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9 10:38:00

導語:幼兒教育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教育發展分析論文

擺脫實利狀態

這是我的第一憧憬。

也許有人會問,現在教育經費,尤其是幼教經費還那么短缺,教職員工的收入水平低下,活動設施陳舊等等問題那么突出,在這樣沒有“硬件”保證的前提下,如何擺脫實利狀態?

我們在現實中看到幾乎所有的園長都在忙于創收(以及相應的外事、內事活動、應酬活動),無力(精力與心力)真正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情緒和感受,很難說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更新,對幼兒活動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多限于形式,少有實效,而且改革的目的還是為了增加“創收”的渠道。并且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這種現象居然還得到了肯定,變得越來越突出。這樣就出現了有人說的“目前幼兒園的孩子母語還沒講全就講英語,大小便還不能自理就學電腦”的“特色”教育。這種現象應該是很不好的。

我想起了臺灣作家龍應臺采訪過的瑞士一所叫貓川的幼兒園。貓川幼兒園在經濟那么發達的國家里同樣存在經費短缺,教職員工的收入遠遠不及其他行業。由于他們有專業人員,有品質,因此要求入園的孩子特別多。一般來講,他們在10個要求入園的孩子中,只能接受一個。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的數目越少,得到的照顧才會越周全。那么他們的接受原則是什么呢?那就是優先單身媽媽和移民的孩子。因為幼兒園認為單身媽媽必須出去工作賺錢,孩子得有人為她照顧;移民家庭的孩子應該有一個學習語言的環境,所以幼兒園也優先收托,免得孩子長大后因為語言的關系而受排擠,成為受欺負的下一代。令我感動的是,幼兒園這樣做并不是出于什么外部的規定,而是園長很自然地認為:幼兒園本來就不是營利的地方,而是需要良心和愛心的地方。

是的,良心和愛心應該成為辦幼兒教育的首要原則,只是我們這些年來把它們丟失得太多了。

有一段時間以來,好像還存在著一個理論與實踐的怪圈,就是教育實踐者和教育理論者思考的問題有很大的不同。我的感覺是,在幼兒教育界,存在著一個搞理論的圈子,一個想進入這個圈子成為理論工作者的人總想著必須把教育變成教育學;而對于教育實踐者來說,他們希望的正好是一個相反的過程——把教育學還原為教育。這就使得二者之間總是在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立論上相悖,教育理論者研究的東西,教育實踐者不愿看、不想看,也看不懂,而教育實踐者搞出來的東西,教育理論者又認為沒價值,沒興趣看,不屑于看。于是真正有成就的理論家和急需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教師產生了溝通上的障礙。我曾經聽到過一位內地的大學教授和一位沿海特區的園長就給予兒童充分發展的機會和條件的問題發生的激烈爭辯,大學教授關注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而園長更關注的是自己的教育機構為這種理論所提供的可能。這種困境的后果,就是教改的目的直指家長,教改的成績成了提高收費標準的依據。

需要補充一句的是,幼兒園經費充足當然是好事,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完全現代化更是求之不得。但是我覺得這只對不為錢累、不為錢役的人才是真理。如果以為哪兒錢多才有現代化,才有時代特色,才有素質教育,才有真正辦教育的能力和條件,那么,當年延安保育院的“馬背搖籃”恐怕就真的只能辦到美國洛杉磯了。

關注社會弱者及其孩子

這個憧憬是從前面的愿望而來的,因為只有擺脫了“利”的標尺,才會對這點有所反應。

2000多年前,一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并熱心教育的東方導師,以他本身的人格內蘊,提出過閃耀著極其強烈的人文光輝的設想:“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篇》。雖然這種“烏托邦”離現實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今天的中國社會在許多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說,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實惠,生活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包括學齡前兒童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在社會的轉型期,出現了一個在社會性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也就是社會弱者群體,如殘疾人、老年人、下崗失業人員、災民等等。

以湖南省為例,湖南是個農業大省,也是水資源豐富的省份,由于對水資源的開發,湖南也成為了全國的移民大省。據統計,截止1995年底,全省移民總數已達203萬之多,占全省人口的3.2%(據湖南省社科院“體制轉換時期社會弱者的生存狀況及其社會支持研究”課題組)。由于移民受遷移方式、補償條件和居住地資源的限制,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都極其惡劣,成了貧困人口中的特殊群體。生活貧困的標志之一就是孩子的大量失學。據調查,有一個庫區的學齡兒童入學率尚不及75%,遑論接受學前教育了。

再以湖南省的城市下崗職工為例,來自同一調查的數據顯示,有85%的人生活在困境中,而他們中35歲以下的占56.7%,35歲至45歲以下的占31.9%,即他們的孩子很有可能處在幼兒期或小學階段。

社會弱者的存在實際是一種普遍現象,和社會制度無關,它是特定社會或其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在我國目前生產力還比較低的情況下,要根本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態是不可能的,但是奉行以愛為出發點的幼兒教育機構,不漠視、歧視他們及他們的孩子,以教育工作者的理智和良知對待這一切,并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參與給予他們有力幫助的社會支持行動,使幼兒園不成為粉飾現實的虛假機構,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我曾在一所極盡豪華甚至奢侈的“貴族”幼兒園見到過園長帶著保安像哄趕野狗一樣哄趕圍墻外的和圍墻內孩子一般大的孩子的鏡頭,我也在一所示范性幼兒園見過園長像訓孫子一樣訓一位工廠里拿不出節日贊助費的家長,我也還在幼兒園的教室里聽到過老師對幾個家境不好的孩子的冷嘲,那位老師眼里流露的嫌惡,至今讓我心寒。

最近幾年來,也是由于社會上有一部分人的需要吧,再加上有的人認為,投資興辦幼兒園,竟然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產業。所以所謂“貴族”幼兒園、高收費幼兒園越來越多,這些幼兒園無視教育的原則,只是把孩子當“上帝”、當“客戶”對待,結果除了造成大量的教育設施閑置外,還極易培養一些心智不健全的孩子;與此同時,又有一批收費低廉、設施齊備、方便和適合一般家長的幼兒園倒閉和關門,使一些幼兒失去了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還有更大一批一間教室里擠著五十、甚至六十個孩子的幼兒園,在不得已中進行著小學化、成人化的幼兒教育。

好的幼兒園,好的幼教機構不應該是這樣的。

《兒童權利公約》告訴我們:兒童應該是人類一切成就的第一個受益者,也應該是人類失敗的最后一個蒙難者。兒童的一切權利不受基于父母、法定監護人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身份、活動、所表達的觀點和信仰而加諸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懲罰。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體現兒童權利的世界性文獻,以兒童最大利益為其指導思想,可以說是最深刻地體現了對社會弱者的關懷,對社會公正的呼喚,它的人文價值也是不言自明的,我想也就表達了我們對新世紀幼兒教育的憧憬吧。

有一位普通的幼兒園老師有一次跟我講起她是如何對待班上的小朋友的: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她媽媽總是沒時間、沒心情親近她,所以我有意識地每天花一點時間把她接在懷里,有時是跟她講一個故事,有時是帶她唱一首歌,還有一個從邊遠山區來的孩子,講的話誰也聽不懂,沒有小朋友跟他玩,老讓我想起自己剛到學校里的時候,所以我的辦法是,先教他幾個班上小朋友最喜歡的游戲,讓他盡快地能和同學玩到一起?!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只要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會從自己的感受中、從心底里自然流在出愛的示范,幼兒園的情感世界才會更加廣闊。

樹立科學的教育工作精神

這個觀點的提出是建立在承認幼兒教育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應該是教育科研的基礎上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承認,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只能是教育科研。因為,教育科研首先能突破幼兒園陳舊的辦園思路,改變薄弱狀態,提高幼兒教育機構教育和保育的質量;其次,教育科研的過程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可逐步形成幼兒園里共同的價值取向與和保育的質量;其次,教育科研的過程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可逐步形成幼兒園里共同的價值取向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以可把它看成是加強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教育科研也是數量和風險小,而回報率高,整體效率明顯的最好的投入。但是,目前幼兒教育界里的教育科研狀況卻離科學的教育工作精神很遠。

最近我接觸了一種比較風靡的早教理論和它的實驗,這套理論認為,XX實驗能極大地促進幼兒的智力開發,有占大多數百分比的幼兒智商得到了提高,因此主張家庭、幼兒園都購買依此實驗編寫的訓練教材而進行輔導。

這樣的觀點在我看來。不說是缺少科學訓練的人提出來的,至少也是對幼兒不負責任的人講出來的。這種理論在科學上我們只能說它是一種假設,而假設必須經過驗證才能成立。上述假設是一種非常糟糕的假設,定義不清,無法設計一種檢驗方法,它只是說明受過XX訓練的幼兒提高了智商。這樣的立論是不對的。實際上有效的立論應該是指出有多少個智力超常的幼兒受了XX訓練。在概率論上這是兩個不同的后驗概率,沒有確定的關系,也不能夠互相替代。至于有很多受過這種訓練的孩子的家長說孩子變得聰明了多少,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因果模型——由于用了某一些教育方法,所以提高了智力。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同意,建立一個可靠的因果模型是非常困難的。就以上述實驗為例,首先要證明幼兒是受了這種訓練,其次還要證明沒有一個因素,既影響孩子受其他教育的訓練,也影響孩子的智商提高。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有一個因素要影響幼兒的這兩個方面,那就是幼兒的生長發育。

有的人不以為然,認為實驗不過是實驗,尤其是這些實驗是由某些名氣很響,影響很大的著名人士提出來的,并且又受到不少家長、幼兒園的歡迎(各有各的歡迎原因,這里暫且不提),總有存在的價值吧。但是我只想說,教育科學方面的“實驗”,往往不是殺死幾只小白鼠和猴子而已,它會在某種程度上在面對幼兒的這塊凈地里,造成一種追逐利益的風氣,損害兒童的身體和心靈。我相信,這是從嘴上到心里都贊成“一切為了孩子”的人所不喜歡的。

還有一種教育科研就既可以說不科學,也可以說不道德了。有一則諷刺律師的笑話;一個人抓住他隨便碰到的一個人問道;“你告訴我二加二等于幾?”那人說:“當然等于四?!边@個人又跑到律師那里問:“你告訴我二加二等于幾?”律師立即起身關上門,回頭反問道:“你需要等于幾?”

雖然我們都希望這種笑話僅僅只是諷刺律師,但現實卻告訴我們,它的對象也有可能在幼兒教育工作者中。比如調查問卷不按抽樣的要求發放,填寫表格都靠自己的想像,結果與數據不符,不是去檢查原因,而是去篡改數據等等,似乎成了司空見慣的事。還有相當數量的教研觀摩活動不是去研究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而是趕場似的集體看排練了多次的“表演”;研討會也成了公費旅游的最好借口,受惠的自然是那些“口力勞動者”。所以這種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的科研,究竟有多大意義,有什么實際效果,實在讓人弄不明白。

當然也有嘗到了“科研成果”甜頭的事,那就是欲搞科研先收費,然后掛牌設科研基地的“經驗”。科研搞不搞無所謂,關鍵是課題負責方和課題承擔方雙方都需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那塊牌子唬人也。

這就是我們的素養。令人不能容忍的就是所有這一切是在所謂深化幼兒教育改革的冠

冕堂皇的名義下進行的。有人以中國人的民族性就是不認真、不嚴謹、好大喜功來辯解,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僅僅只是這個道理,還有世風日下同人不自律的問題,以及更深層的原因等等,我們都必須正視。都說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啟蒙教育,真不希望這種不道德、違反科學原則的事情,會長時間地在幼兒教育機構里讓孩子們啟蒙。

倡導合乎天性的教育

什么樣的教育是合乎天性的?在幼兒園里有必要專門來倡導合乎天性的教育嗎?難道幼兒園里有違背天性的教育?

這個問題的提出,似乎涉及到了我們幼兒教育的性質。我國最近討論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幼兒教育的性質講得十分明白,那就是:“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應為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筆者對這段話的理解就是,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這里的基礎不是升學的基礎,更不是成為某某家的基礎,而是生活的基礎。

考察我們目前一些幼兒教育機構進行保育教育的現狀,發現有不少還很模糊的地方,比如幼兒園里到底應該教些什么,幼兒在他們這樣的年齡里,到底需要學些什么,能夠接受些什么,幼兒園里到底又能提供一些什么,這都需要和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和幼兒園的實際能力相適應。但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卻是,總有一些幼兒園、一些老師在搖擺,在偏離,在拔高。比如,外面宣傳知識經濟時代來到了,幼兒園里就開始讓孩子學習電腦(且不說這種學習方式是否對);有人提出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幼兒園里馬上就有人跟著喊,要對幼兒進行“謀略教育”,培養競爭意識;政府強調要科研興教,向科研要質量。幼兒園里馬上就會出來一個每位教師都要有科研課題的規定……于是在我們看到的不少有關幼兒教育的實驗研究課題里,重復性的選題、超出了幼兒教師個體能力和受限于單所幼兒園樣本范圍的選題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實際上它們在理論假設、科研方法、變量控制和研究結論上,既與實際的教育科研存在著距離,又與幼兒園里的實際需要毫無關系。種種做法在浪費著我們本來不多的科研經費的同時,丟掉了幼兒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幼兒教育的任務,這是使人極其痛心的現象。

有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一位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老人平靜地說:“在幼兒園?!?/p>

“在幼兒園學到什么?”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些?!?/p>

從根本上說,這些也就是幼兒園最需要教給幼兒的。不是嗎?與人分享、誠實、自我約束、善待人、勤奮……

另外,現代社會生活的廣泛性和復雜性,也決定了社會是以合理、人道和高效的各種制度和規則作為支撐點的,這些制度和規則是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常常以合理和人道的制度和規則為依據,這都需要為人的誠實和守信,這既是為人的品質,也是對制度和規則的遵守。只有在傳統的社會和無序的狀態中,人們才更多地依靠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和接觸來處世,才會認為等級尊卑、物競天擇、謀權謀略等法則是行之有效的。但我國必然要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過渡,因此教育兒童從小就具備平等待人、誠實守信的品質,應該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素質,也是幼兒道德教育的重點。在學前期,難道不應該首先學這些嗎?

在我看來,幼兒教育工作者不妨以一顆平常心,在幼兒園這個領域,以啟蒙性的、生活性的、尤其是穩定性的教育原則對幼兒實施教育,在高談知識經濟、競爭社會之前,先讓我們身邊的這些孩子快活、健康起來!

積累寶貴的人文資源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統計指標:XX幼兒園里具有中專學歷的教師有多少,具有本科學歷的又有多少等等;我們也經??吹皆诿磕甑慕處煿澔蚴裁垂澠陂g,舉行幼兒教師的五項或十項技能(有的稱全能)表演、比賽等等。作為領導或指導幼兒教育的權力部門,上述工作當然都是必要并有效的。但是我還是很想做一些這樣的統計:幼兒園內教師對幼兒付出的愛心的質是如何,量是多少;教師之間付出和得到的友誼的量是多少,質又如何;一個教師創造性勞動后得到的快感的量是多少,質是如何;教師和孩子之間、園舍之間和睦相處的量是多少,質是如何;教師自己人格尊嚴和職業滿足的量是多少,質又如何……之所以想做這樣的調查,是因為我看到不少聲稱非常有實力的幼兒園,在吸收教師時,往往把外在條件,諸如相貌、身材、特長等生理素質和技能素質當成主要條件甚至唯一條件,而忽視了作為教師來講最重要、首要的職業人格素質。

應該說,近十幾年來,由于各方的努力,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在我們不少的幼兒園里已集中了一批勝任幼兒教育工作,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師,他們已成為了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坦率地說,還有部分教師沒有或很少有幼兒教師職業的自豪感和對待幼兒的熱情,使人很難在他們的工作中,看到他們對工作的興趣。這樣我們就經常在幼兒園聽到喝斥、挖苦孩子的話語,看到老師之間的激烈爭吵,感覺到教師和園領導的隔閡,甚至還不時聽到有向家長索取禮物的事情。有人說這是由幼兒園老師工作的性質(瑣碎、具體)和環境(女性集中)所決定的。我覺得這種說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使幼兒教師的職前教育的缺憾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

幼兒教師因為工作對象的特殊性,可以說每天面對的是弱勢群體,是非常脆弱的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小生命(這也就是提倡幼兒園工作要講良心的原因),一個人選擇了這份職業,也就選擇了需要奉獻熱情和愛的工作方式。當然,對于一個充滿生活激情的人來說,最令其痛心的事情莫過于沒有得到自己最適宜的職業并獲得必要的踐行機會。而在目前很多人選擇職業還不能完全憑興趣的情況下,做好職前教育的培訓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但是,目前有些師范學校,把“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當成學校辦學的最高法則,教給學生的主要是有關就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學生重專業課程的學習,不重師范課程的學習,重知識技能的訓練,不重情感、態度的培養,因此學生人文素養很低,教師的職業人格沒有養成。另外,在全社會普遍崇尚物質、追求時尚、信奉占有和征服的趨勢下,多數人“語文程度不夠,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社會正義日漸消亡,君子之風日漸遠去”。(臺灣大學王財貴教授語)——教師的職業人格自然出現危機。

所以我主張,欲提高幼兒教師的素質,不妨在塑造教師平和、曠達、大氣、開朗等等人格特征上下功夫,在我國豐厚的傳統文化遺產中找素材。比如:我國古代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整體設計中,把家作為個人修身的場所,國家和社會安定的根本。這是因為理想的人格是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塑造的,適宜的待人處事的能力也是在家庭共營和樂的生活中訓練完成的,對于教師來說,正確處理好家庭關系,營造安寧、和睦的家庭環境,樹立自己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正常心態,會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畢竟生活在正常的倫理關系中的人生,才是最真實的人生。這是塑造健全的教師人格的前提條件。我國古代的傳統倫理道德都突出和強調“仁”字,提倡尚義、重義、誠信,它還倡導“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教導我們在教育中要以仁愛之心尊重一切生命的價值,并兼愛宇宙萬物,以愛心喚起愛心,這在今天來講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我國的傳統文化還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符合現代科學精神的教育思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它尊重人,尊重一切教育對象的價值,它不是把教育當成一種工具,進行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而是提供一種對人類自身及人類生活的認識,幫助人們構建人生的精神和信念,樹立社會責任感,每個人都要有獨立的意志和獨立的人格,自己發展了,也要使別人得到發展。

另外,我國古代的先哲們熱愛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以景抒懷,以景言志的情懷也值得我們學習。作為教師應具有的審美修養,不單單是幾種技能,如彈彈琴,畫點畫等,它更多地應該是一種眼光,一種趣味和相當的文化修養。同時,教師也應在工作中努力營造回歸自然、順其自然,長幼相親、其樂融融的教育氛圍,這才是幼兒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才是真正的美育。

雖然把教師的人格特征作為衡量教師素質高低的標準之一較為抽象,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一所幼兒園如果具有了這樣一批浸潤了中國傳統文化、有較高人文素質和完善人格的教師,實際上也就體現了這所幼兒園所擁有的豐富的人力資源,這對建立一所好的幼兒園是十分珍貴的,這樣的人力資源越多,則孩子幸甚,國家幸甚,民族幸甚。

把這篇觀點偏頗、邏輯不嚴的東西拿出來,我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有朋友看了我上面的文字后說:你講的這些好是好,就是做不到。我告訴她,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理想主義者的精神境界,為可為之事,那是現實主義者,我們今天的社會太需要理想主義者了。你可以不做,但你不能說它不重要。不講人文關懷的幼兒園,還稱得上是kindergarten嗎?

我也承認在現實中有些障礙無法克服,我們都只能暫時妥協,與之共存。但我同時也認為,有些目標是斷然不能犧牲的,那就是以幼兒為本的幼兒教育精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