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幼兒教師規范化教學行為探討
時間:2022-12-09 03:54:56
導語:民辦幼兒教師規范化教學行為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全部活動,包括課前準備、上課及課后評價反饋等環節,是教師工作態度、教學能力和教學基本功的綜合反映。然而,在廣西部分民辦幼兒園中,教師的教學行為“隨意化”或“小學化”的現象日益突出,嚴重干擾了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試圖探討廣西民辦幼兒教師規范化教學行為體系的建構。
一、教學實施前的準備階段:備課的規范化
有效的備課是教育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保證。然而,在調查中發現,廣西民辦幼兒教師的備課存在諸多問題:教學內容單一,存在重識字寫字及計算、輕藝術領域和社會領域課程的現象;教學目標比較空泛,重知識技能類目標、輕情感態度類目標;教學方法單一,與幼兒學習特點不符,不能有效促進幼兒學習;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師幼互動,“啟發引導”不足,“灌輸控制”有余,幼兒多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全面學習和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倡導“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等教育理念。所以科學實施《指南》的當務之急是提高幼兒教師的備課質量。備課的規范化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的安排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幼兒年齡段特點,事先做好學期計劃,接著做好月計劃和周計劃,最后是課時計劃。為貫徹《指南》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不僅要確保每周都有五大領域的教學活動,而且要注意合理地、綜合安排不同領域下各種類型的活動,如語言領域應包括聽說活動、講述活動、談話活動、文學活動和早期閱讀等;藝術領域應包括唱歌、跳舞和美術,其中美術活動應涉及涂色、繪畫、欣賞和手工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內容的全面與均衡,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教師在鉆研好教學內容的同時,必須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教育價值,根據《指南》提出的各年齡段幼兒學習和發展目標、典型表現以及本班幼兒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等,制定全面、適宜、具體的教學目標。全面指規范的教學目標,其內容應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維度;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且難易適度;具體指各目標的表述要有明確要求,體現本次教學活動特點,可操作性明顯。此外,目標表述時應將幼兒作為行為主體,運用恰當的行為動詞描述出幼兒在活動中具體的學習行為及行為產生的結果,并附上產生行為動詞的條件。如大班《學習自編應用題》教學目標:①通過模仿、觀察與思考等活動,能夠根據要求自編口述應用題;②通過自編應用題初步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③在看、聽、想、說、做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材料的準備
教學材料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包括教具和學具。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準備和設置內容多樣、安全衛生、數量充足的有操作性、趣味性、探索性和層次性的玩具和材料。
(四)教學方法的選擇
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由于幼兒具有好動、好奇、有意注意品質差、集中注意時間短等心理特點和行為特點,教學活動方法的選擇必須體現活動性、靈活性和自由性的特點,如教師應多選擇游戲法、操作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關鍵和核心。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應做到每一個教學步驟清晰,動靜結合,從易到難,環環相扣,時間安排合理,活動過程完整。即導入部分如何做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基本部分如何做到重點難點突出,以幼兒活動為主,緊扣活動目標設計語言簡練清晰的有效提問,充分給予幼兒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流的機會,并合理設計游戲環節,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氛圍做到玩中學,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合作等良好的學習品質;結束部分如何做到簡潔明了地總結升華或自然延伸。
二、課堂教學的實施階段:上課的規范化
教師備好課只是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上好課才是關鍵。要使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則必須注意口頭語言表達的規范化和體態語言的適度化。
(一)口頭語言表達的規范化
語言表達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核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民辦幼兒園的一些教師還存在使用一些不規范語言的現象,如使用方言混雜式語言、網絡式語言、訓斥式語言、口頭禪式語言、隨意式語言等,這不僅不利于完成教育教學活動目標,還將會給幼兒身心健康的成長與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3-6歲的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他們的語言發展,大部分是通過模仿得來的。在幼兒園,尤其是在集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表達將是幼兒學習的典范,幼兒可能對教師的每一句話甚至某種口頭禪都會模仿,他們往往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模仿中習得了教師的語言,并由此逐漸轉化、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體系。因此,幼兒教師規范的語言表達,不僅要強調科學性,而且應該具有趣味性和藝術性等特點。這樣才有利于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讓幼兒學會正確運用詞匯、語調和語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體態語言的適度化
教師的體態語言即教態,指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的姿態和動作,是教師表達語言時的重要輔助形式。教態得體、活潑、自然就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與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愉悅地參與教學活動,進而輕松領會所學內容。相反,如果教師教態生硬呆板,沒有什么手勢變化或者手勢變化太快,幼兒可能會很緊張,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很害怕教師,他們的學習興趣也不會被帶動起來。因此,幼兒教師應注意衣著大方得體,色彩協調,不佩戴夸張飾物;表情要面帶微笑,態度應和藹可親;手勢舒緩、優美適度,與口頭語言有機配合;目光親切,多與全班幼兒接觸。
三、教學實施后的評價階段:評價的規范化
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查幼兒實現教學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對已有的教學設計方案進行反思與修正完善。有什么樣的評價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過程?!吨改稀窂娬{“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指出: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地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因此,教學評價要盡量做到定性與定量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幼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與情感狀態,如幼兒是否認真傾聽教師講課,是否認真傾聽同伴發言,是否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否喜歡與同伴交流或討論,是否愿意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是否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否清晰,學習過程中是否感到快樂或滿足等??傊?,民辦幼兒教師教學行為的規范化程度不僅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且將影響整個民辦學前教育的發展。因此,新時期加強民辦幼兒教師教學行為規范化既是時展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作者:趙美音 單位:廣西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繪本教學中幼兒教師角色定位探討
- 下一篇:幼兒教師心理素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