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教育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3 09:58:00

導語:高職生教育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生教育法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職教育發展也呈現良好態勢。然而,高職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很值得研究,對高職學生實施養成教育是一個迫在眉捷的課題。必須通過思想引導、教育管理,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生活、為人處世等各方面的行為習慣,使他們逐步成為具有自學、自律、自立、自強能力的新型大學生。本文通過分析高職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提出高職生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高職生養成教育習慣

一、養成教育對高職生具有特殊意義

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育訓練活動,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規范化、標準化的教育過程,是一種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教育過程。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彼€說:“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笨梢?,養成教育不僅在小學階段、中學階段,乃至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以及個人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高職生中的不少人在中小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沒能較好地接受系統扎實的文化學習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為規范教育,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交往習慣,應變能力不強;對社會上不良現象的影響抵抗能力差,法制觀念、公德意識比較淡薄。這一切致使高職生雖然享有大學生的稱呼,卻不完全具有當代大學生的理想境界、道德水平和認知能力。沒有打好基礎就得從頭開始,沒有好的習慣就得重新養成。因此,對高職生來說,養成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二、對當代高職生養成教育的現狀分析

1.當代高職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習慣,生活自理能力不強

當代高職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把他們當成“小皇帝”,他們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但是家長卻很少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致使其缺乏生活能力、自理能力。

2.社會轉型時期對高職生價值取向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出現了重實惠,輕道德;拜金主義,為謀取錢財不擇手段,甚至違法犯罪;以權謀私、錢權交易、腐敗墮落、醉生夢死、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唯一目的的問題和現象。我們必須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育,要讓高職生懂得這些現象決不代表社會主流。

3.當代高職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自覺性差

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不統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觀情緒、沉淪情緒,學習和生活都存在著麻木狀態;學習缺乏主動性、刻苦精神、鉆研精神,學習紀律渙散;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上課看閑書,說閑話,玩手機短信,課后玩電腦游戲等。

4.當代高職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存在著許多人格缺陷

缺乏生活閱歷,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理表現不成熟,缺乏堅忍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其他人的感受;自私狹隘,難于與人交往,難于適應集體生活。

常言道,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芬,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客觀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對高職生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我們只有在正確分析當代高職生成長的客觀環境之后,有針對性的開展養成教育,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職生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養成教育是塑造高職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當代高職院校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存在著許多人格缺陷。這些缺陷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即使他們學到了很深的專業知識,也難于在社會上立足。因此,要使高職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就必須對他們進行完美人格的塑造,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

1.上好入學第一課“軍訓”。軍事訓練對養成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近年來的軍訓工作的實踐表明,軍訓獨特的育人功能,極大地拓展了養成教育工作的活動空間,有效地推動了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組織養成教育講座。在新生“軍訓”之后,可以采取講座的形式從思想教育、學習生活習慣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成材教育、學習目標引導、學習方法介紹、專業知識介紹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使學生認識到,采取嚴格的紀律約束,目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對自己一生都有好處。通過各種學習方法教育,使學生不必自己摸索,減少從中學向高職院校學習方法轉變的過渡時間。通過目標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確立畢業后的人生目標,為高職院校生活確立奮斗方向。

3.通過教育創新提高實施養成教育的成效。創新教育應該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并不是另起爐灶的一種教育體制,而是教育的一項改革,這項改革同時還需要創造適合與教育創新的環境,建立學校創新教育的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等系統配套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教育創新落到實處。只有將創新精神貫穿于學生養成教育的全過程,才能給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帶來巨大的適應性,才能給學生養成教育以生機,才能造就一代具有創新行為和創新能力的新人。

4.運用典型帶動的方式,使養成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學??梢悦總€學期在學生中民主評出講道德典型、尊師守紀典型、勤奮學習典型、文明禮貌典型等,并在學習這些學生德育標兵的活動中,組織這些先進典型與相應的落后學生開展“手拉手”幫扶結對活動,從而更好地營造出學先進、看先進、幫后進、趕先進的良好校園氛圍。同時,要切實重視道德輿論導向的作用。為了保證道德教育的順利開展,必須堅持正確的導向。可以通過宣傳板報、黑板報、校報、校園廣播等方式正確引導、教育學生。

5.有組織地參加社會實踐。高職院校應當時刻牢記培養學生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如果我們不讓學生接觸社會,就會閉門造車,培養出社會不需要的廢材。社會實踐活動能引導學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行動。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必須有組織的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認識國情,奉獻社會,提高素質。

總之,“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培養良好習慣是現代教育的歸宿,我們的高職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繼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只有把學生的素質演化為習慣,才能成為他們終生受用的財富。

參考文獻:

[1]連淑芳.試論高校道德教育的過程[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03.

[2]余麗珍.試論高校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聯性[J].中國高教研究,2004.

[3]陳廷斌.養成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著力點[J].思想政治教育,2004.

[4]張繼棟.今天怎樣上大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陳紅梅.大學生養成教育芻議.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