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促進美育的有效實施
時間:2022-11-03 03:06:28
導語:音樂教育促進美育的有效實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用審美理念構建音樂課的詩意內涵
審美教育在音樂教育中要得到更有效的滲透,課程的設計應該緊緊圍繞著審美理念展開,用審美理念來構建音樂課,使之充滿詩意內涵。而充滿詩意內涵的音樂課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體驗,二者相得益彰。首先,教師要以審美理念為指導選好教材,通過對教材的有效講授,構建音樂課的詩意內涵。新課標實施后,音樂教材有了很大的變化,淡化了教學過程中理性的、枯燥的知識傳遞,強調了音樂作品內涵的審美要求,突出了音樂本身的藝術美,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材除了選擇傳統的經典之作,更多選擇具有時代感的優秀作品,集中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文化,既開闊視野又密切聯系生活。比如,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五年級音樂教材(下冊)就收錄了不同國家、民族、時代、風格的音樂作品,包括了維吾爾族、藏族、彝族、朝鮮族的民歌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民歌,更重要的是還加入了歐洲著名的古典音樂和中國的古詩詞歌曲。這些作品綜合在一起,審美內涵極其豐富,在音樂載體中,再現了詩意境界,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心靈播下美的種子。因此,教師要注意選擇具有不同風格、種類的教材內容進行授課,讓課程內容有寬度,充滿詩意,使學生得到更深更廣的審美體驗。其次,還應該重視音樂課程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系,通過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來構建音樂課的詩意內涵。這也是新課標所特別強調的。不同藝術種類有各自的特點,這是其類屬的標志;但不同種類的藝術又有共性,這是它們之間聯系與融通的基礎。例如,音樂、文學、舞蹈在最初產生時是以三位一體格局出現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分化開來。但分化之后,它們的關系依舊密切。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相互吸收,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地使自身得到完善。因此文學成為歌劇、舞劇腳本離不開的實用工具,而音樂舞蹈又給文學以直觀和動感的啟示與引導。不僅如此,很多看似音樂以外的東西實際上都與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正是這些因素讓音樂煥發出更多的色彩,同時也搭建起了音樂與其他相關文化溝通的橋梁。如音樂與建筑之間就有“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一說。除此之外,諸如雕塑藝術、影視藝術、戲劇甚至歷史、宗教、哲學等,與音樂藝術也都有密切的聯系和相融的關系。因此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音樂學本身,而應靈活地運用各學科中的相關內容并使之服務于音樂課,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那種只靠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架鋼琴的老舊授課模式已經跟不上現代教學需要,也不符合音樂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將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把課件做得精細講究,通過多媒體把豐富的音樂課內容以美好的、新穎的畫面呈現出來,營造出詩意的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提升音樂教師的綜合審美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柏拉圖曾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他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合適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就是說,音樂美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教育。而音樂教師———傳播美的使者,審美教育的傳授者,在此起到了重要的連接作用。因此,音樂教師要具有較高的素養和較強的能力才能勝任此角色,才能在音樂教育中更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币魳方處熥鳛槊赖囊I者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時自然就成為學生心目中美的象征,模仿的對象。從教師的言行舉止、行為方式,到對事物的宏觀認識、細節觀察,甚至教學中的語言運用、動作習慣等等都會成為對學生的一種審美示范,直接影響學生的審美情感。因此,音樂教師應當具備較高的音樂、文化、審美修養,并使其跟自身的人格修養融為一體,凝聚成個人魅力,在與學生的交流時以個性示范的方式對學生發生影響,在舉手投足間將音樂帶來的美感寓于教育的氛圍之中,增添音樂教育的審美性,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讓審美教育產生正面效應。如果音樂教師缺乏審美修養,就容易忽略和漠視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感染和培育,使審美教育不到位,嚴重者還會導致這些問題的發生:首先是致使學生在審美意識上出現偏差,這些偏差有可能會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其次是由于音樂教師自身文化修養不高、審美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在學生面前展現音樂的美及由此帶來的愉悅感,因而讓學生感到音樂課枯燥乏味進而產生厭倦情緒,從而對音樂課失去興趣。其結果便是影響了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發揮,失去了對學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引領作用??梢?,綜合審美能力的提升對于音樂教師的意義非同一般。在新課標所設定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音樂課的首要目標28。其關注點在于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積極、人生態度是否健康、“三觀”是否正確,將來能否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等方面。所追求的教育效應不在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而在于情感的體驗層面上。教育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是審美教育中的核心內容。然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雖然重要,但是和其他兩維目標相比較卻是最不容易看到成果,最難落到實處,并保持長效性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對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設計只需要教師擁有扎實的基本功、良好的專業素養便可。但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卻涵蓋了審美、情感、人文、道德、修養等內容,因而對教師的整體素質、綜合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單一的教學能力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素質結構必須擴大延伸。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教師全面提升自身修養、提高綜合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音樂教師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才能從更高層次、更廣層面上賦予音樂教學新的內涵,進而正確、成功地引導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施提供保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就是審美教育得到有效實踐的最好體現。
三、通過音樂教育讓美育得到更好的延展
審美教育具有很廣的涉及面,不僅僅局限于音樂教育上。然而通過音樂教育卻能使得審美教育獲得更廣的延展。音樂雖然只是藝術的一部分,卻和其他的姊妹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與看似沒有關系的政治、經濟、哲學、歷史、科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等都有著某種關聯。音樂教育亦然。基于此種原因,音樂教育不僅通過音樂給學生們帶來美好的審美體驗,同時也借助了其他藝術讓審美體驗多元化;不僅在聽覺上還可通過視覺、觸覺等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下面兩個例子可說明問題。例一:在給學生欣賞歌曲《春曉》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該作品的清幽淡雅的意境,可利用多媒體展現關于春天的中國繪畫作品,讓學生通過視覺的審美體驗加深對該聲樂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并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魅力。學生不僅從音樂上接受了審美教育,還從文學、繪畫中得到美的享受,讓審美教育擴展到音樂以外。例二: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具有虛擬性、程式化、寫意型三大特性。尤其是虛擬性,這種在表演上通過舞臺動作虛實結合的審美特征是獨樹一幟的,演員肢體的運用在京劇表演中有著特殊的語義。但是,要讓學生欣賞京劇總體上說是困難的。因此在給學生介紹京劇時,可把京劇中的一些基本的動作手勢,如:穿山膀、蘭花指等作為了解京劇的切入點,讓學生通過肢體動作進行審美體驗。這種非聽覺的審美體驗不僅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還可使其享有不同于以往的審美感受,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使審美教育得到很好的延伸,達到良好的美育效果。此外,審美教育的實施途徑也不僅僅局限于音樂課堂。因為音樂教育具有形式多種多樣,方式靈活多變的特點,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通過課堂傳授音樂知識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與音樂有關的課外活動也是音樂教育的一部分,有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課外活動所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各種音樂團體的設立、校內的音樂類比賽、音樂講座等等,比起課堂這些內容更具深度和廣度。同時也為學生找到一個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平臺,幫助學生提高對音樂的再認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帶來的美育效果是課堂所不能給予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音樂有關的社會活動。這是學校以外的音樂教育,同樣具有很強的美育作用。如:觀看音樂會、歌劇、戲劇、舞劇、音樂劇、音樂電影等等,還有參加社會上的各類音樂比賽、音樂交流活動等。這些活動把音樂教育從學校延伸到了社會,加強了音樂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不僅開拓了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的審美修養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會讓學生家長或周圍的人受到感染,擴大審美教育的影響范圍。審美教育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推動力。然而現實中審美教育的開展并不盡人意,音樂新課標的頒布距今已有十多年了,音樂課程的改革進程卻不十分順利。很多學校,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音樂教育還是滯后的,學校如今還依然按照過去的模式上課,更有甚者不開設音樂課。原因有很多:或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或對審美教育重要性缺乏認識,或缺乏教學設備、師資,等等。因此,音樂教育任重道遠。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多方尤其是音樂同行們共同努力。
作者:徐釗毅 單位:嶺南師范學院
- 上一篇:鄉鎮安全生產開展情況匯報材料
- 下一篇:音樂教育與學生的創造性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