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教育績效改革思考
時間:2022-12-05 10:01:36
導語:中等職業教育績效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績效工資體系不完善,嚴重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建議深化中等職業教育績效體系改革;承認教師參與企業兼職、技術革新等工作中所取得的合理報酬;設立專項資金鼓勵教師多種活動。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績效改革
國家一直重視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學校1.09萬所,在校生1599.0萬人,占據整個職業教育規模的一半以上,對于推進中國制造業升級、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起到了極大的基礎性作用。但是,當前中等職業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績效工作體系不健全,嚴重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亟待改革。
一、中等職業教育績效體系面臨的問題
現行的中等職業教育績效工資體系不能真正激勵教師安心執教,根本原因就是中等職業教育績效工資體系完全參照國家義務教育的績效體系執行。義務教育是國家一類公益事業,是必須由國家財政全額保證的對學齡人口實行強制性教育的類型。中等職業教育是國家二類公益事業,是國家財政給予基本性保證的面向市場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教育類型。將中等職業教育績效體系簡單套用義務教育績效體系,造成了如下系列問題:1.企業專家、能工巧匠進入職業學校兼職的通道不夠通暢。雖然國家鼓勵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從2012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鼓勵企業專家、社會能工巧匠進入職業學校從事教學工作,但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實行的是義務教育績效工資體系,即按實際在職在編人數撥付績效工資,因此無法自主解決編制外的企業專家、社會能工巧匠的薪酬待遇問題,極大地打擊了企業專家進學校的積極性。2.中等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被弱化。中等職業學校不僅要開展全日制職業教育,更要對社會、企業開展培訓和技術服務。但根據國家規定,對社會、企業服務所得必須全部納入績效工資,教師及相關工作人員不能從服務社會、企業中獲取合理的勞動報酬,教師、學校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因此受到極大打擊,從而導致中等職業教育服務社會、企業的功能被弱化。3.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義務教育執行的是就近免試入學,要求學校及教師不得增加學生課業負擔,這就意味著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工作量體現在工作日的8小時內。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雖然和義務教育執行同樣的工資標準,但教師的工作量卻遠遠大于義務教育教師的工作量:24小時護導住宿學生、下企業實踐及管理實習生、參加并指導各類技能大賽等大量工作不可能在正常的法定工作時間完成,必須通過周末、節假日加班才能完成。這樣對于執行義務教育工資標準的職業學校教師顯失公平,由此導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
二、深化中等職業教育績效改革的建議
在我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條件下,如果再不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必然會制約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和城鎮化建設的進程,更不能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首先要深化中等職業教育績效工資體系改革,激活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活力,進一步夯實大國制造的基礎性工程。為此,特建議如下:1.按國家二類公益事業單位標準,還原中等職業教育面貌。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一樣,在國家事業單位分類上被確定為國家二類公益事業單位,建議恢復中等職業教育作為二類公益事業單位的原貌。除財政撥款保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基本績效外,提升中等職業學校自主辦學能力,允許中等職業學校通過社會培訓、服務企業等收入所得用于支付教師正常教育教學之外的勞動報酬。非教育系統的行業辦學的中職學校也應納入此二類公益事業單位,與教育系統的職業學校同工同酬。2.承認教師參與企業兼職、技術革新等工作。中所取得的合理報酬。比照高等職業學校教師,鼓勵教師保留教師崗位進入企業兼職、參與企業技術革新和創新,多勞多得,不將其取得的報酬納入學校的績效工資范圍,切實打造滿足產教融合機制的“雙師型”教師隊伍。3.設立專項資金鼓勵教師參與多種活動,調動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議國家設立并撥放專項資金,用于鼓勵職校教師積極參與技能大賽、信息化大賽、班主任大賽以及8小時工作外的護導學生等工作,在給予教師適當津貼補助的同時,調動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者:盛小云 單位:中國曲藝家協會
- 上一篇:農業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思考
- 下一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索
精品范文
10中等生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