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建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8:34:00

導語:人居環境建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居環境建設管理論文

人居環境,最重要、最基礎的是自然生態環境。最近,我們就全縣生態環境建設作了一些調查??偟母杏X是,全縣生態建設雖有一定進步,有一定基礎,但仍欠賬不少,任重而道遠。我們認為,當前生態建設越來越重要,必須把它作為全縣林業的根本任務、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任務來抓,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協調發展,從而實現衡南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衡南人民創造多種福祉。

一、全縣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衡南縣地處湘南丘陵區,居湘江中游,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衡陽市的生態屏障,生態地位重要。多年來,通過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全縣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一)宜林荒山基本得到綠化。1989年,縣委、縣政府作出了“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衡南”的決定,1990年,全面啟動了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建設工程,1993年提前實現滅荒達標。1998年,又啟動了紫色頁巖山地綠化攻堅項目,有19.5萬畝紫色頁巖地被綠化改造。至此,縣內適宜造林的荒山基本得到綠化。

(二)生態指標有所提高。截至2008年,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58年的9.61%上升到現在的22.2%,林地面積達171萬畝,有林地面積達71.6萬畝,立木蓄積量增至128.4萬立方米,森林公園等生態保護區面積增至10萬余畝,生態建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新階段。

(三)生態脆弱狀況有所改觀。過去,由于造林過少,毀林過度,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旱澇災害頻頻發生。曾經一度是“天晴三日鬧旱災,一下大雨遭水淹”的局面。通過采取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禁伐等措施,山上植被多了、厚了,對減輕水土流失和旱澇災害損失起到了明顯作用。

(四)生態建設模式漸趨科學。2001年,根據林業的生態和經濟兩大功能性質,我們對森林資源實行了分類經營,專門區劃出71.6萬畝商品林和88.8萬畝生態公益林,其中40.5萬畝被納入國家級重點生態公益林范圍。這些生態公益林由中央財政向農民補償生態效益基金,嚴禁采伐和出售。因此,這些地方林木保存完好,到處茫茫林海,郁郁蔥蔥,蒼翠欲滴,大大改善了當地的人居環境和生態狀況。

(五)全社會生態意識有所增強。全社會對林業生態空前關注,投資加大,群眾的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近年來,既有玉泉生態、龍須草業、岳陽紙業、欣怡林業等一批涉林企業來衡南植樹種草,又有全裕彪、張竹生、封昌斌等本地大戶能人大面積承包荒山造林,廣大農民中既有紛紛栽樹綠化房前屋后的,又有發展庭院林業的,等等。全縣形成了“千軍萬馬齊上陣,多輪齊驅搞綠化”的生態建設格局,大面積的荒山綠了,農民房前屋后綠了,處處綠蔭覆蓋,生機盎然。

二、全縣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的壓力增大

對衡南這個非林區縣而言,生態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生態脆弱、人居環境惡劣的根本現狀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從幾項生態指標來看,我縣森林覆蓋率22.2%,比全省平均水平55%低一大截;有林地面積71.6萬畝,只占林地面積的40%,比全省平均數85%低得多;森林總蓄積量128.4萬立方米,只占全省平均量600萬立方米的五分之一??梢?,我縣生態建設任重道遠。調查中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對矛盾嚴重制約著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一)生態建設全面提速與“紅色沙漠”廣為分布的矛盾。就全縣生態狀況而言,“東鄉”森林多,“南鄉”荒山多,“東鄉”明顯好于“南鄉”。其主要原因是“南鄉”片紫色頁巖山地廣為分布,共有58.8萬畝,占全市總量的一半。這些地方完全是巖石裸露的石頭山,寸草不生,夏天灼熱高溫,四季蕭條無比,被稱為“紅色沙漠”,生態非常脆弱,環境非常惡劣,當地群眾深受其害。這已成為衡南生態建設的一塊最大頑疾和心病。要全面改善衡南人居環境,加快生態衡南建設,勢必要盡快全面改造這片“年年造林不見林”的“紅色沙漠”,而所要面對和克服的認識難、技術難、投入難、鞏固難等方方面面的困難是無法估量的。

(二)邊治理與邊破壞的矛盾。森林、林木、林地是生態環境的主體,是生態建設的物質基礎。一方面,我們大力實施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長防林、“三難地”改造、綠色通道等生態治理工程,努力增加森林植被總量;另一方面,破壞森林植被的對抗力量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力度愈來愈大,破壞性愈來愈強。近年來,亂砍濫伐、森林火災、亂占林地發案率居高不下,破壞了大量森林資源。拿寶蓋鎮來說,近年來,拿斧頭的多,拿鋤頭的少,山越砍越光,導致2005年與1995年相比有林地面積減少3萬余畝,林木蓄積量減少1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下降2個百分點。這就是一個明顯的反面例證。

(三)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矛盾。這里又可細分成四對矛盾。一是城鎮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在耕地被凍結的情況下,要推進城鎮化,向山上進軍似乎成了必由之路。特別是要建好縣城,勢必要砍樹、推山、平地,破壞了原生植被,破壞了縣城自然生態,否則新縣城無法做大。二是招商引資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梢赃@樣說,縣內95%以上的招商引資項目,都涉及到占用林地、砍伐樹木的問題。一個項目引進來,就有一大片森林、林地遭殃。三是工礦企業對木材的需求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市木材廠、岳陽造紙集團、西渡造紙廠、川口鎢礦、向友木業以及衡南和耒陽的大量煤礦在我縣的年木材需求量一年比一年多,不過度采伐森林,企業何以運轉?而過度采伐森林,生態又怎能好轉?四是農民脫貧致富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拿金竹、岐山等林區來說,山地多,耕地少,只能靠山吃山。而現實情況是,這些林區比糧區苦,林農比糧農窮。為什么呢?雖然山多樹多,但為了保護生態而禁伐或限伐,山上有樹不能砍,有錢不能賺,生態效益是提高了,經濟效益卻降低了,林農只能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

(四)生態建設投入需求增大與國家投資項目減少的矛盾。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衡南,既愈來愈迫切,又愈來愈艱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也愈來愈大。而國家投資的生態建設項目已逐漸調整“西移”,湖南作為中部省份,生態項目已大量減少。今年以來,我縣除幾千畝投入很少的荒山造林項目外,目前還沒有一個大的國家級項目落戶,生態建設資金非常短缺。

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全縣生態建設

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也是指導生態建設的根本指針。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生態建設速度與質量,統籌生態治理與森林保護,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統籌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發展,在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衡南的實踐中邁出堅實步伐,創建“天藍、山綠、水清、環境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既要講究生態建設速度,又要講究生態建設質量??茖W發展,是又快又好的發展,快是數量,好是質量,快一定要建立在好的基礎上,否則,欲速則不達,越快越勞民傷財。對于生態建設,更應按科學發展觀要求,將速度和質量較好地統一起來。特別是對我縣“南鄉”片的譚子山、三塘、洲市、茅市、柞市、泉湖、栗江、近尾洲、松江等鄉鎮50多萬畝的“紅色沙漠”改造問題,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求快不求好的作法。要突出重點、分步改造,科學規劃、分類治理,因地制宜、技術創新,采用喬灌草一起上,封育造管并舉的技術措施,切實做到質量第一、效益第一,在擴大綠化總量的同時,提高綠化質量和效果,真正將危害人民的“紅色沙漠”改造成為適宜人居的“綠色海洋”,切實化害為利,造福子孫后代。

(二)既要抓好生態治理,又要抓好森林保護。森林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減少污染、美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見,培育森林就是治理生態環境,破壞森林就是破壞自然生態,保護森林就是保護自然生態。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與保護二者不可偏廢,必須一手抓森林資源的培育,一手抓森林資源的保護,造管并重,以增量保存量,以存量促增量。一方面,要大力發動全民義務植樹,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生態治理項目,大力更新采伐地和火燒地,確保宜造盡造,有山皆綠。另一方面,針對當前全縣毀林勢頭十分猖獗的現狀,必須保持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亂征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挖濫采野生植物等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將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執法行動進行到底;要提高全民防火意識,減少火災對生態的破壞;要全面深化森林分類經營改革,通過建立省級、市級、縣級自然保護區等形式,有計劃分步驟地把應保護的公益林全部保護起來,使這些地方實現“青山常在,碧水長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切實維護山水原貌,不推山、不砍樹,不破壞、移植古樹名木,修路、建房要少占林地或不占林地,真正寓生態治理保護于新農村建設之中,做到兩不誤,相促進。

(三)既要發展好經濟,又要保護好生態。一要在思想觀念上認同,牢固樹立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理念。一方面,良好的自然生態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本,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破壞生態,就是破壞生產力,破壞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又是生態保護的物質基礎。改善生態,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就必須加快經濟發展。貧困只能加劇生態惡化,發展才能擺脫貧困、改善生態,最終走出貧困加劇與生態惡化的怪圈。因此,必須將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一同部署,一同落實,在保護生態中謀求經濟發展,在發展經濟中謀求生態保護,偏廢放棄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是與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的。二要在經濟發展中保護,奠定生態保護的物質基礎。在思路謀劃上,我們要按照縣委“繁榮農村、主攻工業、激活商貿、做旺縣城”的總體發展思路,把富民強縣擺在第一位,聚精會神抓經濟,一心一意謀發展。在項目建設上,凡是對生態環境沒有破壞的經濟建設項目,林業等部門都要予以支持;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小的項目,要加以規范引導,盡量減輕破壞程度,并進行異地造綠,實現林業生態損補平衡。在工作重心上,當務之急是要將項目引進,將工業做強,將經濟總量做大,將財政蛋糕做大。在有錢辦事的基礎上,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整合大量財力、物力、人力,投入到新農村建設,投入到生態建設當中,為生態建設奠定物質基礎。三要在生態保護中發展,促進衡南經濟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保護好生態,就會帶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反之,就會帶來窮山惡水、山窮水盡。張春賢書記在考察懷化林業時說得好:“湖南森林覆蓋率55%,蓄積量5.5億立方米,一個指標都不能降,否則經濟再發展,我們都對不起老百姓,對不起子孫后代,這樣的發展,說重了就是圖政績而不講良心的發展?!边@對衡南來講,更有現實指導意義。招商引資上,要堅持“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標準,不能饑不擇食,不搞“撿到籃子都是菜”。林業部門在審批林地使用手續時要嚴格把關,對一些以辦廠為名、圈地為實或不合生態標準的項目要敢于亮紅燈,寧要綠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銀山??h城建設上,要按照“生態園林城市”的科學合理定位,搞好整體規劃。要盡量保持云集良好的生態,維持現有森林景觀原貌,保護好古樹大樹,不要動不動就推山,動不動就砍樹。要在河東盡快規劃建設一個城市森林公園,真正將新縣城打造成衡陽市的“后花園”。

(四)既要注重林業生態建設,又要注重林業產業發展。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只有發展好產業,讓林農脫貧致富,才能調動人民群眾投入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才能為生態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和精神動力;只有建立完備良好的生態體系,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基本需求,才能引起全社會對林業的重視,才能激發更多的人來發展林業產業。因此,必須將林業生態和產業建設一起抓,形成以生態促進產業,以產業帶動農民增收,以農民增收推動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這樣,既可實現生態與產業雙贏,又會很好地解決國家投資項目減少、生態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對我縣來講,一要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進程。衡南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大,有湖南唯一的“百鳥樂園”江口鳥洲,有怪石嶙峋、景觀奇特的川口、麥園和雙田三大溶洞,有一片省內海拔最低、保存最好的原始次生林,生態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我們必須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打好生態旅游牌。要發揮自然和區位優勢,重點抓好林木種苗、花卉盆景、油茶、茶葉、食用菌、楠竹及其制品、竹筍、野生食品等林產品生產建設。要以泰格林紙集團為龍頭,加速特色紙材林、板材林、龍須草等產業的基地建設,大力培育速生豐產林,培育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真正形成企業帶基地,基地連千家的發展新格局。二要提高產業發展生態化水平。產業發展生態化,就是要降低生態資源消耗,提倡生產綠色產品,發展生態環保產業。要重點支持有林業特色、有市場潛力、農民受益面大的林業產業,將其與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三難地”改造等生態項目有機結合起來。要加強對商品林、經濟林的管護,防止濫伐、火災、蟲害等生態性破壞。要依托青山綠水、森林景觀,鼓勵林區農戶興辦“農家樂”,使林農真正實現從“砍樹”到“看樹”,從靠山吃山到靠山養山的轉變。要將林業產業建設與村莊綠化、四旁植樹、農家庭院綠化結合起來,實現村莊園林化、庭院綠化效益化、公路林蔭化、河道風景化,打造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