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美術教育中創造力培養技巧論文
時間:2022-09-15 05:27:00
導語:幼兒美術教育中創造力培養技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代社會信息社會,雜志、電視、廣告和互聯網上各式各樣的視覺影像充斥著人們的頭腦,其強大的影響力同時也左右著兒童的生活。兒童是最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然而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現行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兒童的想象力在現今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的激發和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成為每個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20世紀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的教育思想對當今的美術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羅恩菲爾德教育理念教育現狀教學方法
20世紀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是進步主義美術教育運動的核心和領導人物。他倡導以兒童為中心的美術教育模式,主張通過教育發展兒童的創造性。其美術教育模式的思想來源于法國大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并深受杜威的實驗主義思想的影響。他的著作《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闡述了他對兒童藝術發展的觀點,至今仍對當代美術教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作用。
一、羅恩菲爾德《創造與心智成長》的主要內容
羅恩菲爾德認為,在藝術教育中,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造就富于創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而創造性是每個兒童都具有的潛能,為使這種潛能得以實現,教師或家長應該為孩子排除干擾,避免讓兒童使用著色畫本,也不要從成人角度評價兒童作品,這樣,每個兒童都會無拘無束地運用創作欲望,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體驗生活,這就是發揮創造力的最佳途徑。他鼓勵個性和創造性,認為情感、社會、感觀方面的發展應該與認知、美學方面的發展相一致。
羅恩菲爾德認為從兒童的作品中,可以窺見兒童的發展是生理的、感情的、社會的等多個領域的整體發展,而創作過程對兒童整體發展最為重要,因而,羅恩菲德強調創作過程,忽視創作結果,明確指出“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制作過程而非完成品。”
在說明兒童美術的特征時,羅恩菲德特別提出了知覺的視覺模式和觸覺模式這組概念。羅恩菲德認為,知覺有兩種反應模式——視覺型和觸覺型。由于兒童中有兩種創造類型——視覺型和觸覺型存在,因而對美術教師的教學指導提出了要求?!拔覀儽仨氃谖覀兊拇碳ぶ懈幼⒁膺@兩種經驗。假如我們用主觀經驗、感情性質或者身體的經驗來刺激他,我們將會挫折一位‘視覺型’的人。同樣地,假如我們只用視覺經驗來刺激主觀的人,我們也會妨礙他。既然傳統的藝術教育主要只是基于視覺刺激,兒童的一大部分不但受到忽略,而且還會受到挫折。許多藝術教育者在中等學校里使用視覺刺激,卻未曾認識到:現代的表現藝術也是今日生活中非視覺性的一種刺激。”所以,寫實的表現方式不應該作為唯一的批評標準。教師應把經驗世界的態度與視覺型視覺接觸的方式一視同仁。藝術刺激應同時包括觸覺感應和視覺經驗,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向全體學生。
2.1我國目前幼兒美術教育的現狀
羅恩菲爾德從心理學、教育學和美術教育哲學三個角度論證了美術教育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培養人的創造潛能和人格的完善。他的兒童發展階段論、藝術治療理論、視覺—觸覺理論以及啟發式教學論都是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為中心來論證的。針對目前我國的美術課堂教學中以傳授為主的教學仍然占很大比重,以及學生的創造性、主體性無法充分得到發揮的現狀,羅恩菲爾德的教育思想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兒童是最富于幻想的,地上的花草、樹木、河流等都會令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然而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現行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兒童的想象力。傳統的美術教育重視構圖、透視等專業技能的傳授,忽視對兒童的興趣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一開始就把兒童對美術的興趣讓枯燥的繪畫專業術語擋在了美術天地的大門?,F行教科書上習慣標出繪畫的具體步驟,老師也習慣規定兒童應怎樣構圖、怎樣理解透視,最后達到怎樣的畫面效果。這樣的規定太多,無形中導致兒童被動的跟著書本和老師的思路走,造成沒有個性,只有共性的毫無創造性的作品。
尤其在當代社會信息社會,雜志、電視、廣告、網際網絡上各式各樣的視覺影像充斥著人們的頭腦,其強大的影響力同時也左右著兒童的生活。研究表明,人在信息量過剩的環境中不如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更能發揮想象力。在現今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的激發和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成為每個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公務員之家
2.2兒童創造力培養的具體實施
兒童的創造力的培養是兒童美術教育的中心內容。在對兒童的素質教育中,美術教師應積極有效地培養兒童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教學方法尤其應該引起重視:
承認兒童的世界?!敖逃币辉~的語源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引導,另一層指傳授。我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就是“傳授型”的教育,采用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畫法,孩子們照樣畫出的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優先考慮教師的觀念,兒童自身的世界與主體性受到忽視。要提高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必要將兒童從大人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將“傳授型”教育方式引向將兒童放在學習主體上的“引導型”教育方式上來。承認兒童世界,承認兒童自身擁有的自然能力,如發現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等。兒童的世界得不到承認,兒童的個性和創新精神就得不到培養。教育要倡導尊重兒童,把兒童作為教學的主體,重視培養兒童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教學結果體現多種形式,多種角度,多種答案,沒有唯一的標準。教師要善于引導兒童沿著不同的途徑突破傳統的思維習慣和模式,有意識地促進兒童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維,從而培養其發散思維的能力。
鼓勵兒童善于觀察生活。兒童美術中的想象力來源于生活的積淀,兒童通過想象把不可視的變為可視的形象,如把風、雨、聲音、速度等創造視覺符號表現出來。把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事物組合在一個畫面上,他們把黑夜和白天放在一起表現,把室內和室外同時展現在畫面上等等這種超自然的想象力不是通過技能教育能夠獲得的。兒童的情感表現是兒童美術創造的主要特征,其情感的內容也來源于與對生活的體驗與感受。兒童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再根據教師的適當指導,憑自己的直觀印象和豐富的想象,大膽地無拘無束地把對事物的感受用獨特的繪畫語言表現出來,這便是他們的創造,這也正是兒童美術中原創作的源泉?!敖逃ぷ髡弑仨毠膭顚W生體驗這個世界的豐富性,賦予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自由,向他們提出挑戰,激發他們去理解這個世界的復雜性?!?/p>
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兒童階段是思維和認識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們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在他們身上,創新意識往往處于潛在的萌芽狀態,需要不斷挖掘,促進其發展。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營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教育氛圍。良好的課堂環境有利于調動無意識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平等溫和的語言,有利于兒童敞開心扉,渲泄釋放自己的真實情感。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兒童的創新精神,鼓勵兒童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兒童在這種民主平等的環境下,將非常有利于創造意識的培養。
鼓勵兒童用多種方法進行美術創作?,F代科學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材料,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提供兒童運用多種材料來創造的機會,鼓勵兒童根據自身的條件大膽涉獵更多的材料,大膽嘗試更多的畫種,積累更多的創作經驗。讓兒童自由運用各種材料進行藝術表現,有利于提高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動手力。同時,盡可能的引導兒童多接受音樂、舞蹈、文學、戲劇等藝術門類的熏陶,全方位的拓展兒童的思維,開闊他們的視野,從而真正提高兒童創造作品的能力。
目前我國的美術教育正在積極地推行基礎教育改革,我們應挖掘羅恩菲爾德美術教育思想的精髓,摒棄他所認為的“反對成人干涉”,否認成人經驗對兒童的有效性,忽略教師系統化的教導能啟發學生探索時所需的相關知識的觀點,“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以助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恩菲爾德,王德育譯.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
[2](美)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建構主義課堂教學案例[M].范瑋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
- 上一篇:上市公司信用缺失與證券博弈分析論文
- 下一篇:證券內幕交易民事賠償初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