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藝學理念下藝術教育研究

時間:2022-02-05 04:04:06

導語:審藝學理念下藝術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藝學理念下藝術教育研究

藝術教育在新時期正在以改革、創新的理論和方法在各藝術學科教育實踐中繁榮開展。在審美學理觀念下藝術教育一直在倡導改革和創新,說明藝術教育還未達到理想的模式狀態。那么,試著從根本上轉換一下學理觀念,是否藝術教育會獲得可發展的創生性空間。本文試圖通過“審藝”學理觀念,去思考當下藝術教育活動及學科發展問題。在審藝學的學理觀念框架下,針對藝術教育面對新時期的任務、目標及要求,圍繞著藝術教育活動的實施和藝術教育學學科構建,進行深入與拓展的思考,建構更合理化,更完善化的藝術教育模式和體系,承擔好藝術教育的義務,培養具有藝術文化素養的高素質人才。文章在新時期的語境下,重新審視中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譜系,審視“審美”理念藝術教育的涵義,試著從審藝學理念出發認知藝術的本體及藝術教育的本質,尋找創生性發展的路徑和措施,深入和拓展藝術教育創生性發展空間,構建更加完善的藝術教育學學科體系。

一、藝術教育認知邏輯的歷史發展

藝術教育認知邏輯的歷史發展過程,并清楚地認知藝術教育的發展脈絡與現狀,是審視新時代藝術教育的前題,也是挖掘藝術教育的深入與拓展的創生性空間的基礎。1.中國藝術教育自古有之。中國傳統藝術教育從廣義的“藝術文化存在”意義上來說,自藝術形態的產生開始,藝術文化的傳承教育實際上就已存在,藝術教育隨之也就開始了,并且伴隨著藝術文化的持續傳承,藝術教育發展成為當今的狀態。但從狹義的“審美教育”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藝術教育是伴隨著中國文明社會的“禮樂教化”審美教育而存的,以培養“審美素養”為目的藝術教育觀念,持續延續到了當下。但中國傳統的藝術教育是囊括在對人的整體素質教育當中,沒有進行嚴格的獨立分科,并且是通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形式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普及性的素質培養。2.對“藝術教育”概念的清晰界定。20世紀初藝術學的獨立分科,也成為具有獨立概念意義的藝術教育發端。1906年,德國學者馬克斯•德瓦爾(1867-1947)出版的《美學與一般藝術學》一書,標志著藝術學脫離于美學的獨立存在。同時受國外藝術教育觀念影響下的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學科理論與實踐,在藝術學領域的各學科中開始興起。首先,“美育”理論下的藝術教育觀念。20世紀初,國外的“美育”理論傳入中國,并作為教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903年,王國維(1877-1927)發表了《論教育之宗旨》的文章,倡導“智育”“德育”“美育”“體育”,教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1868-1940)在擔任教育部長時,也提出“五育”的教育方針,其中“美育”也做為全面教育人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育”的理論下,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形式,因此形成“藝術教育”即是“美育”觀念,并延續到了當下。其次,“美育”倡導下的藝術教育活動。同時也是發端于20世紀初,在國家美育方針的倡導下,打破傳統觀念和形式的藝術學領域各學科門類的藝術教育活動也相繼開展。就美術教育而言,專門的美術教育院校紛紛成立。如:1912年,由劉海粟(1896-1994)等人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后改名為“上海美術??茖W?!?,也就是當今的南京藝術學院的前身;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術學校”,后改名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保簿褪钱斀裰醒朊佬g學院的前身;1928年,由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創辦了“國立藝術院”,后改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保簿褪钱斀竦闹袊佬g學院的前身等等。當下這些院校依然肩負著藝術學科教育重大國家使命。3.當下國政引領下的藝術教育。提出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最新的教育方針,成為中國教育總的指導思想?!叭鎸嵤┧刭|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提出,也決定了中國藝術教育新時期、新階段的新任務、新目標和新要求。而為實現中國藝術教育新的發展局面,需要藝術教育確定新策略、新方法、新途徑及新措施等。2018年8月30日,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寫到“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的作用?!薄白龊妹烙ぷ饕獔猿至⒌聵淙耍鶗r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長?!?019年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擔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睆囊陨系膰膬热莸臄⑹鲋锌梢钥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已經納入到了國策的范疇,美育的教育是實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時代的教育觀念下,藝術教育仍然是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形式。從上述的內容中很容易厘清中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脈絡,很清楚的認知到藝術教育是基于培養人的全面素養的“美育”,是在“審美”學理觀念下的“藝術教育”。

二、“審藝學”對藝術教育創生性導向

藝術教育中的學理觀念是藝術教育活動實施和藝術教育學學科構建的方法指導理論,也是上位的指導性思想。從“大概念”的教育觀念下,以“審美”為核心和基礎的藝術教育是符合普適性的教育觀念的。但藝術教育在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中,是針對藝術本體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藝術文化的教育,特別是專業性的藝術教育,存在的“非美藝術”的教育內容。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梁玖教授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講過:“藝術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內容是‘藝術文化’教育”。他出版的《審藝學》一書,也試圖沖破“審美”這個禁錮觀念,回歸到藝術的本體及文化特性上去審視藝術、理解藝術、分析藝術、創造藝術、傳播藝術和評價藝術等等。從而了激發了筆者重新審視“審美”理念下的藝術教育,試圖以“審藝學”的學理觀念,從新的視角和思維出發,突破常規認知的行為模式,深入與拓展的藝術教育發展的可能性的創生性空間。1.解碼審藝學的學理。審藝是拓展審美范疇認知活動,是有針對性的對藝術本體的審視、判斷、評價等主體行為的活動。審藝確立了行為主體對藝術本體的深入和拓展的思考,突破審美的觀念模式,從藝術的本質性出發,應用“特有的一種規律”和“另處的判斷標準”來的思考和研究藝術的問題,從而也為藝術活動開避了一條獨立行走了路線。審藝學是對審藝活動的理論性上升和總結,是關注藝術本體的上層學理,是具有普適性的理論學科體系。審藝學是新時期在對藝術本體驗下而產生的意識形態,是藝理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審藝學是有獨特的創新性思考理論。雖為上位理論,但不能一直停留在理論的層面,需要應用。審藝學做為學理,指導新時期藝術教育活動的是有重要意義的。同時審藝學應用于藝術教育活動,不僅充實和完善藝術教育學科的構建,同時也在檢驗審藝學理論學說的正確性、合性性,讓審藝學的學科構建更加豐厚。2.從“涵義”的角度分析一下審美與審藝?!八囆g與美從文化生成的角度,有交叉,但各成一家”。美的存在是客觀形式存在的美(包括藝術及其它等等形態)。美的存在不僅僅指藝術美一種形態,還有生活美、自然美等等,在泛美學時代下,美的客觀存在是很難有邊界的。藝術的存在是客觀形式存在的藝術(包括美術、音樂、舞蹈等等)。藝術的存在包含美的藝術和“非美”的藝術。不是所有能夠被感知的藝術都是美的藝術,也不是體驗藝術過程中的感知都是美感。藝術給人的感知是多樣的感受。這樣,從本體認知的角度得到結論,美學的研究對象是美的存在和審美活動。藝術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的存在和審藝活動。3.審美或審藝理念下藝術教育分析。以“審美”為理念的藝術教育,在藝術教育實施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藝術發展到了當今時代,特別是具有現代抽象性、觀念性等等被現實接納的新藝術形態的產生,并納入到教育體系的教育內容范疇之內,如果單純從審美觀念上去解釋此類藝術的客觀存在和教育的實質緣由,有審美學學理關照不全面的內容,同時接受起來也“聲東擊西”的迷惑感。而審藝學關照的是藝術本體,談藝術教育就是談對藝術本體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是只談對藝術某一特性(美)的教育,并且藝術的自身的根本屬性是“藝術性”。這樣從審藝的認識論和藝術本體上去解釋藝術教育的實施,更有合理的理由,獲得全新觀念的理解。當然,“美”和“藝術性”都是藝術所具有的特性。藝術教育過程不能脫離對美的理解和感受,從審美感受和審藝感受兩個層面出發去進行藝術教育,讓藝術教育有了新的內涵和手段的發展。審藝學理念下的藝術教育不是否定審美教育的觀念,而是在大美育觀念下的,在藝術教育中對藝術有更準確的、更專業的對藝術本體的認知和實踐,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素質培養。所以藝術教育是“藝術文化”的教育,是藝術本體的教育,我們應該以審藝學的理念對藝術教育活動的進行深入拓展的思考。

三、審藝學理念下藝術教育的創生性空間

在藝術教育中,人是做為活動的主體存在的,教育是活動開展的形式和途徑,而藝術才是活動實施的具體內容?;趯徦噷W學理觀念和方法,藝術教育是對藝術本體的教育,是藝術學學科知識的教育,是藝術文化的教育。審藝學理念下對藝術本體的創生性理論,應用于藝術教育中也具有學理和方法論的指導作用,深入和拓展了藝術教育不同維度發展的創生性空間。有了突破傳統“審美學”觀念的學理,應用“審藝學”的學科理論,圍繞著藝術教育活動和藝術教育學科建設,尋找出藝術教育創生性發展的新思路。以下從藝術認知觀念教育的創生性空間、藝術創造思維教育的創生性空間、藝術評價立場教育的創生性空間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1.藝術認知觀念教育的創生性空間。藝術的認知觀念教育是對藝術學學科知識的教育基礎,形成對藝術認知觀念意識,從而形成慣性的感悟藝術的能力。藝術的認知觀念教育常常包括藝術本質的認知觀念教育、藝術演進存在的認知觀念教育、藝術文化的認知觀念教育等。這些認知觀念教育從藝術學基礎理論學科、藝術史學科、藝術形態學科中往往會找到學理的支持,但實際的藝術教育實踐過程中,確實發現對客觀存在藝術的學理認知有“不知”的困惑,需要進一步學理的補充和說明。梁玖教授2016年6月曾在《藝術教育》上發表一篇文章,《藝術學“應該再加上一章”———論開設審藝學專業的必要性》,文章從“審藝學及其對藝術教育影響價值來思考”,“從審視藝術本身和構想藝術學學科完善的角度”來談,說明審藝學學科理論有補充和完善藝術學學科理論構建的作用,同時對藝術教育具有指導性的價值。以下闡述一下審藝學對于藝術認知觀念方面的觀點,對藝術教育的創生性的啟發。(1)藝術本質的認知觀念教育藝術教育首先是對藝術本體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要認知藝術的本質和內涵。審美理念下的藝術教育,其核心和基礎只是對藝術“美”的性質的教育,對藝術的認知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審藝學的確立,其根本的認知上區分了藝術與美的必然聯系,確立了“藝術性”是藝術的根本屬性,讓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具有不同而和的同一性內涵”。這樣認知觀念沖破了“美”的框架下,對藝術形態局限性的認知教育,拓展了對藝術本體合理性認知教育的范疇。如在藝術學概論、藝術學原理等學科教育中,解決了對“非美”藝術認知的迷惑,給予合理藝術觀念解釋。以下通過兩幅美術作品來說明。這幅作品是舊石器時代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受傷的野牛》,是外國藝術史中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對于作品的形成緣由,史論家推斷出很多的可能性,但都不是出于“審美”的目的。能納入到了藝術史中,還是出于它是符合藝術文化形成規律和原則的藝術形態,具有“藝術性”的本質和內涵。這幅作品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Rauschen-berg,1925-2008)的裝置藝術作品《字母組合》,這件作品是由山羊標本、輪胎等組成的。作品的形成是對觀念的傳達,打破了傳統的繪畫、雕塑與工藝的界限,同時也是符合藝術文化形成規律和原則的藝術形態,具有“藝術性”的本質和內涵。(2)藝術演進存在的認知觀念教育藝術教育中我們一般都是通過藝術史學或藝術形態學等來認知藝術的演進與存在的內容,是藝術教育學科知識的基本認知。對于藝術演進,從時展的觀念認同下,是繼承和發展,而且是進步的。而審藝學認為:“藝術只有變遷演進論,沒有直線性藝術進步發展論”。顯然對于藝術的演進歷史與客觀存在認知觀念的新審視標準,這是一個突破常規模式的理念。新的觀念認識為藝術教育的藝術演進存在的認知觀念教育拓展了空間,審藝學并為其提供學理和方法的支持。審藝學提出“意義化生存”的觀念。藝術是實現人有意義化生存的一種方式。同樣的理念,藝術也是藝術教育生存的方式。藝術教育相對于人的意義化生存來說,更依賴于藝術的存在。(3)藝術文化的認知觀念教育從“大概念”上說,藝術屬于文化的范疇,藝術教育也是藝術文化的教育,同時也是藝術文化傳播的過程。梁玖教授在《藝術學“應該再加上一章”———論開設審藝學專業的必要性》文章中講到:“如何在審藝學視野下開展有效的藝術文化教育是當前藝術教育應該確立的重要議題與行為目標”。這樣有審藝學學理的指導下,確立藝術文化認知基礎的藝術教育觀,以文化方式理解藝術、分享藝術、傳播藝術等,不僅使藝術有了站位的高度,同時也能使藝術教育實現文化教育的價值。2.藝術創造思維教育的創生性空間。藝術教育活動的具體實施形式就是指導藝術創造,而藝術創造的完成需要思維和技術能力。所以對思維和技術能力的培養才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意識層面的藝術創造思維,需要學理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才能完思維體系的構建。審藝學科學性的學理觀念和方法論下的藝術教育,可以培養藝術創造的創生性、多維度的思維,使藝術創造出現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價值。梁玖教授在《藝術學“應該再加上一章”———論開設審藝學專業的必要性》文章中講到:“從最根本的調控判斷角度講,審藝學的理念可以作為藝術教育中指導藝術創作活動的信守法則”。(1)藝術創造思維教育的嶄新模式“討論打開藝術之窗,實質是關于審藝作用的發揮和具體實現途徑的討論。也是說,在分析藝術創造的定位、取向、選擇、實現的諸多可能性因素中,應該關注和討論藝術需求、藝術動機、藝術意圖、藝術策略等體系性內容”。審藝學對藝術創造的最終形成,從人的藝術需求出發,到藝術動機、藝術意圖,再到藝術策略等,構建了一整套的方法論的體系。而且審藝學的觀念又不固守舊俗的思維模式,從審藝學獨特的視角,去實現在藝術創造過程中每個步驟多種的可能性,從而藝術創造結果多種可能性的實現,拓展了藝術創造的視野和思維。在新時期的藝術創造思維的教育中,審藝學的藝術創造思維模式,正是在更新教育觀念所在尋找清晰的、系統的創新模式,不僅是學科理論知識的借鑒和參考,實際上就可以作為教育教學的方法論和法則,應用到實際的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中,培養新時期多種可能性藝術創造新思維和新途徑。(2)藝術創造思維教育的嶄新方法藝術教育中藝術創造思維的培養,實際上就是經驗的培養,藝術創造也就是藝術經驗的呈現。藝術創造思維如果是固守或固定的經驗模式,那么藝術創造也不是突破常規的意義的呈現。如何突破常規的,使藝術創造嶄新的形態意義化存在,需要嶄新的思維觀念和方法。審藝學提出“遠離藝術經驗”“更新藝術預存的立場”,使藝術創造獲得新生,增加了藝術創造的可能性存在。藝術教育中運用這樣的嶄新方法,去培養藝術創造的思維,最終藝術創造的新生性才能實現?!霸趯徦噷W視野里,確立藝術意圖實現的無限可能性與價值”,是審藝學學理觀念實現其學理性、應用性、指導性等重要的意義。審藝學促進藝術新生和可能性的學理觀念,是新時代藝術教育培養藝術創造思維能力的方法論指導和模式的規范。在審藝學理念下的藝術創造又不是“為所欲為”的行為,終究是具有藝術性特質的“藝術行為”,使藝術創造的藝術擁有之所以成為藝術的同一性———藝術性。3.藝術評價立場教育的創生性空間。藝術評價立場教育是在藝術認知觀念教育與藝術創作思維教育基礎上的,總結性思考或判斷的素質培養。常規的教育模式下,是通過審美理念下的藝術賞析教育、藝術批評教育等方式進行能力的培養。審藝學的學理形成,是對審藝活動理性思考之上的理論成果?!皩徦嚤旧砭褪侵笇θ藗儗λ囆g的領悟性判別反映。領悟藝術、評判藝術、表現藝術和現實藝術化是審藝和核心”。“審藝學作為認識學理、方法論和法則”,對藝術賞析和藝術批評的開展具有指導性作用。因此在審藝學理念下對藝術評價立場的教育,其評價視野的高度和廣度都具有深入和拓展的創生性空間。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1)對藝術的“寬容性”評價立場的教育在審藝學的視野里,對待藝術形態的存在有“寬容性”的評價態度。審藝學的寬容是“在當下的語境里,是特別強調非美學地認知、領悟和判明藝術文化的內在規定性及其系統內涵和范疇。”審藝學的評價關注藝術形態的根本屬性———即“藝術性”,從本質和涵義上的評價立場,符合“藝術行為”創造規律的藝術形態,都可以通過審藝的評價理念去關照,寬容的納入藝術意義化存在的合理范疇。審藝學的寬容態度為藝術教育指導建立一套尊重藝術規律的合理化評價體系。(2)對藝術的“領悟性”評價立場的教育審藝是指對藝術的領悟性判別反映,也是藝術的評價活動。審藝學強調判別的“領悟性”實質上從接受藝術的主體出發,去認知、感受、體驗、評價藝術及對藝術的創生。藝術的領悟性,由于主體認知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一種對待藝術“只可意會”評價態度,也是一種對待藝術個體不同的評價立場。這種立場的生成來源主體的審藝感知力和藝術學科知識的預存積累。審藝學將這“領悟性”評價立場生成為學理的理論,在藝術評價立場教育中有方法論的指導作用。培養對藝術的“領悟性”評價立場,增強審視藝術的深入思考和升華,賦予了藝術認知不同而同多樣性涵義。(3)對藝術的“文化性”評價立場的教育審藝學強調藝術教育,也是藝術文化教育,強調藝術的“文化性”。同樣的理念,對待藝術評價的立場也應該從“文化性”出發,接受和享受藝術文化。在審藝學的理念下,加強藝術的文化內涵教育,培養提升藝術的文化認知能力,用審藝學的方法論去譯碼接受讀解藝術文化。

在新時代的現實語境下,藝術教育要認清本質,厘清思路,深化和拓展藝術教育前進和發展的新途徑。審藝學是上位思考的理論成果,在審藝學理念下,藝術教育有了新的學理支持,藝術教育活動的實施有了方法論的指導,藝術教育有了深化和拓展的創生性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梁玖.審藝學[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2]梁玖.心潤之策———論中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學[J].東南大淡定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3]梁玖.審藝學及其價值[J].大連大學學報,2006(1).[4]梁玖.藝術學“應該再加上一章”———論開設審藝學專業的必要性[J].藝術教育,2016(6).

[5]梁玖.審藝學及其提供給設計藝術教育的資源[J].設計藝術,2004(8).[6]梁玖.深度理解藝教育及其學科價值[J].藝苑,2016(2).

[7]梁玖.透視逐浪提升性發展的中國藝術教育[J].藝術教育,2017(9).[8]杜衛.當前美育和藝術教育的若干認識問題[J].美育學刊,2019(5).

[9]宗祖盼.“審藝”何以成學?———讀梁玖教授的《審藝學》所思[J].藝苑,2013(10).

作者:楊國 單位:黑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