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社會藝術教育的途徑和對策

時間:2022-01-20 09:01:39

導語:幼兒社會藝術教育的途徑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社會藝術教育的途徑和對策

【摘要】在構建和諧社會、提升國民審美能力、夯實豐厚的民族精神底蘊方面,藝術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在我國,要推崇和發展國民藝術教育必須從幼兒抓起。本文針對目前藝術教育在全社會推廣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了五個方面的途徑和對策。

【關鍵詞】社會藝術教育;途徑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和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夯實豐厚的民族精神底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而得到大力的推崇和發展。幼兒處在教育的起始階段,因此推崇和發展藝術教育必須從幼兒抓起。然而,現階段藝術教育要在全社會推廣仍存在若干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有以下途徑和對策:

一、健全社會藝術教育規章制度,層層分工貫徹落實

國家文化部、藝術教育委員會指出,要把建立健全社會藝術教育規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每年應給地方政府撥款從經濟上給以支持,推動社會藝術教育的發展。各省、市、縣(區)、鄉鎮農村也應成立藝術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執行上級相關法規、制度,還應制訂相應的細則和配套規章,把藝術教育工作納入政府對教育行政部門、督導評估范圍,完善藝術教育督導評估機制。上下級互相銜接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有利于促進社會藝術教育整體發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發展環境。

二、全社會關注藝術教育,遵循“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原則

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和文化環境,從幼兒抓起,全體國民不分性別、年齡、學歷等條件的限制,共同參與各項社會藝術教育活動,利用當地資源定期開展有特色的各類演藝活動,以增進國民藝術修養,實現社會康樂、和諧的發展,注重大眾審美文化素質的培養與提高。藝術融入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部分,人們的言行和公共場所及地域整體的氛圍均可成為藝術教育的途徑,達到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的目的。

三、利用多種渠道進行社會藝術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藝術教育中,自始至終要抓住中華傳統文化這個根。宣傳、教育、文化、新聞出版以及廣播電視等部門,要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以對社會負責、對全民負責的態度,多出好作品,源源不斷地生產和輸送積極、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利用大眾媒體的權威導向作用,將傳統民間藝術與新聞媒介結合,它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

四、發揮各級各類學校的藝術教育資源,創設良好的社區文化藝術環境

無論大專院校、以及省市中小學、幼兒園都應盡量利用校園場地、設施、師資、經費等學校資源,給予社區居民從事體育、休閑、學術、文藝以及社區服務等活動提供方便。教育部門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設一批區縣級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參與社會藝術實踐活動,提高全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為創設良好的社區文化藝術環境盡力。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應擴大視野,在文化下鄉方面盡量拓展活動空間,充分利用當地傳統節日、廟會與基層文藝團體聯合實施文藝聯動,以弘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主要內容,讓更多的人能享受到現代文藝的先進成果。這種文化互動,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增強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團結群眾的凝聚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穩定農村基層社會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搭建良好的社會藝術教育平臺

各級政府應結合社區實際,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一些鄉土藝術內容,將社區藝術資源帶入學校藝術教育,如開發利用編藝、樂舞、曲藝等藝術資源。充分調集社區各種藝術資源,為市區縣、各級各類學校以及校外教育機構聘任專業的藝術人員、老藝術家兼任學校藝術教育的輔導員或藝術活動的顧問,指導學生開展藝術活動,有計劃地開展面向社會的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的藝術活動。學校藝術活動要和社會文化建設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觀摩、演出、展覽等活動。學校與社區加強聯動,形成社會參與、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社會藝術教育大環境。優化藝術教育環境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廣泛利用社會、學校、家庭環境等一切文化藝術資源,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綜上所述,在全社會普及和推廣藝術教育,這個過程是長期的、復雜的。只要我們全社會共同努力,從幼兒抓起,才能共建協調一致的社會藝術教育環境,使國民藝術教育取得好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東風.藝術課程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

[2]田曉紅.淺談藝術教育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價值體現[J].青春歲月,2015(11).

作者:田曉紅 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鳳翔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