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10-12 10:37:44

導語:培養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培養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問題及策略

摘要:家園共育培養農村幼兒自然情感,可以使幼兒感受陪伴、快樂成長,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有助于幼兒積累生活實踐經驗。但在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過程中幼兒園和家長都存在不少問題,因此提出了提高幼兒園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積極性的策略。

關鍵詞:家園共育;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

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培養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促進幼兒個體的發展,更是對促進社會教育的良性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作為占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家庭來說,從小培養幼兒的親自然情感顯得尤為重要。但這一工作單靠幼兒園或家長一方來完成都是不可能的,家園共育培養幼兒的親自然情感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幼兒教育的大趨勢。我國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培養教育起步較晚,幼兒教育中如何做好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是擺在我國幼兒教育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幼兒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努力找到提高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積極性的策略。

一、家園共育培養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的意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幼兒能夠感受陪伴,快樂成長。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親子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在親自然的活動中,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家長主動參與到幼兒活動中,與孩子一起玩沙子、捏泥巴、扯小草、捉蟲子,能起到親子同樂的效果。在幼兒園組織的親自然活動中,小朋友和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在教師的帶領下,走進田野,開展如摘草莓、挖花生等活動,能夠在大自然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及豐收的快樂。家長的身體力行,與孩子共同完成任務,使得家長能夠成為孩子良好的學習榜樣,雙方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收獲了成長。2.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廣袤無垠的大自然,時時處處都有驚喜等待著我們。家長陪同孩子在田間地頭、山坡林地探索未知,孩子可以自由、舒展地釋放情緒,放松身心來體驗探索自然的樂趣。一株不知名的野花,一棵不起眼的小草,抑或是一只奇怪的蟲子,都可能讓他們驚喜萬分……家長陪同孩子在自然中探索學習,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拓展了孩子的活動空間,“可以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想象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1]3.有助于幼兒積累生活實踐經驗農村幼兒幾乎常年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具有得天獨厚的親自然條件,農村的這些優勢為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在節假日,家長可以配合幼兒園老師帶領孩子認識一些常見的動植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生長規律以及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常見花草植物的生長特點以及藥用價值;帶領孩子從事一些簡單的農業勞動,種植一些常見農作物、花草,飼養一些小動物。這可以幫助孩子潛移默化地養成熱愛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有家長的陪同和指導,幼兒在與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可以更加輕松愉快地獲得知識,而且更容易養成積極主動探求未知的習慣,更快地豐富生活實踐經驗,收獲快樂體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們的聰明如果遠離了小溪中的魚蝦,遠離了草叢中的蟈蟈、螞蟻,他們就不知道自然是美麗的。”讓孩子親近自然,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隨著幼教觀念的更新,親自然活動也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二、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家長對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理解存在偏差。家園共育理念雖然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效果卻并不理想。在農村,大部分家庭與幼兒園之間對于家園共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許多家長雖然看似明白家園共育的重要性,但是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理解并執行家園共育的指導思想。家長更多的是關心幼兒園的親自然活動安排,幼兒園教給了孩子多少自然知識,孩子在幼兒園活動中的表現,幼兒園的課程設置等問題,而沒有去關注孩子回家后的表現,甚至在孩子離園回家后因為怕孩子磕著碰著,還人為地把孩子和自然隔絕開來圈養,并沒有將精力放到教育或“共育”當中,孩子有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是指責幼兒園教育不當。按理說,大部分農村幼兒由于家住農村,擁有比城市孩子更多的親自然條件,但現實是,很多農村幼兒家長不愿意讓孩子親近自然。現在的農村,由于大部分家長都不再耕田種地,很多農村幼兒幾乎是腳不著地、手不沾泥,更不要說山上山下摸爬滾打了。有少數家長甚至認為自己的孩子沒必要再像自己小時候那樣在田地里滾得像只泥猴,應該像城市孩子那樣十指不沾陽春水,打扮得像個王子、公主。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一個怪現象:住在城市的家長比住在農村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親自然情感培養;家長文化水平越高對孩子的親自然情感培養越重視。2.幼兒園和家長對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教育理念有分歧。家園共育的核心是共育,就是由家庭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幼兒教育。但是在大部分鄉鎮中心園及村小幼兒園,卻沒有真正做到共同完成。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是由于幼兒園與家長對家園共育的教育理念有分歧。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很多農村幼兒園認為幼兒教育就是幼兒的園內教育,與家庭教育沒多大關系;認為幼兒園教育就是讓幼兒學到更多的知識,將幼兒順利地送入小學。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很多村小幼兒園為了追求智力上的教育,忽略了幼兒的天性,忽略了親自然情感的培養,把幼兒園“學前班化”,讓幼兒在幼兒園感受不到溫暖、快樂和關愛,回歸自然的天性沒有得到釋放,出現很多農村幼兒上了一年幼兒園就不愿再上幼兒園的現象,因為孩子說“幼兒園不好玩”、“老師教的那些東西我已經都會了”。而家長一方則認為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等于送進了保險箱,幼兒園應該負責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從根本上忽略了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對孩子的親自然情感培養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家庭才是幼兒早期親自然情感培養的根本陣地。很多家長沒有認識到:學校開展的親自然活動畢竟有限,由家長帶領孩子在田間地頭、河灣山林開展親自然活動才是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鍛煉幼兒自理能力,治療幼兒孤獨癥、抑郁癥等的可口良藥。這兩種教育理念在大部分農村幼兒園各自發展、各行其道,互不配合,導致家庭教育在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中處于從屬地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3.幼兒園和家長的綜合素質均有待提高。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要想達到理想效果,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協調配合,需要高素質的家長和高素質的幼兒教師。但是從現階段情況來看,大部分農村幼兒園和家長的綜合素質都不理想。具體表現為:大部分農村幼兒園缺乏專門的場地設施,不能在園內完成系統的親自然活動,不能為每一個孩子制定完整的親自然情感培養計劃和目標,并進行跟蹤指導和評價。大部分家長也不能根據幼兒園的計劃要求指導孩子回家后開展活動、記錄孩子的活動情況,并按時向老師匯報、交流;甚至大部分家長自身就缺乏保護自然、熱愛自然的意識。例如,很多農村家長仍然習慣亂砍濫伐,放火燒巖坎、草坡等,沒有保護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意識;習慣用除草劑代替人工除草,缺乏保護土壤,防止土地板結的意識;習慣使用農藥、化肥代替人工防治和有機肥等。家長自身都缺乏保護自然、熱愛自然的意識,當然就更談不上有意識地主動去培養幼兒的親自然情感了。4.幼兒園與家長過分注重智力教育,忽略了親自然情感培養的本質。幼兒園教育是小學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幼兒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關鍵。在現代不能輸在起跑線的大趨勢下,許多農村幼兒園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十分嚴重。甚至有的幼兒園直接開設小學課程,將小學一年級教材作為幼兒園教學的重點。很多農村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生在農村,和城市孩子相比本身在起點上就輸了一大截,所以要比城市孩子更早學習書本知識,至于親自然情感的培養,那個無關緊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農村家長更注重孩子的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和社會教育、認知教育、思維能力教育等息息相關的親自然情感教育。幼兒園和家長都忽略了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本質:就是通過親自然活動提高孩子的核心素養,讓孩子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能更好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培養孩子的情感意志力和學習能力。

三、提高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積極性的策略

1.加強溝通,對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理解達成一致。溝通是家園共育工作的橋梁,只有良好的溝通,家園共育工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家園共育過程中,幼兒園要發揮主導作用,定期與家長聯系,交換幼兒在自然中的表現及心理狀態,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針對家訪、電話中家長反映的情況,幼兒園要引起足夠重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加注意;針對家長提出的問題,幼兒園要及時回復;對有需要幫助的家長,幼兒園要給予幫助和指導。作為家長要經常主動與教師溝通,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園情況,反映孩子在家的親自然狀態。這樣既可從教師那里學到先進的幼教知識經驗,彌補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又可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增強互信,達成教育共識,共同關注和促進孩子親自然情感的發展,為家園共育、協調配合開展幼兒親自然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2.改變觀念,推動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健康發展?,F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離不開互動。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境,家園共育亦是如此。教師和家長不僅要加強互動,更需要雙方改變觀念,提高認識。農村幼兒園教師不能因循守舊,抱著傳統的觀念來看待農村家長;家長也不能閉門造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多請教幼兒教師?,F在大部分農村家庭也是獨生子女或兩個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手段與以前農村拖娃帶崽一大群已有很大區別?,F在的農村孩子無論是認知能力,還是理解能力、動手能力都和以前的孩子不可同日而語;大部分農村家長也已相當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不再是以前那種放養式管理。因此,不僅幼兒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學習新的幼教理念,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家長和教師之間還必須經常交流學習、互動,共同推動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健康發展。3.加強理論學習,豐富幼兒親自然情感活動形式。由于農村幼兒教師與家長的素質普遍不高,所以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成效不明顯,甚至部分幼兒園還出現了共育矛盾。因此在今后的家園共育工作中,要努力提升幼兒教師與家長素質,豐富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活動形式。首先,幼兒教師和家長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學習提升各自的知識水平和教育技能,只有在幼教理念上目標一致,才能促進幼兒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才能將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工作提高到一個新臺階。例如: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開展家長培訓班,向家長介紹先進的教育理念、育兒知識和教育技能,對家庭親自然教育活動進行現場指導等。其次,幼兒園和家長需要互相理解,互信合作,豐富家園共育活動形式,才能將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工作落實到位。例如開展系列化、持續化、課程化的家園共育活動。如從小班開始組織“小腳丫走家鄉”系列活動:規定教師和家長分別以幼兒園和家庭為圓心,在一定時間內至少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的次數?;顒涌梢詮暮⒆舆M園開始持續到幼兒園畢業。再次,家長將孩子送入幼兒園,就應該對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放心,對幼兒園布置的各項親自然活動積極配合參與,對幼兒教育出現的問題要多一些理解,多提建設性意見,而不是一味地指責、謾罵;作為幼兒園也應對家長有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聽取家長的意見、建議,及時解決家長提出的問題,對家長在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要及時予以幫助、指導。4.成立家園共育小組開展親自然情感活動。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活動通常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家園共育小組一般是由幼兒園牽頭,由幼兒教師和家長共同組建活動小組。小組成立后,在幼兒園親自然活動開展之前,要將活動組織形式、方案等預先告知家園共育小組,并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牽頭教師將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班主任和幼兒園,雙方再溝通協調。這樣的組織形式讓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更利于幼兒園親自然情感培養活動的開展。除了傳統的家訪、開家長座談會、問卷調查、電話聯系等方式之外,現在家園共育的另一大平臺是網絡交流,就是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通過QQ、微信和家長進行交流溝通。通常以班級為單位創建QQ群、微信群、釘釘群,群主(班主任)除了通過網絡通知、消息,還可將幼兒的在校情況及時告知家長,家長也通過網絡和班主任交流孩子在家的情況,信息的互通讓家園之間溝通更加便捷暢通。同時,幼兒園和家長還可利用平臺的視頻功能及時上傳幼兒的活動情況,讓家長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孩子在幼兒園中的表現。

總之,“幼兒階段是培養和發展親自然情感的關鍵時期,3—6歲的孩子對大自然有著本能的親近和喜愛”,[2]在他們的意識里,萬物有靈,他們天生具有與自然萬物交流、對話的能力和興趣。幼兒階段的教育應當維系并加強這種聯系,開展有效的親自然活動,培養并促進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建立。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能夠有效調動家長和孩子的積極性,促進幼兒教育健康良性發展,進一步提高幼兒教育水平。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保護環境、愛護自然,家園共育培養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必須從小開始抓起。

參考文獻:

[1]祝彩琴.在“做中學”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自主學習精神[J].考試周刊,2011(5):237.

[2]王莉,陳知君.3-6歲幼兒親自然情感研究的培養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4(6):61-63.

作者:王茂蘭 王康宇 唐林 單位:1.四川省屏山縣職業技術學校 2.宜賓市敘州區商州鎮中心幼兒園 3.宜賓市敘州區泥南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