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財院會計專業建設問題分析

時間:2022-08-25 08:33:03

導語:鄭財院會計專業建設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鄭財院會計專業建設問題分析

摘要:新時代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將對會計專業的建設產生深遠影響。本文主要分析智能財務背景下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在會計專業建設中遇到的問題,便于將來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智能財務;會計專業建設;問題分析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是2013年河南省政府批準成立的一所專科層次的普通公辦高等職業院校。高職會計專業于2013年開始招生,該專業設在會計學院,分為注冊會計師、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管理、中外合作辦學方向。隨著近幾年學院的快速發展,會計專業在實訓訂單班建設、專業課程建設、師資團隊建設等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由于學院成為高職院校的時間較短,在鄭州高職院校中仍沒有處于領先地位。再加上近幾年智能財務的出現,導致鄭財院會計專業建設方面存在較多問題,不能滿足智能財務背景下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

課程體系建設不合理

在智能財務背景下,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的會計專業課程建設采用的還是傳統設置模式,雖然近兩年會計學院建立了財務共享中心,但是智能財務融入會計專業建設的元素較少,受硬件設施限制,智能財務背景下無法將智能財務元素與會計專業建設進行有機結合,在會計專業教學中智能財務無法得到充分運用,造成教學效果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出現較大差距。

(一)課程設置落后、內容缺乏智能財務元素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建設,仍然采用傳統設置模式,沒有突顯智能財務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鮮明特點。課程的管理體系沒有創新,首先是之前中職課程管理模式的一些簡單填充與修改,沒有考慮智能財務背景下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其次,課程設置的結構不合理,專業細分方向間對比不分明,存在很多重復的課程內容,沒有各自的特點,職業特色不明顯,結構主次不明顯,缺乏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如會計學院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雖然有相應的專業實訓周,考慮到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但是實訓教學周的課程內容仍有重復,實訓課程的軟件更新較慢,還是以前的老軟件,沒有大量引入智能財務元素,部分實訓周設置的上課時間早于相應的會計理論課程,導致沒有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當然也無法將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這樣就導致了學生畢業以后實踐能力缺乏。

(二)學院會計專業設計重理論而輕實訓

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學院在實訓課程設置上明顯少于理論課程。雖然會計學院會計專業已經設置有像《模擬企業經營》《財稅一體化》《企業仿真綜合實訓》《網中網》《管理會計綜合實訓》等實訓類課程。但是學院并沒有從根本上從人力及財力方面支持會計專業實訓類課程的教學。加上硬件設施及實訓場地限制,教師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受到了很大阻礙,理論教學仍是學院的主力軍。而且實訓教學由于學院的不重視,導致實訓課老師沒有太多的動力以及精力去探究智能財務背景下如何將智能財務融入實訓教學過程中。在智能財務背景下,職業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改革應符合職業技能發展的特點,必須徹底改變原來重理論而輕實訓的教學理念。重新設計理論及實訓教學的課程設置結構,從根本上重視實訓教學。

(三)智能財務背景下教學模式有待改革

總體來看,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的教學模式仍是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教師仍以課堂和學校為中心開展教學,跟不上智能財務背景下會計專業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空談要將智能財務融入教學過程,但是出現了形似而神不似的教學現狀。遠程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智能模擬教學演示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并沒有被廣泛運用。在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體驗智能財務對會計專業知識的影響,也無法適應智能財務背景下會計專業發展的步伐。容易造成學生與社會脫節,產生厭學心理,感覺所學非所用,對會計專業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智能財務背景下依據會計專業特點,傳統教學模式需要改革,會計專業教學如果不能引入智能財務元素加強會計專業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學生將很難適應智能財務背景下會計專業的相關工作。近年來實訓課程也漸漸引入到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比如沙盤模擬教學已被廣泛應用,但是實訓教學過程中沒能及時加入智能財務元素,多數教師沒有參與到實訓教學過程中來,更不用說將實訓教學與智能財務元素地融合了。

實訓基地建設滯后

智能財務背景下專業實訓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實訓基地的建設在職業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的實訓基地建設分為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在學校的實訓室進行,校外的實訓在學校合作的企業進行。

(一)校內實訓室條件較差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對校內實訓室資金及人力投入嚴重不足,而且實訓室的管理也不規范。目前會計學院只有一個企業仿真綜合實訓室,兩個沙盤實訓室,四個手工模擬實訓室,沒有專門的會計信息化實訓室。由于會計專業學生人多實訓室少,已經出現實訓室混用的情況,造成了實訓場地的破壞,管理混亂,達不到實訓應有的效果,僅僅為了實訓而實訓。目前,實訓室的設備陳舊,部分電腦出現報廢情況,實踐教學名存實亡。盡管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已經意識到校內實訓室建設的重要性,但是相應的人力及財力投入仍有較大缺口。在智能財務背景下會計專業已經發展到了會計信息化階段,但是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的實訓室條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不能為企業提供適應智能財務背景的會計信息化人才。

(二)校企合作單位缺乏

目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的校企合作單位并不是特別多,而且還有很多合作單位是小型服務型企業,比如酒店、保險、餐飲等服務行業的企業,而且提供的工作崗位與會計專業聯系也不緊密。因為會計工作對專業及實踐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很多企業不愿意將會計工作交給學校的實習學生來做,學生在小型企業里實習也體會不到智能財務在現代會計工作中的影響。雖然有部分大型的合作企業會提供會計的實習崗位,但是學生也接觸不到核心的會計工作,做的都是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再加上部分實訓指導老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對于沒有較好實習機會的學生來說,校外的實習成為一種負擔。

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智能財務背景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目標的實現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但是,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的會計專業師資團隊建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教師隊伍結構分布不合理,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雙師教師等。

(一)會計專業教師的結構不合理

智能財務背景下為了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符合時代背景的會計專業教育,必須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然而,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教師的結構分布非常不合理。1.年齡結構不合理在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學院的會計專業教師中,四十歲以上的教師僅占15%左右,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老師占68%左右,三十歲以下的老師占17%左右。通過統計數據發現,四十歲以上的教師是教師團隊的領導力量,但所占比例較小,三十歲以下的教師是會計專業的主要發展力量所占比例也很小。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年齡結構分布很不合理,遠遠沒有達到職業院校的教師年齡結構標準。2.教師的學歷結構不合理目前沒有博士學位的會計專業教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據主要地位??梢钥闯鰰媽I教師的學歷雖然達到了職業院校的學歷基本要求,但是缺乏高學歷會計專業人才,缺乏名牌院校畢業的會計專業人才。學院的會計專業教師平均每周的課時都達到16節,再加上平時行政事務纏身,導致大部分老師沒有時間進行專業繼續深造以及學歷的再次提升,專業知識不能及時得到補充和更新,很難適應智能財務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改變,教師的發展受到限制。3.職稱結構不合理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學院的會計專業教師以講師及助教為主,副教授占比只有6%左右,職稱結構分布不合理。

(二)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是2013年由中職鄭州市財稅學校轉型升級成的高職院校,師資力量主要來自以前的中職教師和近三年新招聘的高校畢業的青年教師,教師的水平和能力與高等教育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雖然會計學院的雙師型教師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但是大部分都是只有相應的證書,而實際能力并沒有達到雙師型教師的要求。目前學院雖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2020年上半年也開始陸續派會計專業課教師進企業掛職鍛煉,但由于時間較短,參與進來的老師還相對較少,還有大部分老師安于現狀,對于掛職鍛煉缺乏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吳從波.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建設研究——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為例[D].江西財經大學,2016(12).

[2]郭威威,李婷.智能會計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06).

作者:朱琤琤 單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