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網絡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6:22:00

導語:語文課堂網絡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網絡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并利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閱讀教學?!爆F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以其豐富的資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尤其是校園網絡的建立和使用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乃至教學模式。本文從課堂實例出發,談談網絡對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開放學習內容激發思維新的交流方式求知領域

一、彌補文本不足,開放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再不是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知識也不再局限于課本內容,網絡正成為學生輸送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現行人教實驗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有些信息,學生就不能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獲取、吸收知識,而利用網絡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

例如《黃山奇石》一課,主要介紹了我國舉世聞名的風景名勝區——黃山的情況。課文以文本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黃山的美妙風光,文字非常得優美動人。但是對于大多數的孩子來說,黃山畢竟離他們的現實生活比較遠,而我們也不可能真正帶他們到實地去欣賞。學生沒有親臨現場去欣賞這些奇石,單從文字來理解就顯得比較空洞、抽象。那么,對于這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的事物,我們如何讓學生理解呢?有什么辦法能讓學生領悟到祖國風光的奇特、美妙呢?這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點。怎么辦呢?傳統課堂無法彌補這個缺陷,但是現在我們利用網絡就能夠做到。在組織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教師利用教學虛擬網,將課堂鏈接到互聯網上,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上課伊始,教師有意設問:“你對黃山知多少?”這樣一問,學生們便通過網絡平臺,輸入關鍵詞“黃山”,通過相關網站的搜索引擎很快便進入,登陸黃山網站,黃山的風景名勝、人情風俗、歷史掌故等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些豐富的資料,更激發了學生們去探索課文內涵的欲望,為課堂教學的順利有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注重學生個體差異,開放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人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庇辛司W絡環境的支持,我們就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中,我們嘗試了分層教學的施教模式:A組學生快速搜索,復制網上有典型意義的圖片和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并編輯這些信息資料,完成一份黃山旅游的報告;B組學生搜索黃山“四絕”的另外三絕——奇松、云海、溫泉的相關句子,粘貼在word文檔中,并可以插入自己喜歡的圖畫,進行簡單的編輯和保存文件;C組學生只需要搜索出黃山的地理位置、網站欄目的介紹等簡單信息。

這樣的教學收到了“同步教、異步學”的效果,每一個學生在增加表象積累、開寬視野的同時,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發展。

三、網上互動,創建新的交流方式,促進多向協作交流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協作學習,即要求學生主動地尋求學習伙伴并共同探索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與他人進行公開、坦誠的溝通,學會面對個體的差異,學會把個人的目標升華為團隊的利益,最終促使學生的組織能力、交往溝通協作能力的養成。

教師指導學生在個人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協商、交流、討論即協作學習,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并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就是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盡可能地開放給學生,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計算機充分自讀、自悟,帶著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疑難問題走向同伴,走近老師,相互合作,相互探討。通過網絡的交互、監看、廣播、發送、對講等多種功能,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習之間構成一個多維互動的交往空間,從而形成充滿活力、富有個性的課堂學習氛圍。

在《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中,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教師在制作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課件時,除了為學生搜索好一些現成的課件資源,課上還讓學生通過因特網的搜索,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讓學生利用“網上鄰居”和“聊天室”進行交流探討,讓學生扮演小導游在網絡里暢游,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下利用網絡各抒己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這個環節的自主學習,有利于教學時空的開放,有利于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和思維火花的迸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十分高漲,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交流都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

四、網上沖浪,開放求知領域,促進學生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特有的優勢,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開展網上閱讀?!暗梅ㄓ谡n內,得益于課外”學生通過網上沖浪,可以輕松地閱讀和課文有關的讀物,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閱讀效率也十分高。

在學完課文《黃山奇石》后,在學生理解課文意境的基礎上,教師再次讓學生進入網站,讓他們去網上沖浪。學生通過“今日黃山”“黃山”“開放中的黃山”等網頁的訪問,加深了對旅游勝地黃山的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們對黃山的敬佩和向往之情。在訪問過程中,同學們對學習課文《黃山奇石》的感想也自然地流露出來,并能很快地通過網絡教室的“小區廣播”與“聊天室”等和自己信賴的同學進行交流,使他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互聯網絡的迅猛發展,我市城域網和校園網絡的相繼建成。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學習語文逐步成為現實。今后將積極探索研究,讓網絡技術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從而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更好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