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普高體校體育專業對比研究

時間:2022-02-02 05:57:00

導語:部分普高體校體育專業對比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部分普高體校體育專業對比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因為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直接決定著教育對象的知識結構、智能結構和整體素質,關系到培養目標的落實,在教學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3年6月24日,教育部頒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下稱《課程方案》),要求各院校按照《課程方案》的基本原則,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開設課程,并從2004年新學年入學的新生中開始實施。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當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從而為我院制訂切實可行的新教學計劃或課程方案提供參考意見。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等6所高等體育院校現行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計劃。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獻法、比較法、調查訪問法等。

2結果與分析

2·1課程時數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6所院校在課程總學時上有較大差異。教學時數最多的是上海體育學院,達到了3258學時。教學時數最少的是廣州體育學院,只有2532學時。兩者相差726學時。按照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課程方案》規定的總學時2600~2800的范圍,廣州體育學院的總學時數明顯偏低,與1997年頒布的方案規定的總學時2700~2900更是差距較大。我院在制定99教學計劃時,決定將原來本科3500~3900學時數壓縮到2600~2800學時,但在實際制定時壓縮幅度過大,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的容量。如我院學生達到畢業要求的學分必須相應學習學院開設的課程約為52門(其中必修33門),而華南師范大學所對應的課程數約為50門(必修24門),成都體育學院的約為42門(必修31門),北京體育大學的約為40門(必修26門),武漢體育學院的約為40門(必修24門),上海體育學院的約為46門(必修35門)。與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學生學習的課程多而學時少,導致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繁雜。

從課程的組成結構分析,必修課時數最多而選修課時數最少的是北京體育大學,必修課時數為2164學時,占總學時數的77·61%,選修課時數為624學時,占總學時數的22·38%。必修課時數最少而選修課時數最多的是廣州體育學院,必修課時數為1714學時,占總學時數的67·69%,選修課時數為818學時,占總學時數的32·31%。從必修課與選修課所占總學時數的百分比分析,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必修均高于70%)比較成都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更加重視必修課,而后兩所體育學院(選修均高于30%)比較其他體育學院重視選修課。后兩所學院在貫徹壓縮必修課時數、增加選修課比例的現代大學課程體系精神方面做得較好,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方案”要求。

2·2課程學分數的比較

學分制是用學分來計算學生學習量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是現代教學管理的發展趨勢,它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自主權的充分發揮。學分總量和不同課程的學分比例,可以反映一所學校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與側重點。從課程體系的學分總量與結構分析,在對學生的學量要求上,師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的要求最高,達180學分。從學分的課程構成比例上,我們將學分課程構成具有可比性的五所體育院校進行比較(成都體育學院實踐環節沒有規定學分,不可比),發現北京體育大學的必修課學分比例最高,較我院高出近13個百分點,而我院的選修課學分比例最高,較最低的北京體育大學高出8·77%。這一現象與學時比例反映的情況一樣,說明我院的課程體系中較為突出選修課程,而對必修課的重視程度在學分總量上不如其他體育院校。

進一步分析,從必修課學分及其比例上,我們可以看到專業課學分,我院數量最少(56·5)、比例最小(35·3l%)。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院部分教師反映的學生專項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專業課時數少(表1中幾所院校里最少的)、學分低,學生的專業課時數較以往的課程體系有較大的減少,而其他配套措施(如身體素質隱形課程的開設等)沒有很好安排或落實,學生的專業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教育實踐環節的比較

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實踐是培養和鍛煉學生教育、教學工作實際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重要方式。從6所院校在教育實踐環節的內容與安排上分析,情況大致相同,個別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點。如上海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專門安排了1周的教育見習,突出了學生實習之前的準備工作。武漢體育學院在第八學期專門給學生2周的求職時間,鍛煉學生的就業能力。北京體育大學和廣州體育學院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獨有特色,都在課程體系中明確要求學生必須參加一定次數以上的學術講座、論文報告、學術活動等,獲得規定的必修學分。由于對學生有明確的要求,相對以往自由參加、可有可無的狀況,學生有了更大的學習與參與的動力。這對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展學生能力,實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培養目標,更能發揮積極作用。

2·4技能培養與要求的比較

在對學生專業技能要求方面,北京體育大學對學生的外語與計算機技能要求最高,規定學生必須達到外語四級和計算機二級才能畢業。成都體育學院對學生的運動技能與裁判技能要求最高,規定學生必須達到某項目二級運動員和二級裁判員標準才能畢業。我院對學生的外語要求是通過省級統考并達到二級,計算機技能方面沒有具體要求。

這與教育部新頒布的“課程標準”有較大距離,是我們必須十分重視與想方設法解決的問題。否則我們培養的學生就達不到國家的專業人才標準,將面臨市場的淘汰。

在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方面,各院?;颈3至伺c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課程設置。如在外語課與計算機課的學時數與學分數方面,北京體育大學的課程設置中都是最多的(見表5)。北京體育大學的英語課程,除第一、二學年4個學期384學時的必修學時外,還在第三學年開設了128學時的限修課,保證了學生英語學習連續三年不間斷。計算機課程,北京體育大學在必修課的基礎上,也開設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計算機技能的限選課。這些措施保證了學生牢固掌握外語與計算機知識與技能,提高了該校學生外語與計算機過級率。比較而言,雖然外語課程是我院課程體系中學時數最多的課程之一,但與部分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我們的課程體系中外語必修課時數比北京體育大學少了112學時,比同在廣州地區的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少了80學時,而且沒有象這兩所院校一樣開設外語提高課程。這可能是我院學生外語四級過級率低的一個因素。在制訂新教學計劃或課程方案中,我們很有必要借鑒他校經驗,增加外語教學時數,在第一、二學年開設必修英語課的基礎上,在第三學年甚至第四學年開設外語提高性質的選修課,以此作為提高我院學生外語水平的途徑之一。

專業課程是培養學生運動技能、裁判技能等專業技能的主要途徑。從6所院校的專項課程教學時數安排看(見表6),上海體育學院是最多的,專項訓練課程和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的總時數達到828學時,比我院高出522學時,北京體育大學專項教學時數處于第二位,專項訓練課程和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的總時數達到656學時,比我院高出350學時。我院的專項課程時數在六所院校中最少(306學時),甚至低于師范類的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85學時。這組數據可能從一個側面部分回答了社會和本院教師對近幾年我院學生專項技術能力下降的原因。

畢業會考是對學生四年學習的全面考察,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我院與成都體育學院都執行畢業會考制度,但我院雖有畢業會考的要求,實踐中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嚴格執行。教育部新頒布的“課程標準”將畢業會考的要求以“頂點課程”的形式固定在課程體系中,使畢業會考制度的具體體現,也更加便于實施與落實。對于這種發展趨勢,我們在制定新的教學計劃或課程方案時應將之作為必不可少的內容。

2·5教育專業類課程設置的比較

體育教育專業具有體育和教育的雙重性,這一特性決定了在課程設置中既要有體育專業的課程,又要有教育專業的課程。體育教育專業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是體育師資,而且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從事教師職業的比率會越來越大。因此在學期間培養學生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至關重要。從6所院校為學生開設的教育專業類課程整體情況看,教育專業類課程比例偏低,學時數都遠低于5%。在課程體系中教育專業類課程欠缺,直接影響到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思想的牢固、教師意識和素質的養成、教育教學本領的掌握,削弱了體育教育專業應有的師范性。此外,6所院校中除華南師范大學外,其他院校設置的教育專業類課程內容較為單一,都是理論為主的課程。而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主線是教師,要求學生對知識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應達到不但自己懂得,還要達到會講、會做、會教的程度。

6所院校中,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為學生開設的教育類課程數及學時數、學分最多,有三門必修課、一門選修課。而且該校特別開設了教育職業技能課程,對作為教師職業所需的基本功進行專業要求與鍛煉,值得我們借鑒。我院在這類課程設置方面有三門課程,而且都是必修課,中學體育教材教法是一門針對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說是與學生培養目標十分一致而且作用非常大的課程,但是由于學時太少,并且都是理論學時,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能夠與教學技能的實踐相結合,在培養人才方面發揮的作用將會更明顯、更大。

2·6體育衛生保健類課程設置的比較

中學體育課程改革正從過去單一的體育課轉變為體育與健康課,要求體育教師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充分掌握體育衛生保健知識,而這些知識主要靠在學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的體育衛生保健類課程傳授。從表8可以看出,在6所院校中,我院的該類課程結構較為單一,傳授的知識較為陳舊,實用性不是十分突出,而兄弟院校開設的“健康教育與健康評價”、“體質健康教育研究、“體育健身原理與方法論”、“心理健康與咨詢”、“健身學”等課程,與中學基礎體育課程改革的形勢結合更為緊密,值得我們在制訂新的教學計劃或課程方案時借鑒。

3結論與建議

3·1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的內容與結構

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課時數差異較大,課程重點各有所側重的特點。我院課程門數多而學時少,課程內容繁雜,課程模塊特色不突出,課程設置的科學性有待加強。

3·2我院選修課學分比例較大,給學生課程學習的自由選擇度較高,但專項課學時少,不利于培養學生扎實的專項能力。

3·3人文素質教育是我院課程體系中的特色之一,應繼續發揮其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能力的積極作用。

3·4外語、計算機等能力的要求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我院有必要增加外語、計算機等課程的學時,并采取開設提高性質的課程等形式,保證這部分課程連續學習不間斷,提高我院學生外語、計算機等能力與通級率。

3·5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擴展學生體育教育與健康指導技能,必須增設更多教育學類與體育衛生保健類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