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目標的透視及反思

時間:2022-12-17 09:23:51

導語:財務會計目標的透視及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務會計目標的透視及反思

一、概括:財務會計目標的基本內涵

財務會計目標是期望會計信息系統運行所能達到的目的或境地,研究的是向誰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的問題,怎樣提供信息的問題。財務會計目標是構建財務會計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溝通會計系統與會計信息的紐帶,是協調會計系統內外環境的橋梁。會計目標受會計客觀環境的影響并隨之變化而變化,會計目標研究會計理論的基礎,也對會計實踐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財務會計目標所能實現的范圍以及實現的程度與會計外部環境、會計系統內部的一切機制密切相關,反過來,會計系統內部的一切機制也圍繞會計目標進行運轉,并根據會計客觀環境不斷調整會計行為來達到會計目標。一個符合經濟環境要求的、科學合理的財務會計目標,應當具備系統性、穩定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的特征。

二、透視:關于財務會計目標理論的不同派別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對財務會計目標理論的研究。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到目前為止,主要形成了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學派即受托責任派和決策有用派。

(一)受托責任學派

受托責任學派的產生主要得益于公司制的產生和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委托關系的日益成熟。委托責任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是:會計目標在于以適當的方式,主要是以會計報表的形式提供會計信息,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強調對委托人的忠實義務;也就是說,應當向委托人如實反映、不偏不倚的報告受托人的經營活動、業績以及成果。原因在于:由于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投資人與經營者之間有明確的委托與受托關系,受托方有義務向委托方如實反映、解釋、說明其經營、履行情況。所以,財務會計目標自然而然就是向產權的委托方報告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以及計量受托地業績。為了客觀、有效地反映受托責任,會計信息應當盡可能可靠、精確。

(二)決策有用學派

決策有用學派地主要理論觀點是:財務會計目標就是向會計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即以服務于決策為目標取向。具體而言,就是不僅向委托人還包括向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其作出決策相關的信息。原因在于;在市場日益發達的背景下,投資者進行投資需要更加關注企業在資本市場的風險,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關的會計信息。因此,決策有用學派更加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勝于可靠性,在會計確認上不僅要確認實際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未發生但對作出決策有重要影響的事項,提供的會計信息在關注歷史信息的同時更關注未來信息。

三、反思:我國財務會計目標定位

會計目標的定位不可避免得受到會計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會計環境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會計目標的定位在遵循會計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我國的會計環境。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愈加凸顯,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干預越來越少,資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日益分離。但另一方面,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雖然我國國有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政府對國有企業行政干預的程度仍然很高。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投資者與企業的關系實質就是一種“委托然-受托人”的關系,上市公司目前在我國基本上都是大型企業,而且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國的資本市場還處于一個發展和上升期,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我國市場經濟發育尚未成熟,還有很多的路要走,目前還處于一個市場自主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階段,會計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仍然表現為政府職能部門、其他直接投資人等,他們更強調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還不能單純依靠會計信息進行決策。會計目標的定位也應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漸完善,所有制結構的不斷深化,資本市場的逐步規范,相關法律的進一步健全,以及我國也應當與國家會計準則接軌,我國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將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會計信息服務的對象會更加多元化,使用主體要求會計信息的全面性以幫助其作出決策。通過對財務會計目標定位的思路分析,在當前市場及會計環境下,我國財務會計目標應當定位為以“受托責任為主、兼顧決策有用”,但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逐步完善及發育成熟之后,應當以“受托責任與決策有用并重”來定位我國的財務會計目標,即強調對受托責任的履行,也應注重決策的作出;既強調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也應注重會計信息的全面及時。總而言之,強化財務會計目標理論研究,充分考慮并認識到當前我國現階段的會計及市場環境,準確定位當前我國財務會計目標,確保會計信息系統的有效運行,最大程度實現會計職能,對構建我國完善的會計理論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徐美華 單位:遼寧建筑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