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視角下林業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

時間:2022-11-23 10:11:10

導語:生態保護視角下林業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保護視角下林業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

1引言

自2003年以后,政府相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等規定,這標志著我國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開始。這極大激發了廣大林農與社會各界的參與積極性,但林地不同于耕地,除了有經濟效益外,更兼具著一定的生態功能與社會功能。隨著林改工作的不斷深化,一些新問題、新情況逐漸顯露出來。其中,如何協調林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林改工作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2我國林權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過度追求林業經濟效益,森林資源配置不合理

林改后,林農更看重短期的林業經濟效益,傾向于發展商品林,以速生用材林與經濟林取代天然林,造成單一林、人工純林過多,天然林大幅減少。這直接影響到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進而降低了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

2.2外來資本介入對生態效益的影響

自林權改革后,林農成為林地的主人。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不少林農涌入城市成為加工業、制造業的主力軍,而林地則無人管理。很多開發商看到了商機,從林農手中獲取林地的承包經營權,再將其囤積居奇,變相炒賣。還有部分林農將林地經營權以出租方式租給礦山企業或森工企業。但由于林農文化不高,加上信息閉塞,難以對這些企業的經營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些企業為了經濟效益而隨意破壞林地。比如,一些企業將天然次生林替換為速生用材林,嚴重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林農雖得到微薄的林地租金,但林業資源卻遭到了巨大的破壞。

2.3公益林補償標準有待提高,對林農的激勵效果不明顯

林地被分為公益林與商品林,其中,國家對占有公益林的林農發放公益林補償資金,以激發他們的公益林建設積極性。但總體來說,我國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偏低,導致公益林和商品林間的經濟效益差距越來越明顯。在收入被逐漸拉大的時候,林農建設公益林的積極性越來越低,不愿自己的林地被劃分為公益林。對于自己的公益林,林農也不愿過問,將精力主要花費在商品林建設上,以期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2.4林業資源安全問題突出林業本身屬于一個高風險系數行業,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極易引發意外。林權改革實行的是林地確權到戶制度,林農分散經營,規?;⒔M織化程度較低。林農對林地的管護也是以家庭為單位,未形成規模化經營。這不僅增加了林地管護難度,還增大了林地的風險防范難度。

3基于生態保護視角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3.1進一步健全《森林法》,加強對公益林的管理

現行的《森林法》雖是我國林業工作的基本法,但無法完全適應我國林改工作的快速發展。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森林法》,以充分發揮出在林改進程中的制度保障作用。首先,要細化生態公益林與商品林的劃分標準,并配套相關管理措施,如《公益林管理細則》、《商品林砍伐辦法》。其次,對于生態公益林實行經營主體資格有限的經營模式,即適度限制生態林的處分權利。同時,國家依照相關標準對林農給予補償,從而激發他們建設生態林的積極性。對于商品林則要進一步放寬處分權,除了一些商品林設有砍伐限額外,從法律層面講林農對其它商品林擁有完全的處分權利。

3.2積極宣傳,增強生態經營理念

當前,很多林農對林改的認識僅停留在發展林業經濟,增加收入來源這一層面。他們并未認識到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林木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污染等功能。因此,政府與林業部門要加大對林業生態效益的宣傳,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途徑向社會大眾宣傳我國林業方面的法律法規與最新政策、介紹保護林業資源的好經驗與好辦法。通過營造良好的林業生態保護氛圍,增強社會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讓林農在經營林地時樹立生態經營理念。

3.3遵循科學規劃、分類管理的原則

各地要根據科學合理的劃分原則將林業資源按照適當的比例劃分為公益林與商品林。公益林管理要采用分級保護辦法,其中,一級生態林必須全面禁止采伐;二級生態林嚴禁商業性采伐,但允許撫育或更新性質的擇伐;三級生態林可在不違背相關法律政策,不破壞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對于商品林,要以放活為主,并采用分類管理。若商品林為天然林木,則應以保護為主,允許適度利用,嚴禁將其大面積砍伐替換為人工林。對于人工用材林,應制定具體的經營方案,明確經營目標與采伐指標,作為管理依據。對于其它商品林,如經濟林、薪炭林、竹林、工業原料林等林木,林農可自主決定經營方向。這樣既滿足了市場對林木資源的需求,也使更多公益林與商品林得到合理保護。

3.4打造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于現代林業發展

林農缺乏科學的營林觀念,營林技術落后,因此,急需科學指導。政府要加強引導,并成立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林農提供多方位、多層次的林業服務。首先,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鼓勵林農自愿聯合,形成家庭合作林場、股份制林場。同時,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逐步實現林業產業化、規?;⒓s化。這既能提升林農的風險抵御能力,也能提升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其次,要積極建設各種林業專業協會,及時向林農傳播法律法規與最新林業政策,同時,向林農介紹林業生產實用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林產品加工、存儲及銷售等知識。

3.5進一步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拓展資金來源渠道

我國要借鑒西方林業發達國家的做法,提高對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對于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區、生態重點保護區域要加大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力度,并給予一定的扶持措施,適當提高林地單位面積補貼標準。此外,要加強對生態公益林補償經費的監管,實行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追蹤反饋機制。對資金使用進行全程監控,保證資金不被挪用、占用,做到??顚S?。同時,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合理制定生態補償標準,以滿足本地生態公益林的發展需要。在實行基本補償的前提下,還可實行績效補償機制,以充分調動林農的營林積極性。由于我國林地資源豐富,林農人數眾多,政府財政劃撥的補償資金相對比較有限。因此,還應努力開辟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的來源渠道。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渠道來獲得資金:一是設立森林資源生態補償基金,鼓勵社會各界參與;二是采用生態稅試行機制;三是向一些受益人征收一定數額的生態補償費用。

4結語

總之,林業資源在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伴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化,各級政府要找到生態保護與林業經濟的平衡點,從而實現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曹利斌 單位:湖北省京山縣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