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建議

時間:2022-08-25 08:35:05

導語: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建議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高新技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球科技、產業和社會的變革,全新的智能時代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實踐教學是高職會計專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如何創新實踐教學、構建科學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已成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以人工智能為背景,分析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旨在給現階段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會計專業;實踐教學

一、人工智能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影響

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高新技術迅速發展,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財務服務平臺將財務工作劃分為基礎核算會計、管理決策會計、信息技術型會計三大類型。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基礎核算會計工作將完全被財務機器人替代,財務機器人能比人類更高效地完成財務數據的錄入、賬務處理等繁瑣、機械、高重復的財務核算工作,而且準確率遠遠高于人類。面對人工智能在財務領域的全面應用,基礎核算會計的從業人員將面臨巨大挑戰,最終將倒逼基礎核算會計從業人員向管理決策會計和信息技術會計轉型。但目前,人工智能時代下具備管理決策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非常緊缺。

二、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一)實踐教學內容陳舊、滯后,缺乏對學生管理

會計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大數據已廣泛應用于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此背景下,企業對會計人員賬務處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開始弱化,對管理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日益重視,而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卻仍以核算為主,基本上還停留在點鈔、人工對賬、手工賬務處理及用友、金蝶等財務軟件操作等傳統的實踐項目上,其滯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沒有能迅速跟上時代的步伐,缺乏人工智能、大數據環境下管理會計、財務共享、計算機基礎編程知識等方面的實踐訓練。例如很多企業已使用互聯網進行報賬,但很多高職院校的《出納崗位實務》課程仍然在訓練傳統的報賬方式和流程,仍然以點鈔、翻打傳票等傳統技能為主;又如會計專業基本都開設《會計電算化》課程,但教學內容依然是安排學生完成“賬、證、表”的處理,并未涉及管理決策,無法很好地培養學生財務管控思維、利用大數據進行經營管理決策的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再如會計實踐教學體系中缺乏和專業相結合的計算機編程和財務系統維護的訓練等。實踐教學內容的滯后,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的學生與企業需求脫節,這導致學生畢業走進企業后依然手足無措,企業需要重新培訓員工才能上崗。

(二)各門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相互孤立、學生缺乏全局觀

信息技術在快速發展、社會環境在不斷變化,人工智能大環境下企業更需要會計人員精財務、通業務、會管理、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在高職院校校內實踐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各種仿真教學軟件的簡單堆砌,一門實踐課一種軟件,相互獨立,沒有實現串聯,無法實現真正的“業務”與“財務”融合。學生學完所有的課程后依然缺乏全局觀,缺乏全局觀就無法通業務,不通業務就不可能很好地做管理,最后導致學生畢業后與企業對實際業務和管理能力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進入職場后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和期望。

(三)實踐教學缺乏真實的工作情景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基數大,企業出于商業機密、工作性質等原因,無法滿足大規模會計專業的學生實習,這導致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仍然以校內課程模擬仿真實訓為主,但校內仿真實訓的訓練內容相對滯后,缺乏企業真實工作情景,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一方面,目前的校內實訓仍然是注重系統、軟件等賬務處理,跟不上人工智能背景下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內仿真實訓無法培養學生的專業外延、情景認知、業務流程、職業素養等綜合能力,而這些恰恰是學生初入職場必須具備的能力,導致學生有限的時間、精力未能充分用到實處。

(四)“管理型”雙師教師缺乏,實踐教學轉型升級受限

國內高職院校大部分教師都是一畢業就從事教師行業,以理論教學見長,雖然受過一些專門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培訓,但并非直接從實務工作中來,沒有更好的感性認識和實踐經驗,無法給學生提供更真實的經驗分享。另外小部分具有豐富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基本是以會計核算工作經驗為主,企業管理經驗欠缺,難以滿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轉型升級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時代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搭建以核算為基礎、以管理決策為重心、以科技創新和計算機技術為輔助的校內智能財務綜合實訓基地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校內模擬仿真實訓基地的建設必須從傳統的重核算思路中走出來,搭建以核算為基礎、以管理決策為重心、以科技創新和計算機技術為輔助的智能財務綜合實訓基地。首先,傳統手工會計核算的實踐能力培養將從過去的以課程為主的手工賬務處理實訓轉變為適應人工智能背景的基礎的智能實訓,在“基礎核算基地”下建立智能財稅與財務共享中心、財務機器人應用中心、仿真綜合模擬實訓中心,適當弱化被軟件所替代的核算內容的訓練;其次,將實訓的重心轉移放在對學生管理決策能力的培養,在“管理決策基地”下建立智能財務決策中心、企業ERP管理中心、業財一體化實訓中心,培養學生財務管控的思維及商業敏感性,進而培養學生利用數據分析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決策的能力;最后,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企業中的財務系統個性化搭建、財務系統數據維護等工作也要求會計不僅精通財務知識,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編程和系統維護技能。因此,設置輔助的“信息技術、科技創新基地”,其下建立數據庫及IT基礎中心、IT工具應用中心、財務大數據應用中心,不僅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編程和維護技能,同時也強化學生數據分析、數據運用的能力,促進專業培養轉型升級。

(二)深化產教融合、加強產業學院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計專業學生在校內使用企業業務平臺已成為可能,學生“到企業”實習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切實實現理論與實操相結合、課程內容與企業生產作業相融合、專業設置與崗位相對接。因此,高職院校應當積極吸引企業聯合建設產業學院或校外實踐基地。產業學院或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鞏固其理論知識、彌補校內仿真教學軟件案例和數據相互獨立、無法實現不同課程實訓內容之間數據串聯的缺陷,讓學生真實體驗企業業務、核算、管理決策、IT應用全過程,實現真正的“業務”與“財務”融合,與職業崗位無縫對接,實現零距離就業;另一方面,產業學院或校外實踐基地還能讓學生置身企業真實的工作情景,真實地與企業員工打交道,提高學生與人溝通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其熟悉業務流程,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會計專業產業學院或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應當緊緊依托行業,并加強與產業的合作,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適應社會市場的需求。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構建一個深入互利合作的平臺,產學結合更加緊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校企雙方建立有效的“緊密結合,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長期合作機制,達到共贏目的。

(三)通過掛職等途徑提高教師“管理型”實踐教學能力

國務院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必須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高職院校應當尋找合適的企業建立師資培訓基地,和企業聯合培養教師,打造真正的“管理型”雙師教學團隊;同時,高校需建立健全教師脫產到企業掛職的制度,有計劃地安排校內專任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提高實踐教學能力。作為教師,應主動深入企業實際,結合新形勢下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通過掛職等途徑熟悉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會計實際工作各環節,將最新的“經驗”教授給學生。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定期邀請企業專家開展講座、舉辦教師技能競賽等活動不斷提高專任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會計行業變革日新月異,會計從業人員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時,基礎核算會計人員需求也在不斷下降,對精財務、通業務、會管理、懂信息技術的復合性會計人才需求增加,這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因此,高職院校應與時俱進,校內建立符合新形勢下的智能實訓基地,校外“引企入?!薄靶F蠛献鳌?,不斷探索和總結凝練特色實踐教學方式,壯大校企合作受眾覆蓋面,培養符合時代特征的會計職業人才。同時,要加強“管理型”雙師教師隊伍建設,為培養創新型、發展型、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提供保障。相信通過學校、專業教師、企業、學生共同努力,會計專業人才一定能夠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踏浪前行。

參考文獻:

[1]李永波.“大智移云”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優化研究[J].科技風,2020(12):162-163.

[2]謝慶華.新形勢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20(4):153.

作者: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