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積極懲罰行為及策略

時間:2022-11-10 05:49:20

導語:幼兒教師積極懲罰行為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教師積極懲罰行為及策略

摘要:幼兒教師適當的懲罰行為尤其是積極懲罰行為,能夠對幼兒的錯誤或不當行為進行有效干預,產生積極教育效果,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和良好個性養成。幼兒教師積極懲罰行為分為一般性積極懲罰、剝奪性積極懲罰、施加性積極懲罰和積極的心理懲罰等方式,幼兒會表現出積極接受、中立平和以及消極反抗等行為。幼兒教師實施積極懲罰行為應講究策略,要具有時間針對性、要貼合幼兒獨特個性、要注重與幼兒平等對話、要與其他教育方式結合、要及時向家長反映等。

關鍵詞:幼兒教師;積極懲罰;不當行為;幼兒行為

近年來,在學前教育領域提倡“鼓勵教育”“賞識教育”,而“懲罰”卻成為敏感話題,使得許多教師不敢實施懲罰甚至“談罰色變”?,F實中,幼兒懲罰教育中可能因為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班級管理方式等出現諸多問題,從而對幼兒產生錯誤后果。但不能因個別現象而否認懲罰教育的作用,對幼兒的教育管理不能只是一味的包容與鼓勵,適當的懲罰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中懲罰的缺失會放縱幼兒的錯誤或不當行為,可能導致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而影響其全面發展。所以,懲罰教育不可忽視,教師應理性認識懲罰尤其是積極懲罰對于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和對教育管理行為的價值,適度、合理、有據可循地實施積極懲罰,促進幼兒發展。

一、積極懲罰的內涵

懲罰作為一種教育管理方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以“懲罰”概念為基礎,歸納并界定“積極懲罰”的內涵,為幼兒教師積極懲罰行為分析提供依據。(一)懲罰與積極懲罰。懲罰指享有合法懲罰權的人為了抑制和減少被懲罰人的不良行為或品行,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被懲罰人遭受某種痛苦、折磨、損失、資格喪失或者其他損害。在教育情境中,懲罰是指“教育者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或品行予以否定,使其通過經受一定程度的負性情感體驗,從而抑制和減少其不良行為發生或發展,以促進受教育者身心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一種動態的教育手段”[1]10-11。在對象上,“懲罰是以感知學生靈魂為主,不侵犯學生皮肉的教育方式”;在結果上,“懲罰通過刺激引起學生行為的改變,甚至是心靈上的改變,但并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在方式上,“懲罰采取的是對學生某行為的否定、制止等個體可接受的非身體傷害的方法,使個體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發生改變的一種教育方式”[2]。從教育管理的效果看,懲罰可以分為積極懲罰和消極懲罰。其中,積極懲罰最初是應用于企業管理之中的,主要是通過良性接觸、積極提醒、帶薪停職以及懲罰兌現等四種方式,激發個體自主改變當下行為,實現良好的行為預期[3]。在企業管理中,對員工進行積極懲罰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其施加壓力要求強制性改進,而是讓員工主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這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心理學上,積極懲罰與正懲罰有所相似,都是指給個體呈現某種刺激或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來消除或抑制某種反應發生的過程。綜合管理學及心理學對積極懲罰的定義,本文將積極懲罰定義為懲罰者以一種積極、善意的心態,因正當理由,采取合理的懲罰手段,使被懲罰者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的教育手段,其目的是幫助被懲罰者消除或抑制某種不良行為。(二)幼兒教師積極懲罰行為。幼兒教師積極懲罰行為是指幼兒園教師在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征的前提下,為保障日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正當理由,以合理手段對幼兒的錯誤行為給予否定性的評價或干預,引起幼兒內心的不愉快情緒體驗,使其減少或消除某種不良行為的教育管理方式。積極懲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幫助幼兒消除或抑制不良行為,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二、幼兒教師積極懲罰的價值

幼兒整個成長過程復雜且全面,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對其放任自流或僅使用鼓勵與賞識教育,后果將不堪設想,就像錢文忠教授所說:“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4]在幼兒成長教育中,接受懲罰是不可避免的,沒有懲罰就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積極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以教育幼兒為出發點,能夠促進幼兒紀律意識的培養、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促進幼兒社會化的發展、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一)促進幼兒紀律意識的培養。紀律是群體中的每位成員為維護集體利益,保證集體工作順利進行,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與約束性。社會具有一定的規章制度,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身處這些規章制度的約束之中。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是必不可少的[5]8-9。只有幫助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意識,他們才能在進入社會后適應各項社會制度。培養紀律意識的起點即是幼兒園,紀律意識的培養者即是幼兒園教師。幼兒園中紀律的養成多從教學、游戲、生活入手,而積極懲罰能使幼兒真正意識到紀律的嚴肅性。因觸犯紀律而被教師懲罰,對幼兒來講是深刻的,是有記憶的。幼兒若不聽從教師的安排、不遵守紀律,教師應對其進行積極懲罰,如批評教育、重申紀律要求等。幼兒一旦意識到不遵守紀律是錯誤行為、會對小朋友或者自身產生不良影響,會逐漸產生改正錯誤行為的想法和意識,慢慢感受到遵守紀律的重要性,自覺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傊變杭o律意識的培養需要有效的積極懲罰作為輔助手段,幼兒教師因紀律問題對幼兒進行積極懲罰,有利于幼兒紀律意識的培養。(二)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在學前階段,幼兒的自我意識和意志能力發展還不完善,缺乏一定目的性與堅持性,需要家長及幼兒教師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賞識教育可以幫助幼兒挖掘自身優點加以維持,及時有效的積極懲罰亦能夠幫助幼兒發現自己的不當之處并加以改正。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包含著幼兒成長的方方面面,可能會出現生活習慣差、生活行為表現不佳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幼兒教師針對具體問題對幼兒進行批評或相應的積極懲罰,使其意識到生活習慣不好、操作步驟不正確等,會惹老師生氣,或者影響其他小朋友,使其逐漸減少不好的生活習慣、逃避行為等,逐漸養成良好習慣。通過幼兒教師的積極懲罰行為可以有效地調節幼兒的日常生活,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三)促進幼兒社會化的發展。社會化是個體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學習和掌握某些社會行為方式并作用于社會的過程,是人和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個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霸谏鐣^程中,幼兒有時體驗到個人愿望和社會要求的尖銳沖突。幼兒逐漸學會采取理性的、社會群體認可的行為規范行動,如此幼兒的社會性得到發展?!保?]11-12對幼兒來說,幼兒園是其社會化發展的重要場地,幼兒園多根據幼兒年齡階段采取班級制,集體生活是幼兒社會化發展的重要方式。在集體生活中學會正確地與他人交往,需要幼兒教師的指導。教師一般會通過教學活動、游戲以及區角活動等幫助幼兒進行社會化發展。而對于嚴重影響社會化發展的行為,會進行積極懲罰幫助其糾正。幼兒在教學活動、集體游戲、區角活動、戶外活動中常常會出現搶奪、攻擊、打架等行為,導致幼兒之間關系緊張、告狀不斷等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幼兒之間的人際關系、班級內的社會關系。幼兒教師在出現上述行為時對其進行懲罰,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剝奪、限制、懲罰,使幼兒明白在與他人交往中某種行為是不對的、不被認可的,從而減少不良行為,緩解與其他幼兒的關系,促進其社會化發展。(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個性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特征。受遺傳、家庭、幼兒園等各方面影響,幼兒會表現出不同個性,且具有獨特性。良好的個性能夠幫助幼兒維持良好的社會關系,完成各項任務;糟糕的個性則會使幼兒遠離群體,生活受到阻礙。幼兒教師在一日生活中一旦發現幼兒出現性情憂郁、急躁、獨立性差、過于張揚等不良個性傾向時,及時進行控制、干預,充分發揮積極懲罰的作用,幫助幼兒提高自信心、獨立性、包容性,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傾向。

三、幼兒教師實施積極懲罰行為的方式及反饋分析

幼兒園教師的積極懲罰行為是幼兒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不僅包括幼兒教師的積極懲罰行為表現,也包括幼兒對教師積極懲罰行為的反饋[7]。以積極懲罰的實施過程為維度,教師針對幼兒不良行為所采取的處理方式以及強弱程度等可歸納為以下四種積極懲罰的方式,即一般性積極懲罰、剝奪性積極懲罰、施加性積極懲罰和積極的心理懲罰[8]13。以積極懲罰的效果為維度,依據幼兒接受程度將幼兒反應歸納為積極接受、中立平和以及消極反抗三類[9]19。(一)一般性積極懲罰。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的積極懲罰事件是隨機且短暫的,不同的事件中幼兒教師采取的積極懲罰的方式不同。一般性積極懲罰指幼兒教師通過語言或非語言形式對幼兒不良行為進行的一般否定性評價的教育管理行為,如提醒、突然提問、眼神或手勢以及語言批評等,目的是及時制止或減少和弱化幼兒不良行為及其后果。比較常見而且有效的一般性積極懲罰行為有提醒、提問、眼神或手勢干預、語言批評等。提醒主要指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幼兒教師以一種較為平和的語言進行指正,不同于嚴重斥責、直接語言否定評價等;提問通常用于教學中,當幼兒不遵守紀律或不認真聽講時,不明確指出幼兒錯誤,而是以提問的方式提醒幼兒,使幼兒意識到老師已經發現其不良行為,并要求改善;眼神或手勢干預是指教師通過眼神暗示或手勢動作等來告訴幼兒正在進行的行為是不被認可的,需及時改正,多用于語言提醒不便的情況;語言批評是指幼兒出現某種不當行為時,教師依據不當行為做出直接而簡短的否定性語言評價,對其行為進行批評制止。一般性積極懲罰的方式趨于溫和,能夠直接或間接引起幼兒注意,制止或減少幼兒不良行為,多適用于個性較為溫和、內向的幼兒。既能夠對幼兒起到教育作用,也能較好保護該類幼兒的自尊心,極少會引起幼兒反抗。絕大多數幼兒面對教師的一般性積極懲罰都能夠積極接受,愿意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只有極少數較調皮的幼兒面對一般性積極懲罰不以為然消極反抗,即使他們知道是因自己犯錯,這類幼兒的表現可能與家庭教育方式有關,如溺愛等,需要結合其他偏強制性的積極懲罰方式輔助教育。例如,幼兒午睡時總是會發出一些聲音,如小聲唱歌、不停地和旁邊的小朋友講話等,會影響其他小朋友午睡,保育員教師可以用提醒的方式告知幼兒在午睡期間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如“小朋友們別說話了,快睡覺”;如果提醒不奏效,還有小朋友說話,保育員教師可以對小朋友進行言語批評。在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期間,會出現幼兒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甚至還會一直干擾鄰邊幼兒,教師注意到后,就可以對其進行突然提問,如“剛剛老師說的什么呀?請你說一說”。幼兒被提問后,就會很快停止自己的不良行為。在排練律動節目時,幼兒一直亂跑會影響活動的正常進行,為保證排練的完整性,教師對其做出“no”的手勢進行行為干預,暗示幼兒這樣做是不對的,受到教師及時性行為干預后,幼兒一定能夠安分很多。(二)剝奪性積極懲罰。剝奪性積極懲罰指減少或剝奪幼兒想要或應得的權利和機會,或剝奪幼兒擁有或應該擁有的榮譽等,從而引起幼兒內心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以減少不良行為。比較常見且有效的剝奪性積極懲罰行為有暫時沒收教具、取消或者沒收原有獎勵、暫停參與正在進行的游戲或活動、暫時進行隔離等。暫時沒收教具是教師常用的剝奪性懲罰,通過沒收原本屬于幼兒的玩具對其不良行為進行制止。取消或者沒收原有獎勵是指幼兒教師通過取消或者沒收幼兒原本獲得或應該獲得的獎勵,引起幼兒內心的不愉快體驗,糾正幼兒的錯誤行為。暫停參與活動多應用于幼兒教師組織活動或游戲時,因為個別幼兒的行為影響活動或游戲的順利進行,較短時間內不讓幼兒參與正在進行的游戲、活動而對幼兒進行積極懲罰。暫時進行隔離是指當幼兒出現調皮、搗亂或者是影響其他小朋友正常學習、活動的行為時,教師為制止幼兒的不良行為將他與其他小朋友分開。例如把比較愛說話、愛搗亂的小朋友叫到自己身邊或為幼兒調換位置等。9剝奪性積極懲罰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通過積極懲罰使幼兒獲得“失去體驗”,能夠及時制止幼兒某種不良行為,保證活動或游戲的順利開展。一般針對破壞性較大、影響較惡劣的事件,多適用于脾氣暴躁、攻擊性強、屢次不改等較為調皮的幼兒。及時對該類幼兒實施剝奪性積極懲罰,能夠減少不良行為的影響范圍,如剝奪故意撞擊他人的幼兒參與游戲的權利,能夠減少同伴沖突、游戲持續混亂的情況。出于教師的威信及對自己錯誤行為的淺顯認知,大部分幼兒面對教師的剝奪性積極懲罰行為都能夠積極接受或中立服從,較少幼兒會表現出消極抵抗。使用剝奪性積極懲罰時,懲罰時間不應過長,懲罰頻次不宜過多,否則,容易引起幼兒活動參與積極性降低、幼兒自尊心受損等問題,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養成,不利于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在教學活動中若有幼兒故意將教具放在其他小朋友的衣服里或扔在地上,教師發現后就可以將幼兒手中的教具收回,使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獲得一些獎品,但是戶外活動時搗亂,或者午休期間到處亂跑影響其他幼兒休息,教師就可以沒收他原本獲得的小貼畫進行懲罰;如果還不能控制幼兒搗亂,還可以與其他幼兒暫時隔離。(三)施加性積極懲罰。施加性懲罰是指教師通過某種方法或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將某項任務施加于幼兒,對幼兒的不良行為進行一種強制性的糾正。如教師要求幼兒重新完成某項任務,或者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承擔后果。比較常見且有效的施加性積極懲罰行為有重復性事件控制、承擔行為后果。重復性事件控制指當幼兒出現不當行為或幼兒的行為不符合教師指定要求時,教師要求幼兒重新再做一次任務,以控制幼兒的不當行為。例如,幼兒不能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將任務全交給其他幼兒幫忙做,為保證幼兒學習到應有的知識技能,并使幼兒明白對待任務不可敷衍了事,教師要求幼兒重新完成任務。承擔行為后果指幼兒在出現不當行為之后,教師要求幼兒自行處理因其不當行為造成的不良后果。施加性積極懲罰多傾向于幼兒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承擔責任,不僅能使幼兒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矯正錯誤行為,也能間接培養幼兒的責任感,明白需為自己行為負責的道理。施加性積極懲罰的范圍應不超過幼兒可承受范圍,教師在實施積極懲罰行為時應充分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征,嚴禁體力懲罰等。面對幼兒教師的施加性積極懲罰行為,幼兒無明顯積極接受或消極抵抗表現,多中立平和,在接受教師批評后雖無立刻承認錯誤,但多愿意完成施加性任務或彌補自己的不良行為。在施加性積極懲罰中任務或行為后果的強度與幼兒錯誤行為的嚴重程度成正比。例如,在玩積木時幼兒因沒有拿到自己想要的積木,突然將積木全部推掉在地,對此教師要求他將積木撿起來放回桌子。使幼兒認識到做出不當的行為要為其承擔責任,這對幼兒未來的發展也極為重要。(四)積極的心理懲罰。積極的心理懲罰指教師在幼兒可接受范圍內,通過合理的積極懲罰方式引起幼兒內心恐慌或抵觸等情緒,以制止或減少幼兒某種不良行為,不包括侮辱、大聲斥責幼兒等,最常見的即為輕微的語言恐嚇。例如,幼兒一天內多次重復某不良行為,教師為制止其不良行為就可以對他講:“如果你繼續下去,今天就沒有小紅花了。”教師通過語言引起幼兒內心恐慌,使幼兒心理上感到恐懼而自覺改正不當行為。積極的心理懲罰能夠對幼兒行為起到較長時間的約束作用,減少不良行為的出現。但是,積極的心理懲罰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幼兒教師在實施積極的心理懲罰時不可魯莽沖動,要考慮對幼兒心靈的影響,且使用頻率不應過于頻繁,防止幼兒因為恐懼而隱藏自己,影響幼兒在園的正常活動。綜上,在教師實施積極懲罰后幼兒都能夠及時或延時改善自己的不良行為。其中一般性積極懲罰最為日常;剝奪性積極懲罰及施加性積極懲罰具有強制性,剝奪性積極懲罰中的“暫時隔離”是大多數教師都會采用的,無論是在維持紀律方面,還是完成保教任務等方面都能夠及時幫助幼兒糾正錯誤行為;積極的心理懲罰最受幼兒排斥。但對幼兒實施怎樣的積極懲罰方式應取決于幼兒的個性特征及事件的具體情況等。此外,除幼兒的個性特征不同、積極懲罰方式的強弱外,教師威信的高低也是影響教師積極懲罰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威信較高,實施積極懲罰時幼兒多表示積極接受并立即改正;教師威信較低,幼兒可能出現不予理睬、消極抵抗等反應。這提醒幼兒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采用合理的方式努力提高自身威信,以利于對幼兒的教育及班級的日常管理。

四、優化幼兒教師積極懲罰行為的策略

結合幼兒教師積極懲罰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適用范圍,遵循幼兒教師積極懲罰的教育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合理性原則、適度性原則以及差異性原則等[6]23-24,對幼兒教師實施積極懲罰的策略提出優化建議。(一)實施積極懲罰的時間要具有針對性。夸美紐斯認為懲罰應及時,即當幼兒一出現不良行為就及時進行制止,防止行為繼續發生。懲罰的中止原理也顯示懲罰越早,效果越好。因為這種行為出現時,兒童易產生焦慮和恐懼等心理,一旦他們的行為消失,懲罰也立刻結束,焦慮和恐懼也隨著消失[10]。一般而言,幼兒犯錯或不當行為發生的當時,及時進行積極懲罰是恰當的,如果過后再進行積極懲罰,他很容易忘記出現不良行為時的焦慮感,易再犯,其他幼兒可能也會無意間模仿此類不良行為。當然,實施積極懲罰也可以延時,某種情況下延時懲罰會更公平、更有效。如幼兒A和幼兒B出現打架行為,B先哭了,但事實是B先搶奪A的玩具并先動手的,如果教師不分青紅皂白直接對A進行積極懲罰,可能會使A感到委屈、不滿,對教師的積極懲罰表現出消極抵抗等。該類情況下教師應先詢問清楚打架事件的緣由再進行積極懲罰會更有效。所以幼兒教師實施積極懲罰的時間要結合具體事件,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才能起到最佳效果。(二)實施積極懲罰要貼合幼兒的獨特個性。面對不同個性的幼兒,教師在實施積極懲罰時要靈活結合幼兒的獨特個性。懲罰過重,很容易造成幼兒自尊心受損,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懲罰過輕,不能引發違規幼兒內心對錯誤的認識,幼兒可能拒絕糾正其不當行為,從而喪失積極懲罰應有的教育意義。所以,幼兒教師在實施積極懲罰時應把握好尺度,結合幼兒的獨特個性,在幼兒接受性范圍內靈活開展積極懲罰[11]59。例如,沒收教具、進行隔離等積極懲罰方式對于心理敏感的幼兒來說可能會引起自尊心受損、極度羞恥等心理;簡單提醒、暗示等積極懲罰方式對個性張揚、比較調皮的幼兒可能無效,不會引起幼兒內心的深刻反省。教師實施積極懲罰之前應充分了解幼兒的獨特個性及心理特征,實施積極懲罰的方式才會更加靈活有效。(三)實施積極懲罰要注重與幼兒的平等對話。在幼兒心目中教師就是權威的代表,是不容抗拒的,教師的話甚至比家長的話更具有威懾力。這對教師的管理起一定作用,但也會造成幼兒在教師面前故意隱瞞,不愿意展示最真實的自己,或面對教師的積極懲罰無條件接受。這要求教師在實施積極懲罰時要與幼兒深入溝通交流。良好的師幼關系需要平等對話,需要教師尊重和傾聽幼兒。當幼兒出現違規或不良行為時,必要時與其言語溝通交流,及時了解真正的原因,分析是否有必要進行積極懲罰,研判最合適的積極懲罰時機和懲罰方式,避免盲目實施積極懲罰而傷害幼兒,違背了積極懲罰的初衷。(四)實施積極懲罰要結合其他教育方式。教師積極懲罰的目的不在于懲罰幼兒,而在于如何更好地教育管理幼兒。積極懲罰作為教育的一種負面輔助手段,要與其他正面的教育手段結合起來使用,如解釋、移情、引導等方法,這樣才能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11]60。如果幼兒教師單一對幼兒進行積極懲罰,很容易引起幼兒因畏懼教師的積極懲罰而“偽裝”自己。教師在對幼兒實施剝奪性積極懲罰時,需要進一步向被懲罰幼兒解釋懲罰緣由,必要時將懲罰的原因和結果向家長反饋,使幼兒真正知曉自己被懲罰的原因,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借助其他教育方式使幼兒理解自己被懲罰的原因及影響,能幫助他們積極主動地改善錯誤行為。(五)實施積極懲罰后要及時向家長反映。現在社會普遍關注幼兒教育問題,每個幼兒都是家庭中的核心,是家長的寶貝,面對懲罰幼兒這個問題家長們都十分敏感。實施積極懲罰的目的是教育幼兒,但不明原因的家長可能誤認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教師的不公平對待。由于積極懲罰時幼兒教師和家長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家園沖突也時有發生。因此,幼兒教師對幼兒實施積極懲罰時顧慮較多,擔心自己正當的教育行為會引起家長的誤解,導致他們對教師的教育以及教師個人產生質疑,甚至會給教師自身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幼兒教師在實施積極懲罰時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和擔心是正常的。由此也提醒幼兒教師,在實施了積極懲罰后,應及時主動聯系家長,利用電話、短信或者幼兒離園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告知家長今天幼兒的表現及對幼兒實施積極懲罰的緣由,避免家長通過幼兒或其他方式得知片面信息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甚至是沖突。此外,教育行業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與愛心,良好的性格與心態能使幼兒教師更好地融入幼兒教育之中。但來自家長、幼兒園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可能會引起幼兒教師情緒不佳,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及時調節情緒的能力,時刻保持良好心態,防止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到工作中,使積極懲罰行為變質,影響積極懲罰的效果。

總之,積極懲罰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育手段,主要目的是對于幼兒在一日活動生活事件中產生的不良行為進行及時干預或制止,從而促進幼兒得到全方面的教育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麗君.教育懲罰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

[2]何齊宗,肖慶華.對教育懲罰的理性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4(9):21-24.

[3]張榮淑,張銳.積極懲罰的理念及教育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9(4):20-21.

[4]錢文忠.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J].教師博覽,2012(3):6-8.

[5]王雪.適度教育懲罰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6]張芬.幼兒教師對幼兒懲罰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7]趙晴.幼兒園教師懲戒與幼兒行為反應的關系[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7):91-95.

[8]趙文碧.中學教師懲罰教育的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7.

[9]張璐.幼兒教師懲戒行為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3.

[10]李虹.對兒童的懲罰[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1(3):59-62.

[11]劉媛媛.基于教師懲罰的幼兒行為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作者:劉秋云 周瑩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