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教學法談機械基礎課程改革

時間:2022-10-20 08:09:41

導語:職業教育教學法談機械基礎課程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教學法談機械基礎課程改革

摘要:新加坡先進的教學法帶動了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發展。筆者將在新加坡培訓期間學到的先進教學法本土化之后應用于具體的教學中,特別是以學生整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法在機械基礎課程中應用效果很好,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旨在介紹先進教學法在機械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助推了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新加坡工藝教育局;教學法;整體能力;機械基礎

0引言

30年,政府重視并大力發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職業教育;20年,建立了東南亞乃至世界上最龐大的職業技術院校之一—工藝教育局;10年,躋身世界職業教育發達國家行列。這個里程碑展現了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一個建國僅40余年的港口城市一舉發展成為舉世聞名的亞洲“四小龍”之首,他的成功離不開他科學務實的職業教育,在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新加坡人積極探索并不斷改革創新,最后形成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職業教育。筆者在新加坡接受了工藝教育局的教學法培訓,受益匪淺,并將其中“以學生整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法付諸于機械基礎理論教學實踐中,將機械基礎課進行系統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耙詫W生整體能力為本位”是指以達到某種職業的從業能力要求為教學目標,以能力為教學單元,以掌握能力的表現作為衡量教學進程的基準,旨在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方法能力、個人能力和社交能力,最終能影響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耙詫W生整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法在機械基礎課程中的應用要求“至上而下”的改變。具體體現在改革教材、建立專屬課堂、創新教學方式、加入教學策略、制定綜合性評估這五個方面。

1創編教學講義

傳統機械基礎教材長期受傳統教學法影響,注重課程本身的知識結構,過于講究系統性和完整性,其內容詳細解析了機械各主要機構的結構和功能,只單純從理論本身對知識進行闡述,這樣的教材與應用“以學生整體能力為本位”教學法很不匹配,學生應用這樣的教材只會紙上談兵而不知道各個機構的實際應用,所以要想應用“以學生整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法就必須從教材的改革上下手,必須編寫一套適用的教材。新加坡工藝教育局的老師在應用“以學生整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法的同時采用自編的教材或者講義,學生將每天的講義收集整理形成活頁“教材”,該教材更貼合實際,緊扣整體能力需求。在機械基礎課程中,應考慮將整個理論體系進行有機的、覆蓋性的整合,而不是將各章節簡單疊加。有機整合后的內容把機械基礎課程作為總任務,在此基礎上將總任務劃分為若干子任務,子任務中體現各種不同能力的訓練并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同時還要對學生提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使得學生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同時擁有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空間,方便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這一點也是教學法中提出的靈活性學習的體現,還是培養個人能力的體現。

2創設專屬課堂

傳統的機械基礎課堂就是普通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個講臺”,完全達不到培養學生整體能力的目標。專屬課堂的設置是將班上的30名學生分小組布置,5-6人一組分組學習。老師的講授不拘泥于講臺,在學生中穿梭教學提問,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啟發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單純的講授。學生作業和練習都是以小組形式完成的。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學生不僅普遍感覺知識輕松易學,還能體會到團隊協作的愉悅。這樣的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方法能力、社交能力和個人能力。

3創新教學方式

摒棄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創新應用“以學生整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方式,將取自于典型的職業工作作為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往往是以教學任務為核心按照工作任務的邏輯進行整合。教學任務被確定以后,要對任務序化。教學任務之間存在遞進式(按工作復雜程度),流程式(按工作過程),并列式(按工作任務安排)等邏輯關系。筆者按照并列式的關系排列各工作任務;然后把機械基礎課程傳統的學科體系中各章節內容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以實際應用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的原則,把系統的理論知識拆解融合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在每個任務中完成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樣的編排打破原有的學科系統的知識結構,跨過數學計算的冗繁復雜,帶領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實用性較強的機構認識學習階段,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機械基礎教學中每一個總任務又是由若干個子任務構成,總任務與子任務的關系是機構和零件的關系,學生在完成子任務之后才能進一步完成總任務,達到對整個機構的系統學習。這樣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推動著學生最終完成整個機械基礎課程的學習。

4創增多元化的教學策略

借鑒新加坡工藝教育局多年來總結的多種不同策略,將其應用到機械基礎課程中。筆者結合上課實際,推薦一些適用于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策略。比如畫廊漫步,即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各小組將陳述的要點寫在活動掛圖上,然后將結果公布,所有小組以小組為單位來回走動,觀看并評估各個小組完成的活動掛圖,最后老師將審閱反饋并總結學習要點。再比如互惠學習,即以“學生在向他人授課時學習效果更好”的理念為基礎,將學生兩人一組,一人扮演“學生”角色,一人扮演“教師”角色,向學生角色提問或分配任務,給“教師”角色提供正確答案或流程,并附簡要說明,“學生”角色將回答問題或執行任務,“教師”角色則仔細聆聽或認真觀察,并給予適當回饋或提示,讓學生角色互換,進行新一輪答題或任務。又比如編號集思,即將學生分組,各組組員分配一個編號,教師在課堂提問,各組將有一定時間來確定正確答案,并確保各成員能解釋該答案,教師隨即呼叫任何一個編號,小組中持有對應編號的組員回答問題。以上舉的幾個策略的例子旨在說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多應用一些教學策略可以激活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創制綜合性評估

在“以學生整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法中,學習評價應該是多元性的,而不僅僅是通過平時成績、期中期末成績按照一定比例核算?,F行的考試評價方式是一次性操作方式,不利于將評價和教學過程結合起來,尤其忽略了對學生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形成過程的考察。綜合性評估的具體做法是加強學習全過程考核,即將階段集中考試評價變為分布式過程評價,試圖從根本上改變過去期末以分數為主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傳統做法,使考核貫穿于學習的始終。將階段集中考試評價變為分布式過程評價就是根據教學進程和內容安排好每個任務的小測驗。將小測驗的成績計入期末的成績中。

在機械基礎教學過程中應用“以學生整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法關鍵要確定全任務,分解好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增強了繼續探索問題的信心,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同時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加坡工藝教育局的教學模式重在讓學生完成四個階段學習,即計劃、探討、實踐、執行,并讓學生運用詢問和反思的方式來學習如何完整地執行工作任務。將“以學生整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法應用到實際的機械基礎教學中,切實提高學生對機械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實現讓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提升每一位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技術能力的提高,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每一個職校學生的能力,才能成為綜合能力強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曉艷.中職機械基礎課程改革淺析[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1).

[2]王義和.新加坡理工學院“項目教學法”對高職單片機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J].職校論壇,2011(33).

[3]陳梅珠.新加坡以能力為本位教學設計[J].InternationalConferenceinEducationalTechnology2004,EdMedia2005.

作者:張麗麗 單位:河北省機電工程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