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倫理失序研究

時間:2022-05-14 08:51:18

導語:道德教育倫理失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教育倫理失序研究

一、倫理失序與道德教育的表里關系

倫理和道德、倫理秩序和道德教育這幾個概念有著密切的聯系。道德和倫理并不是同一概念,道德的意義在于生活的本意,而倫理表達的是社會規范的性質,是生活中的實踐規則。日常生活中,在廣義上使用的倫理和道德是同義的,而在狹義上倫理和道德是有區分的,倫理關注的是共同的善,偏于客觀,是個“應該”或“應當”的目的論問題,在一個社會內部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中存在;道德關注個體靈魂的完善,偏于主觀,“得道于己之謂德”,是由人的主觀意識對整體生活的一種把握,維系和調節個人的行為方式。倫理主要是指倫理關系,“倫”字即作輩分、等次、秩序解,引申為人與人的關系;“理”作治理、整理、調理解,引申為道理、理論、規則等;故“倫理”既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包含著規范人際關系的規則。倫理關系被看作是經過人為治理的合理的人與人的關系,社會中的所有關系最終都可歸結為人和人的關系,人際關系在不同的領域又表現出不同性質的關系,在政治領域是政治關系、在經濟領域是經濟關系,倫理關系則為具體的社會關系提供合理性基礎?!爸刃颉币辉~在漢語中是“秩”和“序”的合成,古漢語里這兩個詞都含有常規次第的意思,秩序在本質上是事物的有規則的存在方式,是事物的某種規則狀態的體現。秩序意味著事物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它以結構化的穩定的協同方式存在,對事物內部要素有規約作用。哈耶克(Hayek)認為:“秩序”一詞可以用系統論中的“系統”(system)來替代,“秩序”是事物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事物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極其密切,以致只要根據對系統整體中的某些特殊部分要素的認識,就能形成對其他部分的正確預期。[1]

倫理秩序則意指倫理關系有規則的存在方式,這種有規則的存在方式是一種結構性的存在,它是現實的社會結構中的倫理關系的客觀性、必然性及其展開。黑格爾將倫理秩序從橫向上分為內在的精神秩序和外在的規范秩序,前者是指倫理秩序是一種客觀性的精神關系結構,這種結構自身具有客觀的精神規則系統;后者是指人對客觀的精神關系結構及規則系統的主觀把握與表達,形成一定的社會倫理規范體系,并通過人的行為活動表現為現象性的交往秩序;從縱向上看,倫理秩序是倫理實體在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三個環節上的有序的辯證發展。[2]倫理秩序要求人們可以和不可以怎樣,應當和不應當怎樣,只要倫理秩序存在,就有某種約束和規范存在。倫理秩序與道德教育的目的性是合一的。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使受教育者的行為合乎道德的要求,而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則是倫理秩序的基本功能,無論道德教育還是倫理秩序都是作用于人的道德行為。道德教育是促進個體道德自主建構的價值引導活動,[3]一般特指學校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活動,意在使受教育者遵從社會既存的道德規范,養成道德行為品質。道德教育希望以進入個體內在的方式來完成主體對自身行為的道德表達,人們期望道德行為與道德教育之間存在這樣的因果關系,即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的結果,道德教育是道德行為的前因;倫理秩序則是從個體外部以群體認同的規則化狀態來約束主體自身行為,在道德行為與倫理秩序之間也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道德行為是倫理秩序的原因,倫理秩序是道德行為的結果。以道德作為中介,道德教育和倫理秩序之間形成了互為表里或者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道德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取決于道德教育自身的質量,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也受到外部倫理秩序這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倫理失序是倫理秩序的一種紊亂狀態,對道德教育起著與倫理秩序相反的作用。倫理失序首先表現在倫理關系發生改變,以往倫理關系的穩定狀態被打破,不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新倫理關系悄然出現,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同時作為倫理關系運行規則的道德規范調整能力弱化,從而不能實現倫理關系的有序化;其次,主體道德行為不能按照規則來進行,僭越和破壞倫理秩序的行為不能受到相應的懲罰,社會的道德調整反應機制癱瘓,不能在有效時間內重新修復已被破壞的倫理秩序,也不能夠為倫理秩序的重建提供有力措施;再者,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展開,人們試圖按照新的社會運行機制謀劃新的道德,這種新道德謀劃的失敗也導致了倫理秩序的紊亂。倫理失序是社會轉型期特有的現象,帶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性,它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價值觀和道德觀上的困惑和迷失,還給道德教育活動帶來重重的困難和打擊。倫理秩序是與道德教育有著呼吸關系的外環境,倫理失序呈現了道德教育外環境的破壞,等于道德教育失去了自身的保護層,道德教育的生態鏈遭到破壞并發生斷裂,必然讓各種不利因素侵入道德教育的有機體。正視倫理失序對道德教育的沖擊,有助于破解道德教育所遇到的困境和難題,重塑道德教育的信心和建構新的道德教育體系。

二、倫理失序對道德教育的破壞力

倫理秩序是精神層面的社會秩序,與其他社會關系相互作用,經濟秩序的混亂和政治制度的漏洞都能直接造成社會的倫理失序,反過來,倫理秩序也能對其他社會秩序起到調節和導向作用,特別是對教育活動有直接的影響。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年青一代人的社會化,向年青一代傳遞各種社會關系對他們的要求。每一種特質化教育都相對地對應一種社會關系,和道德教育直接對應的就是倫理關系,由倫理關系所建構起來的倫理秩序形成了道德教育順利進行的外部環境。倫理關系處在一種確定的、有條理的和可延續性的狀態時,倫理秩序就是良好的;相反,當倫理關系失去常規,其結構關系發生變異,調整關系的價值取向發生改變,關系之間充滿了沖突和斗爭,原有的倫理秩序遭到破壞,就形成了倫理失序狀態。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結構轉型時期,同時也是新舊倫理關系更替時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倫理秩序的紊亂,這種倫理失序狀態給道德教育帶來極大的破壞。

(一)倫理失序破壞道德教育的動力

道德教育動力是推動道德教育活動順利進行和不斷進步與提升的力量,道德教育沒有動力,將無法實現道德教育的質量和預期效果。道德教育的動力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道德教育的內驅力,取決于道德教育主體接受道德教育的需要及其程度。個體對道德教育的需要是因為個體需要通過道德教育按照社會要求根據自身價值判斷來完成道德的內化,社會對道德教育的需要是因為社會希望它的成員能夠接受和踐行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遵從社會現有的價值觀。道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道德教育的主體,主體態度決定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主體的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的外驅力,取決于促進道德教育發展的各種外部條件的推動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輿論和規范等諸多社會環境要素對社會成員的道德要求。倫理秩序是道德教育的直接外部驅動力。外部驅動力往往通過激勵形式對道德教育進行正強化,通過懲罰對道德教育進行負強化。倫理失序解構了社會環境的這種強化功能,對道德教育的外驅力的正面作用已經失去效用,同時也造成了道德教育主體內驅力的下降,倫理失序對道德教育的內外兩種驅動力都具破壞性。倫理失序對道德教育內驅力的破壞表現在影響道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價值選擇,使道德教育的兩個主體都陷入困惑之中。倫理失序的首要表現是價值迷失,價值是一種意義指向,價值迷失表現為對經濟無限增長、消費無度、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迷戀,傳統的價值觀已經被解構,適應社會的新型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建立,多元的價值觀相互沖突。在倫理有序的社會,道德教育者能夠擔當社會責任而盡職,但在倫理失序背景下,道德教育者自身也面臨著價值迷失、功利化、自利化等諸多困惑,甚至某些道德教育者在倫理失序情況下,自身也喪失了倫理風范;同樣,受教育者也是如此,面對社會難以判明對錯的多種價值訴求,更表現得無所適從。而道德教育依然延續著以往的習性和慣例,無法滿足道德教育主體的需要,也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吸引力,道德教育的內在動力減弱了。倫理失序對道德教育外驅力的破壞表現在作為道德教育外部約束力的倫理秩序喪失了它的正能量,對道德教育效果的反饋是懲罰性的。倫理秩序是倫理關系的有序化,同時也是道德主體的行為按照倫理關系規則化進行的和諧狀態,沒有道德主體對倫理關系的維護,倫理秩序是不能自發形成的。道德主體對倫理秩序的維護,通過制定道德規范來對倫理關系和道德行為進行調整,道德教育既要讓受教育者明白道德規范的意義,又要使其能夠按照道德規范付諸行為。但是倫理失序后,各安其序的倫理關系已經發生改變,按照道德教育引導的道德行為,不但在失序的倫理關系中得不到正面的強化,甚至可能面臨碰壁,惡行反而有了生存的空間,道德教育和倫理現實存在著沖突和矛盾。倫理失序后的社會現實已經不可能對道德教育提出正當性的要求,也談不上對道德教育的激勵和懲罰,來自道德教育的外部動力自然被消解了。

(二)倫理失序破壞道德教育的實踐

道德教育最終的目標是養成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自覺的、出于道德準則的,并且是與他人的意志具有本質聯系的行為”[4]。任何道德品質最終都要以道德行為及效果來確證和表現,也只有見諸道德行為的品德才具有社會價值。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最終要回到生活世界里去檢驗,生活世界是對道德主體的道德行為進行檢驗和確證的實踐場。在生活世界里,人們從事各種活動都和倫理道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道德維系和調節著倫理秩序,倫理秩序維系著其他社會秩序的規則化運轉,道德規范要求實質上是社會倫理關系的客觀結構化,倫理秩序的生成經由客觀的倫理實體異化為人主觀的道德自覺意識,并具體化為現實的社會制度的一部分。道德行為是道德規范在主體認識和處理倫理關系實踐中的直接運用,道德實踐既是道德經驗的積累過程也是道德教育的回饋過程,道德教育的結果終究在個體的道德實踐中表現出來。可是倫理失序已經攪亂了社會秩序和道德生活秩序,社會現實對道德教育的結果不提供正向支持,增加了道德實踐的難度。倫理失序破壞了道德主體的道德經驗。道德教育給了道德主體關于道德的認知和間接經驗,主體關于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獲得應是在道德實踐中完成的,實踐是人的道德修煉必不可少的環節,沒有付諸實踐的道德是虛幻的,個體還需要在道德實踐中獲取直接經驗。在倫理秩序正常運作情況下,倫理秩序會對主體不遵守道德規范、不履行職責與義務等不道德的“惡行”進行譴責和貶抑,向主體傳遞惡行的負面價值信息,會對主體遵守道德規范、履行道德責任與義務的“善行”進行支持和鼓勵,迫使主體接受來自外部的善惡判決,從而積累在現實社會中的道德經驗,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哪些是道德性的,哪些是不道德的,進而糾正自己不道德的行為,履行相應的倫理義務。然而在倫理失序的情況下,通過道德實踐累積道德經驗面臨一定的風險,倫理秩序已經喪失了分辨善惡的功能,道德經驗當中所獲得的信息也許和正當的道德規范相悖,這是因為倫理失序不僅能瓦解個人的道德觀念,還能影響人的道德判斷力,卻不能規范人的道德行為,個體在實踐中所積累的道德經驗可能與原先所受到的道德教育是不一致的,這樣還會陷道德教育于不被信任的危機之中。倫理失序破壞了道德主體的道德信任。道德教育的成效要經過道德實踐的校驗才可取信于受教育者,道德教育要完成人的道德社會化,可是倫理失序導致人的道德焦慮和道德疑慮,正當被遮蔽,無德橫行,道德相對主義盛行,人們不愿意再相信道德。何況道德教育的內容需要在社會現實中找到例證,現代倫理應是面對所有人的平等要求,精英不能例外,領袖也不應例外,可是倫理失序的表現之一就是這些本應在社會中起到道德榜樣作用的道德教育者在違反道德規范,出現不道德的行為,道德教育者失信于社會,失信于受教育者,不得不令人對道德教育產生懷疑。由于倫理失序,社會中常常出現很多違反道德的案例,這些反道德案例影響很大,道德教育所傳達和倡導的信念與現實生活不一致,受教育者發現不實踐道德的人越來越多,對于被要求實踐道德的受教育者來說,因為自己想要做的和別人要求你做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道德失去主體性,同時,道德教育也失去了真正言行一致的誠信??傊?,倫理失序破壞了道德教育過程中的起點和終點的正常性狀,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道德教育在進行過程中符合規律也未必能收到滿意的效果,何況道德教育本身也存在著是否“道德地進行”、是否按照道德教育的正當規律進行的問題,這更讓道德教育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困境。

三、道德教育對倫理失序的反思與應對

利益的分化與失衡,使原有的倫理秩序生存環境隨之轉變,從而引起人際交往、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根本變革,倫理秩序自然裂變而有待重構,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的轉變與整合將導致新的社會倫理秩序的形成。倫理秩序是和諧社會秩序的一部分,它是按照一定的社會道德要求規范化了的社會秩序。倫理秩序的修復或是新的倫理秩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社會轉型還沒有完成,倫理失序狀況沒有好轉的境遇下,道德教育已不能按照傳統的模式進行,需要回歸到道德教育的本質,培養道德自我和涵養德性,進行必要的價值澄清,既為倫理秩序的重構服務,又要對倫理失序的狀況進行必要的應對。(本文來自于《教育科學研究》雜志?!督逃茖W研究》雜志簡介詳見.)

(一)進行價值澄清教育

倫理失序的核心是價值觀的迷失,多元共存的各種價值觀中正確與謬誤并存,但是無論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會有能夠讓全社會都接受和認同的核心價值和道德觀念,這就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共識。雖然人性的個體差異是不能規避的事實,多元化的觀念和價值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和擁護者,普世倫理只在一定的限度內存在,但是需要通過道德教育使“所有公民都確立起一種共識的價值理念,無論社會生活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種價值理念都深植于每一個公民的內心,既堅信他人會如此行事,自己亦堅定不移地如此行事”[5]。道德教育實質上是向年青一代傳達這種道德共識,共識的道德所需要的是普遍的倫理理性、統一的道德精神以及道德價值的整合,道德整合的過程是對和諧的社會倫理秩序的追求過程,是對社會普遍合理的道德生活秩序和價值觀念秩序的追求,亦即對正義的社會倫理秩序的追求。因此,道德教育應引導學生“澄清”社會上存在的非道德的、不正確的價值判定,同時也澄清自身存在的非道德、不正確的價值判定,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形成與社會主體價值取向相適應的價值觀,應對倫理失序所帶來的價值迷失。

(二)培育學生道德自我

道德主體應首先具有自我意識,才能在倫理失序的情況下保持清醒的道德覺悟,不至于與倫理失序一起沉淪下去。道德是人自覺自愿的選擇,真正的道德行為不僅是符合道德規范而且出自道德的意愿,任何道德規范如果沒有人的自覺行為就變成了束縛人的繩索?!暗赖轮饕匕业闹饔^反省、我的信念、我所作的遵循普遍的理性的意志決定,或普遍的義務”[6],人內在的道德意識才能真正對人的行為起作用,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是產生道德的基本前提,個體道德的養成和發展是個體主動追求、自我發展的產物,因此道德教育應教育個體按照一定的道德觀念約束和指導自己的行為。我們正生活在道德衰退的時代,在現代性技術至上的進程中,“道德自我是在技術的犧牲品當中最明顯、最突出的一個。道德自我在碎片中不能并且沒有生存下來……在技術的世界中,道德自我引起對理性計算的忽略、對實際應用的鄙視和對快樂感覺的冷漠,因而是一個不受歡迎的異類”[7]?,F代性所導致的道德自我丟失也是倫理失序的一個重要原因,道德教育必須回到培養人的道德自我的本質上,才能體現道德教育的獨特價值,讓個體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過上有道德的生活。

(三)重點涵養學生德性

人在道德上的自由選擇意味著人的道德責任,每個人面對倫理失序都有一份道德上的克己和堅守的義務,對責任的擔當和義務的履行,僅有道德自我是不夠的,還需個體德性的保障。德性是個體追求卓越的道德品質狀態,德性不僅體現在道德行為方面,還體現在道德認知、情感、意志等活動以及做人做事的態度方面,德性不僅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還有利于人所活動于其中的共同體及其成員更好地生存,是無害于他者生存的好品質。有德性的人才能過上道德的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能引導人走向幸福。倫理失序下的現實生活,充滿了太多的誘惑和挑戰,“—個人的內在行為一旦表現于外,進入現實生活的倫理關系,就處于各種行為關系相互作用的自由與外在必然性的交叉點上。個人做出一種行為選擇就等于委身于外部關系的偶然與必然相互轉化的規律,個人在社會倫理秩序中的自由就是對這種通過偶然而呈現的必然性規律的認識和駕馭”[8]。德性是在生活實踐過程中運用理智進行智慧的選擇與確認,并將確認轉化為個體的道德意志和行為過程中漸進形成的。德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自發形成的,蘇格拉底也沒有給出德性是否可教的確切答案,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德性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個體可以通過榜樣、訓練、令人向往的德性故事以及他人的勸告等方式獲得對良好的道德品質的認知,并在生活中實踐這些道德品質,直到這些品質變成人的第二天性,而道德教育將是德性獲得和養成的最好途徑。

總之,在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的倫理秩序已受到沖擊和破壞,新的倫理關系正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處在逐漸形成之中,在新舊倫理關系轉換之中,傳統的道德規范和倫理價值觀念被質疑甚至被否定,新的道德規范和倫理價值觀念尚未形成或沒有被普遍認同,倫理秩序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逐漸減弱或喪失,社會倫理生活出現了失序狀態。倫理失序對社會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負面影響,尤其對道德教育領域影響更為嚴重,導致了道德教育的無力和解構。對倫理失序給道德教育造成的危害和癥結進行分析,指出道德教育應修正的方向和道德教育的出路,對改變當前道德教育的困境是有益的建設性的探尋。

作者:李清雁工作單位: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