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11:30:00

導語: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創新模式高技能人才培養

[論文摘要]廣東作為一個經濟大省,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進程中,正面臨著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瓶頸”。要突破這個“瓶頸”,就應以人才集聚優化提升產業,以人才優勢催生創新優勢,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時期是廣東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加強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養,對于推動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將成為制約廣東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

廣東是一個經濟大省,在過去的五年中,國民經濟發展平穩快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一是經濟總量大。全省生產總值已由2002年的1350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億元,占全國比重的1/8,經濟總量繼超過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區后又超過中國臺灣地區。二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2007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3.4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1.87萬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以上。三是現代產業體系已具雛形,產業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趨勢明顯。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為39∶61,電子信息、電子機械、石油化工等九大產業主導作用增強;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3萬億元;農業增加值達1746億元。這標志著廣東經濟增長方式正步入以產業優化升級和科技進步為新驅動力的集約型發展軌道,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加速完成經濟轉型的新時期。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必然帶來就業方式的轉變,高技術含量就業崗位的增加要求社會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為適應這一發展需要,“十一五”期間,廣東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項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養,使技能人才總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萬,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萬。盡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總量的增幅與經濟發展的需要不相協調,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所以,總量雖然增加了,但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例并沒有得到明顯提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現狀未能得到明顯改善。2005年,廣東生產總值21701.28億元,技能人才總量657萬人,占全省城鎮從業人員1933.5萬人(含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萬人,占技能人才總數的15%①②。2007年,廣東生產總值30673.71億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總量835.62萬(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鎮從業人員2145.4萬人④⑤(含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注:在2005年的1933.5萬人基礎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11.9萬和100萬)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總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達到127.6萬,占技能人才總數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據《廣東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的目標,以技能人才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來測算,廣東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萬,缺口65.38萬;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萬,缺口52.6萬,占技能人才缺口總量的80%。從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廣東省2007年第一季度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狀況分析》報告顯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級的求職者數量為54.08萬,分別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長了78.94%和29.39%,但各技術等級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尤其是高級技師嚴重短缺。企業對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和初級工的需求與市場中求職人員之比分別是3.79、1.91、1.65、2.18、1.83”,均遠遠高出勞動力總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從以上數據的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廣東技能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還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場供應明顯不足,與廣東經濟發展極不適應,如不能盡快改善,將成為制約廣東經濟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優化升級的“瓶頸”。

二、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高技能人才培養“瓶頸”的路徑

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要來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類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培養的高級工;二是各類職業院校、技工學校培養的畢業生;三是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和就業訓練中心培養的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傳統陳舊,所培養的畢業生大部分只獲取中級職業資格證書,這與廣東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遠。筆者認為,要加快廣東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應發揮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作用,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規律,確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顯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產勞動技藝,能從事技術含量大、勞動復雜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僅靠學校的課堂學習是無法實現的,它必須緊密結合不同職業、不同崗位的技能要求,在實際崗位中進行現場傳授和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并在反復的訓練過程中,運用和驗證學習的理論知識,積累經驗,掌握技巧,逐漸提升,從“生手”向“熟手”轉化,這需要通過師傅帶徒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實現。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為依據,它注重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動態性與技能提升的漸進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職教育者應充分認識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規律,確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將工學結合貫穿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

2.完善“雙師素質”隊伍建設機制,以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要推進工學結合培養高技能人才,必須擁有一支職業培訓師式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但非常遺憾,這是所有高職院校最薄弱的環節。要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一是要創造條件并形成制度,讓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學習和培訓,鼓勵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實踐,這要求生師比有一定的機動性。二是要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完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網絡。三是要鼓勵教師取得“技師”或“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四是把企業的“能工巧匠”請進校園,鼓勵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擔任高職院校兼職教師。五是要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對各高職院校的評估、項目申報,對教師的職稱申報有剛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實訓基地,為高技能人才成長提供“生手”向“熟手”轉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學結合最有效的途徑。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職院校應在提高學生的技術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實從專業學科本位向職業崗位和能力本位轉變,狠抓實踐教學,加強校企融合式實訓基地建設,為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物質保證。校內可建仿真模擬式實訓室,營造仿真的工作環境,為學生提供模擬實踐平臺。除校內建設具有與專業相匹配的實驗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視覺觸及到校外,主動聯系企業行業,穩定、拓展校外實訓基地,解決、彌補校內實訓資源的不足。培養高技能人才應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實訓基地,即學校與企業實行人財物的深度融合,校企雙方交叉兼職、專業共建、師資互通、資源共享,實現生產與實訓一體化。拓展校外實訓基地的關鍵在于學校與企業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點,實現“互惠雙贏”。

4.以項目導向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實現高技能人才的綜合能力培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和難點,項目導向作為推進工學結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帶動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的引領作用。項目導向是指課堂教學以“項目”為主線貫穿課堂的教學活動。項目導向式教學以職業能力為目標,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整合課程結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確立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探索以課程為核心、以技能為本位的教學模式。項目導向注重現實情境的創設,把現實生產生活中明顯的或隱含的要素應用到情境創設中來,一方面體現不同學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思維,培養和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

5.盡快出臺有利于推動“工學結合”的相關政策,調動企業行業積極性,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環境。(1)制定對企業行業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可借鑒國外的經驗。(2)制定對企業行業有驅動力的政策導向。一是工學結合成本補償。對承擔工學結合的企業予以稅收減免或按企業接納學生的實際人數撥款的辦法,補償企業因工學結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規、制度保障。對有資格參與工學結合模式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包括貼息貸款、稅收減免、立項優先等;對合作辦學成績顯著的企業予以表彰和獎勵。(3)制定對企業可駕馭的運行機制。工學結合的實際運作是一種“雙元”式。它涉及兩個載體,要同時發揮兩個載體的作用。一方面要調動企業培養急需人才的動機與欲望,驅動企業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調動學校開拓辦學渠道和拓寬學生就業空間的動機與欲望,驅動學校利用企業資源的積極性,實現雙贏。同時,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雙師”隊伍建設、辦學條件改善、企業產品推廣、企業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是聯動和互動的。所以,要制定一種校企雙方認可、互惠雙贏、企業可駕馭的運作機制,以利于企業在工學結合中的全程參與。

6.加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投入力度,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工學需要?!笆晃濉逼陂g,廣東省財政每年安排2個億,建設高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和中職教育實訓基地。筆者認為,廣東目前對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還不夠。建議:一是除省財政投入外,各地財政也應加大對本地區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間資金,調動企業行業積極性,鼓勵、扶持他們建設公共實訓基地,為政府、為教育排憂解難。三是組織高職院校集體攻關,申報中央財政職業教育專項資金資助的實訓基地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EB/OL].

[2]郭薇.對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基本認識[J].中國科技信息,2007(14).

[3]陳建忠.項目導向式教學的源與流[J].教學月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