發現美、感知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成為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體需求,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采用突出主體體驗、激發學生靈感的審美教學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探索出基于審美素養提升的小學美術教學新模式。
一、審美素養的基本內涵和與審美教育現狀
審美是對具體事物或藝術作品中美的因素與形象進行非功利的直覺和觀照,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1]。審美素養則是一種能力,通常指人們具備的審美理想、審美經驗、審美情趣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表現。審美素養不僅包括對美的認知、欣賞,而且包括人們對審美文化的鑒別和創造能力。具體到審美能力教育,從廣義上說,審美教育指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的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2]。從狹義上說,審美教育是通過一些藝術手段,結合具體的工具對人們開展相關教育。在以往的小學美術教育模式下,目前部分學校遵循以“教師示范—學生臨摹—教師指導—教師評講”為主的教學方式,以致部分學生對美術創作的興趣不大,對美術作業抱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創作的作品往往空洞和雷同。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將個人審美傾向強加于學生,難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美術教學其實是一種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訓練和熏陶的審美素養培養過程,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快樂的氛圍和創作環境,讓學生捕捉內心感受,并通過畫作予以充分釋放和表達,進而讓審美教育成為一種享受。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素養提升的主要目標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美術課程是學校開展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術教學應該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審美素養提升應當達到以下幾個主要目標。1.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健康審美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尚處在成長階段的小學生應該多關注自然、關注生活。美術教師要培養他們愛護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景與希望。藝術源于生活,學生在美術課程中應當感受到現實中的真、善、美,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念。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引導他們更深入地理解藝術作品,做到表達發自肺腑、創作源于內心。學生將真情實感融入作品創作,他們的藝術想象力和審美素養自然會得到提升。2.發現傳統文化之美,積極參與文化傳承。美術與雕塑、建筑、音樂、舞蹈等其他藝術形態一樣,是一種傳遞思想、表達情感的文化行為。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美術是豐富而生動的載體,可以讓學生近距離領略藝術之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得到了新的延伸與發展,學生應早早接觸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樹立文化自信,從美育的角度完善自我。無論他們未來會從事什么職業,過什么樣的生活,文化自信與文化審美能力都能起到積極有益的作用。3.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階段,具備形象思維能力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小學階段,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美術學科更為具體、直觀和鮮明。美術教學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工具和合適的環境,基于審美素養培養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個性、發散思維,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形成創新精神,提升綜合素質。
三、基于審美素養提升的小學美術教育體系建構
審美素養的提升,有賴于美術教師的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教學方法。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當在遵循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小學美術學科的審美特點,將以往的美術教學方法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探索出基于審美素養提升的小學美術教育體系。1.觀察比較法。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真實的課堂。小學階段的學生尚未形成完善的個性和價值觀,培養其審美能力和觀察能力對其個性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觀察比較法一般適合在低、中年級的美術教學課堂上使用。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設置主題的框架下,帶領學生觀察生活,領略自然之美,感受色彩的魅力,分辨生活中平時容易忽視的各種事物的造型,使學生從情感的角度產生共鳴,讓學生的藝術創作有據可依、創作思維更加活躍。教師尤其要注意從觀察目標、觀察方法和總結三個角度開展具體的教學工作。首先,明確觀察對象和主要目的。教師要清楚本節課的主題是什么,要觀察什么,從哪些方面觀察。教師要引導學生按層次、按順序開展觀察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要言傳身教,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和技巧。如:在觀察植物時,教師要選擇相應的花期和視角,引導學生關注其色彩變化和情感共鳴;在觀察一些藝術作品時,教師則要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內涵,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不同作品的藝術風格;等等。最后,在觀察結束時,教師要善于總結,積累經驗,以便為下一次的觀察活動打下基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審美能力。2.習作練習法。習作寫生法是美術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方法。在完成觀察教學后,學生獲取了大量信息并產生了表達的念頭,隨即就應當開展習作練習活動。以往的習作練習,往往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學生并沒有太多自己的情感與觀念,只需要按照教師的示范畫一畫。這樣的練習難以達到美術創作的基本目的,教學效果也不夠理想。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分析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小學生通過教師的示范和自己的觀察,往往只能簡單地感受到整體形狀、色彩的特征,對整體與局部、寫生對象與外在環境、復雜的結構關系等不夠了解,更缺乏理性的思考與分析。因此,學生的觀察不是簡單觀看,學生應當積極地思考。在習作練習中,教師要利用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讓學生理解美術創作的基本邏輯和思維模式,結合具體的案例加以提煉、概括、發散,讓學生獲得細致、全面的信息,并開展相應的創作活動。3.符號概括審美法。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從認知的角度看,教學目標可以分為六大維度,即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難度由簡單到復雜不斷提升[3]。符號概括審美法是在前述觀察法、習作法的基礎之上開展的審美創新活動,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掌握一定的創作技法。在小學中、高年段,學生已經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相關符號的概括創作活動。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符號和現代網絡符號的種類繁多,有基本的植物符號、動物符號、標志符號,也有各類表情包、自制GIF圖案等。有的符號很簡單,可以直接使用;有的符號較為復雜,不適合小學美術教學使用,但學生可以對復雜的符號進行二次創作,提煉出自己需要的元素或加以改進。另外,還有難度較大的抽象創作法,這是一種在某種程度上偏離或完全拋棄自然對象外觀的藝術創作方法[4],如畢加索的作品風格。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想人之所未想,畫人之所未畫。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還存在一些限制,抽象創作審美法在實踐中更多的是讓學生認知、理解和鑒賞,這也是構成小學美術審美素養提升的重要環節之一。
四、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新要求與新挑戰
小學生的審美素養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首美妙的詩詞、一段動聽的旋律等都能夠成為學生進行習作練習的靈感來源。審美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觀察力、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反映。在新媒體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教具和方法越來越豐富,但是在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過程中,美術教師也面臨著新的要求與挑戰。1.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現代化教學。美術學科教學是審美性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對造型美的感知與理解的過程?,F代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教學手段,除了以往的紙質文本,電腦、移動設備、校園智慧課堂等都是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全新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電腦或其他設備直接為學生展示音頻、視頻、靜態圖片等各類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未知欲,特別是一些現實生活中難以直接觀察的事物,如,煙花、彩虹,某些特殊的動植物,等等?,F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讓學生直觀感受事物的美妙之處,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2.傳播民族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小學美術課堂是傳播民族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充分結合中國傳統藝術,如剪紙藝術、刺繡藝術、陶瓷藝術等各類非遺文化進行文化傳播。圖片、視頻等的運用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文化,感受古老中國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傳承文化的使命感。這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一定的積極作用。3.課堂內外聯動,豐富審美教學形態。生活是靈感的發源地,教學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說是比較單調、枯燥的。一些小學生好動、好玩,自主學習能力和控制能力較弱。有時教師在課前準備了各種教具,但由于課堂教學互動性不強,一些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課堂內外聯動活動,如,在校園里觀察與寫生,前往博物館參觀學習,在一些校外集體活動中提前布置相關學習要求,等等。在感性直接的觀察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進而實現美術課堂的無界化。
在現代化教育的進程中,具有人文性質的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在人才美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積極探索基于審美素養提升的小學美術教育策略并加以推廣應用,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實踐能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探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8.
[2]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53.
[3]方放.基于審美素養的小學繪畫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16.
[4]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64.
作者:倪艷 單位:合肥市華府駿苑小學
- 上一篇:試析小學美術教育中想象力的培養
- 下一篇:民間藝術豐富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