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15 03:54:00
導語: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必須從大處著眼、細微處入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必須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一系列活動,教師要作表率,嚴格要求,反復抓,抓反復,另外家園還要密切配合。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配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其實質就是學前教育不應當把重點放在書本知識的學習上,而應當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三字經》開門見山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之言,這里的“習”可以認為是最初的學習。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可見,幼兒期是養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對于幼兒教育而言,關鍵是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養成教育就是教師根據幼兒德育的任務、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幼兒品德發展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施加教育影響,把當代社會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轉化為幼兒道德品質的過程。如何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呢?依據十幾年的班級管理經驗,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有效結合教學活動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對于3~6歲的幼兒來講,他們的自控力差,知道該怎樣去做,但往往搞不清為什么要這樣做,常常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或好的行為習慣得不到鞏固的現象。如果一味單純的說教是無濟于事的。針對這種現象,老師們常常要根據班上實際情況,有目的地設計一些活動,強化幼兒的行為,如:我發現我班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他人、尊重他人。
我利用音樂活動《人人叫我好兒童》、《客人來了》,通過有感情地歌唱,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同時,我結合社會教學《學做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朋友》等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在語言課上,我讓幼兒用自己的話說說長輩們的辛勞及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再比如:我班上的幼兒在相互謙讓、團結友愛、相互幫助方面做得不好,我就利用童話故事《蘿卜回來了》、《小白兔過橋》、《幫助朋友》等,讓幼兒從故事中吸取營養,從故事中去分清是非、辨別好壞。另外我還抓住契機,結合節日進行教育。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意義,根據不同節日的名稱和含義,我分別創設相應的活動進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婦女節培養幼兒尊敬媽媽、關心媽媽、懂得感恩的品行;利用國慶節培養幼兒愛祖國的情感。
2充分利用游戲活動,強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幼兒期可塑性大。學習的波動性也很大,往往一些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更不是一兩次活動就可以鞏固的。因此,行為習慣教育需要長期堅持,不斷為幼兒創設重復與練習的機會,方能生效。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為此,我們要求各班為幼兒創設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如:“小超市”、“寶寶商店”、“小醫院”、“小巧手”等,讓幼兒隨時都有機會在活動區參加活動,使他們在與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逐漸鞏固禮貌用語,學會熱情地接待客人;有條理地收拾玩具、愛惜游戲材料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關心幫助他人,主動為他人服務等一些優良的品德行為。這樣,幼兒的良好行為經過多次重復,自然而然地、習以為常地形成與習得。
3寓養成教育的內容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兒養成教育的培養有一個循環往復、不斷深化的過程,要長期細致反復地進行。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經驗的重組和改造。”在杜威看來,兒童從未成年狀態發展到成年狀態,他們的智慧與能力是不斷發展的,兒童的習慣與道德也是在生活與適應環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教育者要利用各種條件去促進兒童的習慣與品性的形成,而不能阻礙其生長??梢姴荒軐⒂變旱纳詈徒逃顒臃蛛x,要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培養。滲透性是兒童養成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如在文明禮貌習慣養成教育中要求幼兒早上入園向老師問好,離園時要說再見,這個習慣的培養就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反復練習,促使幼兒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與建構才得以培養起來的。再如培養幼兒愛惜勞動成果,可以在喝水、進餐、游戲中反復進行。從中可看出,日常生活是幼兒開展養成教育的最佳實踐場所,具有范圍大、機會多、反應快、幼兒無心理負擔,以及針對個別幼兒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的諸多優點。
4教師言傳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幼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習得社會行為。因此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對兒童有重要影響。教師和幼兒朝夕相處,是幼兒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教師的言談舉止給幼兒以耳濡目染的影響,在教師的潛移默化長期熏陶下,幼兒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是非標準,并以此來檢驗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兒童常常說的一句話是“老師都是這樣的”。教師要求兒童將地上的玩具撿起來,同時也在要求自己去撿,一改過去教師站立不動,卻對幼兒行為指手畫腳的“嚴師形象”;對幼兒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時,教師也常常對幼兒的行為作出“謝謝”的反應;在街上偶遇幼兒家長,教師熱情地向家長打招呼等等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卻十分重要的教師表率行為會直接作用于幼兒。公務員之家
5家園密切合作,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目前,學前兒童養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家庭對兒童養成教育的忽視。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兒童吃、穿方面關注較多,但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為習慣問題卻忽略不見,甚至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如一位家長在孩子的書被別人撕壞后教育孩子:“他撕了你的書,你也要撕他的書?!贬槍@一現象,我們采取了召開家長會、交流家教理念、創辦德育小報等一系列的家園活動策略,極大地轉變了家長的思想及做法。從教唆幼兒打架到教育幼兒團結友愛;從一味順從幼兒的不合理要求到主動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
6開展教科研活動,有效保障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如何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使每一位幼兒都能健康成長?我深刻認識到要以教科研帶動教育教學。教師是教科研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充分發揮專長,對養成教育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行探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教師應多與幼兒互動交流,多掌握幼兒的一些行為習慣,從而促使幼兒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改正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如偏食挑食、亂丟垃圾、游戲后不知整理等,教師都應該十分關注,進而開展以此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注意發揮教師群體的智慧,集思廣益,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研究,提高教科研活動的質量,并在實際養成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從而更好地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總而言之,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必須從大處著眼,細微處入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必須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一系列活動,教師要作表率,嚴格要求,反復抓,抓反復,另外家園還要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頒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
[2](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孟昭蘭.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加)馬克斯·范梅南.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宋廣文,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美)艾里克·J·馬施,大衛·A·沃爾夫.兒童異常心理學.孟憲章,等,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我國行政壟斷研究論文
- 下一篇:證券內幕交易心理分析及防范淺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