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社會化體系構建思索
時間:2022-05-02 03:24:00
導語:林業社會化體系構建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一輪林權改革解決了林業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廣大林區基本實現了“耕者有山,山有其主,權利平等”的經營管理模式。但林權改革后,林地的細碎化程度加深,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小規模林業生產與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給推廣現代林業技術、提高林地經營管理水平、實行統一的防火防蟲等工作帶來極大困難。要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生態良好”的林權改革目標,就必須建立與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林農提供林業生產全過程的服務。加強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對于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健全雙層經營機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林業現代化,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起源、發展及內涵
(一)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起源及發展
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村生產發展,需要生產服務的社會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從此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l991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通知》又指出,“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l_。此后,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上,演變出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有關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研究對象逐漸從宏觀轉向微觀,研究方法也從一般性的描述統計逐漸轉向統計計量研究,使得研究結論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質,可信度更高,對現實的指導性更強。我國從2008年開始展開新一輪林權改革,以前屬于集體的林木使用權、處置權轉變到林農身上,林地規模進一步縮小、產權主體趨于多元,形成“千家萬戶經營林業”的局面。林農和社會資本將林木當成自己的財產進行經營,從林業投資中獲得相應回報。個體經營與家庭經營者對生產資料、銷售產品、技術、資金以及林業管理等方面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而以計劃經濟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傳統的林業產業服務體系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很少考慮市場的需求和林農的愿望,致使其運轉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因此,2009年6月中央林業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和支持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兩項根本制度;建立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公益性和經營I生相結合、專業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內涵研究
林業社會化服務屬于傳統的第三產業范疇,是從農業社會化服務演變而來的概念,有的國家稱之為林業支持服務、綜合服務或者是社會化林業服務等[21。國內有學者將林業社會化服務稱之為林業綜合服務,指的是專業經濟技術部門、鄉村合作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為林業發展提供的各種服務。鐘艷、谷梅認為,林業社會化服務是指為林業發展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的服務組織和活動的組合;孔凡斌從林業社會化服務產生的背景和主要功能出發,認為它的出現必須以明晰的產權為前提,以一定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為基礎,以專業的技術為保障;馮彩云認為,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應該主要履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營銷咨詢等職責[51。雖然研究者對林業社會化服務的內涵在文字描述上有部分區別,但其所傳達的信息是一致的,即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指為促進林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而提供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的總和。
二、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研究概況
(一)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方面的研究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把分散的農戶重新組織起來,已經成為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市場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外主要有各種專業合作社、基金會等,如法國農民有生產資料供應合作社,收購、加工與銷售合作社等;德國農民有各種專業生產合作社、購銷合作社等[61。在國內,對合作社的研究最早出現在農業領域,根據袁惠民、黃祖輝等的研究,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包括依托農村專業大戶、經營能人等組建;依托基層農技部門,利用其技術優勢進行組建;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利用其加工、品牌、營銷等優勢組建幾種形式l7I引。對于林農專業合作組織,沈月琴等通過調研發現,浙江省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包括林業專業合作社和林業專業協會兩大類,這些合作社呈現起步晚、發展迅速、組織分布較廣、以水果生產類居多等特點。金愛武、杜亮亮以浙江省麗水市為例,對林業專業合作社從業務范圍、成員結構、資本結構、決策結構以及利益分配機制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研究后,提出對合作社社員應該加強法律意識的培訓,增強其在合作社中的話語權,保護自身的權益;合作社本身應該加強內部管理,完善內部監督;政府應出臺扶持林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政策,為其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二)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方面的研究
推動林業又好又快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科技進步,充分發揮科技在促進林業發展中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林業科技推廣體系??h級林業推廣機構和鄉鎮林業工作站直接面向林業生產一線,是為林農提供直接服務的公益性組織,在林業推廣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I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二是政府領導、相關大專院校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三是政府補貼、農場主協會組織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根據國家林業局對我國林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劃分方法,我國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包括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和林業科研兩個方面。根據賀東航、朱冬亮的研究,目前林業科技推廣體系主要特點是爭取在林權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自上而下由政府包攬式的技術推廣模式,結合嘗試參與式、競爭機制等多元推廣模式,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機構運行乏力以及推廣隊伍缺乏后勁等問題,這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解決。
(三)林業融資體系建設方面的研究
林權改革后,林農投資林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融資需求愈發迫切。聶影等研究表明,林農對融資的需求強烈,且沒有得到滿足,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林農}l41。當前我國農村融資渠道單一,低收人農民融資主要借助于非正規的民間融資渠道,但是這種非正規渠道只能解決短期的資金需求以及非生產性的融資問題,長期性的投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會造成林農投資積極性下降、融資成本過高以及林農后續投資乏力等問題。林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從目前情況看,公益林業融資問題主要表現在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融資渠道狹窄、法規不健全以及投資約束機制不完善等;商品林業融資問題主要表現在銀行貸款困難、擔保機制以及配套措施不夠完善以及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福建省對解決林業融資難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實踐,形成了林權反擔保貸款、林農以林權證向銀行或者信用社擔保貸款、小額貼息貸款與農戶聯保貸款、以股份形式融資共四種主要的林業投資模式,解決了林業融資難的問題,并收到顯著成效l51。(四)林業風險管理體系構建方面的研究林業再生產過程特別是森林資源再生產過程,面臨著各種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極大地影響著林業生產的穩定性,也影響人們將資金投放到林業領域的積極性。潘家坪、常繼鋒、姚萍等從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和社會環境風險等方面研究了商品林業所面臨的風險,提出通過采取加大林業新技術的推廣工作、改革目前的森林采伐限額制度、加強病蟲害防治以及加強林區道路建設等措施,降低林業風險。王瑁、潘家坪等研究指出,應改變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險種單一的現狀,將森林保險納入國家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范圍,并建立森林保險風險補償機制,對森林保險實行稅收優惠,因地制宜地確定政策性森林保險的責任范圍和保險費率,促進森林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降低林業經營風險??傮w看,目前我國林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還不能令人滿意,在森林保險的制度供給方面更是一片空白,政策上也缺乏應有的扶持;從世界范圍看,森林保險已經進行了80多年,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現市場化經營。因此,在發展的初期,國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對于促進林業風險管理體系的構成具有重大意義。
三、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類型
根據研究視角的不同,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可分為政策導向型和需求導向型兩種研究類型。
(一)政策導向型
該類研究著重從宏觀層面分析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研究成果多為政策建議。如沈月琴、劉德弟、李蘭英等通過對林業合作組織發展情況的研究后提出,應該健全和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內部建設,努力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多成份、多形式、多層次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f91。朱健、趙玲愛認為,原有的服務體系,仍停留在行政干預的舊格局上,運轉失調,活力不強,急需改革和組建新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因此應該創造條件發展林業,形成各方均能參與的林業社會化服務模式。金毅、吉牛木果等從林業站的視角出發,認為隨著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和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逐步形成,承擔基層服務的林業站應該提供能夠讓林農滿意的林業服務。
(二)需求導向型
這類研究則從社會化服務對象的需求出發,研究目前社會化服務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蔡志堅、劉俊對林農的社會化服務需求及對服務供給主體的認知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指出應該加強林業的公益性服務、完善農村的林業社會化服務市場以及建立健全林業合作組織;鐘艷、谷梅則對當前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喬永平、聶影對福建邵武市林業社會服務中心建設進行詳細介紹與分析,指出其目前仍然存在服務定位不清、供給主體單一等問題,同時指出應該建立政府、市場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現代林業,以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日常生活需求。還有學者從地區實證研究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各省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
四、思考與展望
目前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具有以下特點:從研究方法上看,多數學者采用定性分析和簡單的統計描述對林業社會化服務進行研究,利用計量模型、跨學科維度等對社會化服務相關因素進行研究的較少;從案例點的選擇來看,主要集中在福建、遼寧、江西、浙江等少數省份,對其他省份的關注較少,這使得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從研究視角上看,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宏觀層面,研究結論多為政策性建議,而從現實條件下全方位探討林業產業發展的產前、產中以及產后對林業社會化服務的研究成果甚少;從研究成果看,雖然建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但研究成果的社會認可度較低,在中國知網以“林業社會化服務”為主題進行檢索,發現共有相關文獻16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為26篇,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2005年以前,這與林權改革后關于林權改革績效研究、林權變化的探討、林地流轉以及林業碳匯潛力評估等研究火熱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當然,這也與目前研究成果轉化、推廣操作性不強有關。國內專家、學者對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很多措施建議,但這些大多數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由于執行成本高、林權改革歷史遺留問題過多以及政策缺乏穩定性而導致林農的短視行為等原因而無法落到實處。目前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問題,但是為滿足現代林業發展對規?;⒓s化經營的要求,必須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隨著林權改革的逐漸深入,在政策層面,其限制會逐漸消失,林業的市場化趨勢也會越來越明顯,林業合作組織在木材、林產品購銷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林業技術推廣能夠解決林農在林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等問題;在林業融資方面,只要林業稅費減輕,林業投資回報率上升到正常的資本水平,融資就不會成為林業發展的瓶頸;在風險管理方面,應該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的研究和實踐成果,加強林業風險管理水平和政府的轉移支付能力,降低林業發展的風險系數。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會更加完善,但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上一篇:民政局基層黨務公開指導方案
- 下一篇:銀保業務發展問題及策略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