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林業革新問題調查

時間:2022-09-06 10:38:59

導語:地方林業革新問題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林業革新問題調查

一、廣東省林業改革的形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廣東省林業建設的形勢很好。他們的思想逐步解放,政策逐步放寬,經濟逐步搞活,推動了林業事業的發展。特別是198灘年以來,林業形勢發展很快。主要標志是:

(一)各級黨政領導重視林業,把它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1984年省委、省政府連續批轉了關于林業的兒個文件。要求各級領導必須把發展林業看作是山區致富和國家實現四化的一項偉大事業,真正擺到重要的位置,切實加強領導;省里決定調整下放了80個森工企業和107個省屬林場;要求進一步落實各項林業政策,完善山林聯產承包責任制,要狠抓政策落實,提倡承包開發性建設項目。韶關市委,把1984年定為林業年,決定抓好三個回合,即抓“兩山”(自留山、責任山)落實,“兩制”(封山育林、合作林場責任制)落實冬季備耕造林;肇慶地委1982年至1984年連續三年召開了山區工作會議,1984年會議針對林業“一統、二大(大鍋飯)、三單一、四封閉”的狀況,提出了“一放(ll!林放給千家萬戶經營),二小(家庭辦五小園:茶、果、竹、桑、林),三短(短期作物),四多(多種經營)”的生產經營方針。樂昌縣組織大批工作隊,深入鄉村,幫助落實林業生產責任制。

(二)營林生產有了新的發展。1984年,全省春季造林更新907萬畝,為年計劃的106%,比歷史造林最多的1978年(885萬畝)多22萬畝。(育苗7.7萬畝,l:匕1983年增加50%。全省在自留山上造林155萬畝,林業“兩戶一體”造林195萬畝)。肇慶地區1984年春季造林更新143萬畝,比1983年增加41萬畝,增長切%;韶關地區1984年造林123萬畝,比1983年增加43萬畝,增長54%,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造林最多的一年。據調查,造林成活率平均在90%以上。

(三)亂砍濫伐森林和毀林開荒的現象基本停止。韶關、肇慶兩地區,區、鄉普遍建立了護林組織(區設護林站或護林隊,鄉設護林員),加強山林管理,并實行獎懲制度,有的建立了鄉規民約。亂砍濫伐森林和毀林開荒的現象已被制止住。

(四)林區經濟開始稿活,群眾生活有所提高。1一些地區開始引進發達地區和平原區的資金發展山區林業。南??h向連南縣投資500萬元,合作造林5萬畝,連南縣在15年內提供木材3萬立方米,按市場價優惠10%賣給南??h;中山縣三角水產供銷社給江化縣董塘地區凡口林場提供10萬元造林資金,無息使用,15年內林場逐年按國家牌價優先提供相應數量的木材,作為補償。2.開始抓了山區多種經營,出現了一些好典型。曲江縣小坑林場利用山區水利資源建立15個小水電站,發電6,870冠,賣給國家電網,收入107萬元,實現了以林蓄水,以水發電,以電養林的良性循環;廣寧縣上林區楓木鄉發展茶葉、竹筍、竹紡、藥材、蠶桑等多種經營,每年收入18萬多元,平均每畝山地6.75元,人均收入152元,占鄉人均純收入316元的48%。

(五)開發性建設承包有了新的突破,“兩戶一體”有新的發展。全省“兩戶一體”有24萬多戶,承包面積1,200多萬畝,其中聯合體19,567個,經營面積405萬畝,一戶最多承包1萬畝。韶關地區“兩戶一體”有2.8萬戶,年增加1.7萬戶;肇慶地區林業“兩戶’達4.6萬戶,比1983年增加60%。

二、當前廣東省林業的主要問題

(一)森林資源在繼續下降,是我們這次調查中聽到的一種普遍反映。1975年清查,全省有林地面積1.12億畝,1950年下降到8,515萬畝,下降了21%,1983年估計下降10%,森林蓄積量,1983年是2.3億立方米,估計下降2,700萬立方米,下降12%。廣寧縣森林資源下降更明顯。1956年清查,有林面積294萬畝,蓄積量560萬立方米,可伐量390萬立方米,覆蓋率為80%;1980年清查,森林面積236萬立方米,蓄積量356萬立方米,可采伐蓄積量8萬立方米,覆蓋率64%。但現在年采伐量仍在36至40萬立方米,生長量僅有27萬立方米,如繼續下去,定會造成嚴重惡果。

(二)林齡結構不合理,大量采伐中幼林。該省用材林面積6,693萬立方米,幼齡林占43%,中齡林占53%,成熟林僅占4%。平均每畝蓄積量3.4立方米。肇慶地區森林面積1,051萬畝,中幼林和殘林占80%,平均每畝蓄積2.7立方米。廣寧縣的236萬畝森林中,中齡和幼齡林占99.2%,平均每畝蓄積1.5立方米,肇慶地區每年生產7萬多立方米木材,大都是采伐中幼林。

(三)林區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同平原區比較,經濟仍很落后。該省43個林區縣,每人平均收入在260至290元,全省農業人口人均收入396元,主要縣(平原區)達438元。林區縣的山地面積多數在80%左右,而林業產值低,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小,肇慶地區占4.9%,全省僅占2.9%。據了解,從總體上講,現在山區不如平原區收入高,但全省收入最高的在山區,收入最低的也在山區,山區潛力很大。

三、加快林業改革步伐興林致富在調查的過程中,當地干部群眾對林業改革提出許多好的意見,歸納起來有:

(一)要繼續清“左”,端正指導思想。

當地的干部群眾反映,開發山區,開展以林為主的多種經營,發展商品生產,搞活經濟,在大部分山區僅僅是開始,現行的林業政策還沒有真正從“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習慣于用行政手段管理林業。群眾對林業政策既相信,又不相信,不敢向林業大量投資投勞,搞開發性建設,這種狀況如不改變,廣東的林業就不可能有大的發展。他們認為,必須從指導思想上清除“左”的影響,為林業改革排除障礙,鋪平道路;用政策調動廣大群眾從事林業生產的積極性,保證林農得到經濟實惠;要按經濟辦法管理林業,層層松綁放權,要給勞動者松綁,不要你松我綁。

(二)要解決好“兩山”到戶和現有林經營問題。

樂昌和廣寧兩縣“兩山”到戶比較落實?,F有山林,除區鄉林場外,都承包到戶經營。其具體作法是:(一)定死每年每畝上交金額或按人頭規定上交額(每畝0.7元或每人每年5元),產品屬于經營者所有;(二)收益比例分成,視林木狀況,按1:9或2:8分成,個人得大頭,群眾對此滿意;(三)嚴格按采伐證、出口證進行管理,沒有發生亂砍濫伐森林的現象。多數成材林(主要是中齡林和成熟林)和區鄉林場的山林,基本上實行集體統一經營,小段包工,按定額計件付酬的辦法?,F有林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應該保證山權所有者和原來向山林投資投勞單位和群眾的應得利益,要避免把原來屬于大隊、公社全體社員所有的山林變成區鄉政府所有;成林分戶承包經營,鄉、村兩級干部要加強領導和管理,嚴格按證采伐,按證運輸,就可以避免亂砍濫伐森林的現象出現。

(三)要減少木材流通環節,避免層層克扣,保護林農的應得利益。

據仁化縣反映,銷售木材的環節太多,一般要經過四個環節(鄉政府、區農工商、縣森工站、縣林產品公司),如果外銷還要分別經過地(市)、省批準。該縣1983年經營非統配材1.1萬立方米,實現利潤64萬元,交所得稅25.9萬元,能源交通稅4.了萬元,縣財政收6.8萬元,縣林產品公司留成5.8萬元,縣森林站手續費1萬元,農民實得利潤20萬元,每立方米得18元。為減少流通環節,樂昌縣委提出,“山上管嚴,山下搞活,抓好兩個證,收購一條線,銷售多渠道,開放木材市場,出口權放開”的經營方針,把流通搞活,使林農得到實惠。為保證木材的正常流通,廣東省委決定,對現有的400多個木材檢查站進行整頓,除保留14個檢查站外,其余一律撤銷,深受農民歡迎。

(四)發展多種經營,以短養長。

山區資源極其豐富,有些經濟價值很高,發展多種經營的門路很廣,潛力很大。有些經營項目,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收入高,正好彌補了木材生產周期長、見效慢之不足。不解決林區人民當前的經濟收益間題,林業的持續發展也是不可能的。廣東省委從實際出發,要求山區縣各級領導,要把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到以抓林業生產、開發山區資源為中心的方面來,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木材綜合利用,改變經濟單一和產品生產的自然經濟狀態,要發展商品生產,搞活經濟。廣寧縣委根據本縣森林資源已降到歷史最低水平的狀況,提出在現有300萬畝的山林地中,放寬100萬畝發展多種經營,以多種經營的收入來經營200萬畝的森林。他們規劃山頂栽松,山腰搞混交林,山腳山坡搞經濟作物,以100萬畝之短養200萬畝之長。

(五)放寬中幼林撫育間伐的政策。

根據廣東省現有森林資源中,中幼林占96%的狀況,在今后相當時期內木材生產任務的完成應主要依靠撫育間伐,減少主伐,使森林得以休養生息。因此,今后對撫育間伐應放寬政策。1.要根據各地森林資源,尤其是中幼林的實際情況,確定間伐任務,國家不要限制,并且在資金上給予適當扶持,加快間伐速度。2。要明確撫育間伐的目的在于培育森林資源,要嚴格按照撫育間伐規程的規定進行間伐作業,不能單純取材。因此,要加強撫育間伐的技術指導,搞好技術培訓,提高間伐質量。嚴禁中幼林搞皆伐作業。3.允許引進資金搞補償貿易,以撫育材抵投資,不頂國家木材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