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林業生態建設研討
時間:2022-05-30 09:36:00
導語:昆明市林業生態建設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昆明市東川區位于云南高原東北部,昆明市最北端,地處東經102°48′~103°19′,北緯25°47′~26°33′,東鄰會澤縣,南倚尋甸縣,西與祿勸縣毗連,北連巧家縣,北與四川省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東川區曾以“天南銅都”聞名于世,銅礦采選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清朝乾隆年間盛極一時,年產量高達6000~7000t,被稱為“京銅”、“云銅”。建國后,東川礦產資源的開發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1-2]。東川區地處長江上游,由于地形地貌和地理環境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形成了東川地區光、熱、水、氣等自然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差異極大,是極為典型的生態脆弱地帶。加之礦產資源過度開采、亂砍濫伐、毀林開荒、陡坡種植等造成水土流失、地力衰竭、土地貧瘠、生態赤字,環境質量嚴重下降[3]。東川區的發展不僅面臨日益加劇、不可持續的嚴重危機,而且也嚴重危及三峽工程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笆晃濉庇媱潓嵤┮詠?,林業生態建設得到了快速推進,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對維護長江上游的生態安全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然而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在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過程中,以及當前建設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下,究竟應該堅持何種類型的發展觀,如何找到生態與產業的最佳結合點,如何化解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是一個需要東川區人民及社會各界思考的問題。因此,從長遠來看,需要制訂并實施一整套有效的戰略方案和措施,才能使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持續健康的發展。為此,需要先對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進行系統分析,明確其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危機。
1建設條件分析
1.1林業生態建設的優勢
(1)區位優勢。東川地處“兩省四縣”的交匯處,為出滇入川的大通道、昆明市的北大門、倘甸產業工業園和轎子山旅游開發的聯動區。隨著金沙江水能資源的深入開發,位于昭通市巧家縣的白鶴灘電站建設即將開工,庫區建成之后,東川境內金沙江水位將上升逾100m,屆時3000t以下的輪船可直接進入東川,與長江主航道相連,東川將成為云南連接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內陸碼頭,使東川重新獲得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此外,東川區地處金沙江沿岸,是“長江上游防護林工程”首批啟動縣市之一,水土流失嚴重,是世界泥石流博物館,大多為干熱河谷地區,森林生長困難,生態區位十分重要。
(2)氣候優勢。東川區由于地形復雜,海拔高低差異大,最低海拔695m,最高海拔4344m,具有從干熱河谷到高寒山區梯度分布的典型立體氣候特征。根據高、中、低海拔氣候帶、土地資源情況和現有基礎條件,應大力發展各種特色農林產業。
(3)社會經濟建設基礎條件優勢。改革開放以來,素有“天南銅都”的東川,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均居云南省各縣(市、區)前列。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便利、充足、完備,經濟外向度逐步擴大,質量、效益不斷提高。文化、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秩序穩定,居民安居樂業,為林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基礎。
(4)勞動力資源優勢。在東川區幾十年的發展中,培養和積聚了一批技術、管理人才和大量的熟練工人,他們在東川區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東川區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發展,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將大大提升。因此,東川區豐富的勞動力和人力資源將是最有力的保障之一。(5)政策優勢。東川區是云南省再就業特區,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和省“擴權強縣”試點城市,因其具有特殊的政策優勢,因而為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1.2林業生態建設的劣勢
(1)宜林土地資源不足。截至2005年底,東川區行政轄區范圍內土地總面積為186570hm2,其中農用地面積134543.34hm2,占總土地面積的72.11%;建設用地4491.20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41%;未利用地47535.27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5.48%;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建設用地還將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加,加之農用地的嚴格管理,用于林業發展的土地相對不足。林業發展用地的主要潛力是未利用地,而未利用地中有大部分荒草地和裸巖地,這些地方立地條件極差,林木難以生長,開發難度較大。
(2)水資源匱乏,利用率極低。隨著近年來降水量的減少和經濟建設用水的不斷增加,可利用水資源日趨短缺。據調查,全區地表水徑流年均總量9.32億m3,地下水資源因開礦、多年連續超采,導致水位急速下降。目前,東川區水資源利用率極低:高山區年徑流量6.28億m3,水資源利用率僅為2.1%;半山區年徑流量2.51億m3,水資源利用率僅為4%;河谷區年徑流量5254萬m3,水資源利用率為21.8%。全區年平均地表水資源利用率為9.3%,境外客水利用率1.9%。因此,水資源短缺和利用率低已成為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發展高效林業的制約因素。
(3)林業生態意識淡薄。通過近幾年來村莊綠化、城市面山造林、龍東格公路沿線綠化、南大門建設等一系列全民責任(義務)植樹活動的開展,人們對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大作用有了一定認識,但只停留在林業是一項基礎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自然面貌較淺的層次上,對其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對其長期性、艱巨性缺乏思想準備,因而造成部分鎮辦林業建設滯后,工作不扎實、不系統,進度不快。
(4)林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林業粗放經營現象普遍存在,集約化水平較低,總體效益不高,產業發展隨市場供求變化波動較大。優勢產業少,產業鏈條短,競爭力不強,商品化率低,沒有形成帶動能力較強的林產加工企業。林業產業科技含量低,缺乏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強勢林業品牌效應,森林旅游業還處于起步階段。
1.3林業生態建設面臨的機遇
(1)面臨國內外重大機遇。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我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如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同時,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明確指出:今后10年是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西部地區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應該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最近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再一次強調:“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發揮資源優勢和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在資源富集地區布局一批資源開發及深加工項目,建設國家重要能源、戰略資源地和產業集聚區,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等優勢產業”。云南省屬于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東川作為重點扶貧縣,在西部大開發中將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4]。
(2)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林業。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林業工作,把加快林業發展、加強生態建設放在重要戰略位置。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對林業的戰略地位、指導思想、基本方針、戰略目標、戰略布局、管理體制和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問題做出了重大調整,突出了加快發展的主題,確定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2009年6月,中央召開了建國以來首次林業工作會議。會議賦予林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明確指出,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把林業發展作為重大舉措;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戰略選擇;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要途徑。會議特別強調,像重視農業一樣重視林業發展,像關注糧食安全一樣關注生態安全,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等方面切實體現重視林業的戰略意圖,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林業,把林業工作擺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為東川區新時期林業生態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3)國家強林惠林政策帶來的發展機遇。自2008年以來,隨著國家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重大舉措的出臺,國家進一步加大了林業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重點加大了營造林、森林經營、自然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林業民生、特色林業和林木良種等林業重點項目投入。在此基礎上,2009年10月又出臺了《林業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2年)》,明確指出,3年內重點扶持100家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和十大特色產業集群,逐步形成森林資源培育、人造板、家具、木漿造紙、竹產品、林化產品、木本糧油產品、生物制藥、林業機械制造和生物質能源等支柱產業;同時,加大對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旅游小區、濕地公園等森林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重點扶持300處森林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國家林業投入方向,東川區必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全力謀劃一批林業骨干項目,最大限度地爭取項目資金和優惠政策支持,夯實發展基礎,全面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
1.4林業生態建設面臨的挑戰
(1)規?;洜I受到挑戰。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集體林地確權到戶后,初期將會呈現林權結構分散化、經營主體多元化、經營形式多樣化的林業經營格局,林業規?;?、集約化、標準化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制約和影響。
(2)生態環境保護、水土流失治理仍然嚴峻。區域內地質構造、地貌和氣候條件為強烈的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長期的銅礦開采、森林資源破壞、坡地墾耕和過度放牧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滑坡等重力侵蝕異?;钴S,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生態功能低下,甚至喪失,形成山體破碎裸露、河谷灘地砂石荒漠化日趨嚴重的局面。對泥石流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控制強重力侵蝕,減少泥沙輸移,遏制上游坡地裸巖化、下游土地砂石荒漠化,已經成為項目區生態功能保護和恢復重建的關鍵。
(3)困難地造林仍是一項技術性難題,造林的成本越來越大。東川區境內的干熱河谷地區,因干旱少雨、蒸發量大、土壤瘠薄、地質破碎、石漠化、沙化嚴重、立地條件較差,造林成本高、難度大、成活率低,其造林技術難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破解。此外,由于東川區自然條件比較差,造林難度大,成本高,造林一次性成功的幾率較低,需多年補植,才能達到工程建設所要求的目標,加之工程建設的管護費用較少,使林業生態建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4)林業生態建設的誤區。林業生態建設一直沒有間斷過,但一些突出問題一直得不到科學的解決,如林草植被恢復慢、地表照樣裸露、土壤得不到科學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甚微等。這主要是由于在林業生態建設上存在認識誤區:①認為種樹就是林業生態建設,種樹積極性很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沒有因地制宜地考慮種樹或者種草。②在對待樹與草以及灌木的態度上,也存在誤區:一方面,過高地估計了森林的植被作用,而忽視其對草的掠奪弊端,另一方面,還低估了草和灌木的生態價值。在東川區干熱河谷地區,很多人工造林的地方,植樹比較好,但樹下的草和灌木叢卻消失了,而草和灌木叢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并不比森林差。而且由于樹葉的蒸騰作用,使每一棵樹猶如一個抽水機,這對于河谷地區,無疑是掠奪了草和灌木叢寶貴的水資源。
2發展對策
2.1林業生態建設應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
就東川區現實情況而言,林業生態建設對水土資源的依賴程度遠遠高于光、熱等資源。水土流失是東川區生態問題中最突出的矛盾。因此,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必須以保持水土為核心,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做到植樹造林“量水而行”,不可不說是對生態建設具有戰略意義的變革。同時,要清楚地認識到:①并非所有造林都能保持水土和改善環境,只有在降水量與蒸發量的比值高于一定量的地區,植樹造林才具有保持水土和改善環境的功能,反之,違背環境平衡的規律,植樹造林不但不能改善環境,反而會破壞環境,不但不能保持水土,反而會破壞水土[5]。②對東川的綠化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也根本做不到處處皆綠。東川區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水源,不論花多大代價強行種植,到頭來可能既白白浪費資源,又破壞了土地資源,盲目建設反而造成對土地的破壞。此外,土地自然恢復,其植物和植被多樣性遠優于人工造林。一些地區不要輕易動土,在許多無林宜林區,采伐跡地或宜林荒山不需要人工造林,而只要封山禁伐,就能育成次生林。因此,這類地區應以恢復為主,人工種植為輔?;纳皆炝忠矐虻刂埔?,不能過分強調人工綠化的作用。海拔4000m以上的亞高山、高山已不適宜森林生長,但應能保持較好的草甸。同樣,在干熱河谷地區成片造林也是極困難的,所需的灌溉成本很高。長遠來看,只能采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逐步由點到片,大約要100年時間才能恢復或重建干旱河谷的植被、森林。當前大部分地區只能以荒地荒山存在,關鍵是要禁止隨意對地表表層和邊坡的破壞。因此,在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必須對現有林業生態建設方略進行重大調整。通過科學分析制約林業生態建設與發展“卡脖子”的因素,遵循自然規律,運用生態學的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和頂極群落理論,因地制宜,這樣才能走出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態效益低的怪圈。
2.2正確處理生態與產業的關系
不重視林業在生態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林業的發展就會迷失方向;不重視林業的產業發展,林業就會失去持久的動力[6]。生態與產業是林業建設的“一鳥兩翼”,當前越是需要加強生態建設,就越需要發展壯大林業產業,增強林業自身的造血功能,只有生態和產業協調發展,林業建設才有生命力、吸引力。當前大搞生態建設,大力培育森林資源,如果不采取有效辦法,對培育的森林資源科學地加以利用,那么生態綜合治理區的農民也會“守著金飯碗討飯吃”,同樣會對生態建設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最終影響林業生態建設大局。相反,如果科學地對森林資源進行利用,提高了森林資源的附加值,進而也將大大提高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因此,在全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的同時,也不放松產業的發展,找準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點,是東川區處理生態與產業矛盾的正確方法。實踐證明,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就會帶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反之,就會導致生態惡化,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但必須在保護中謀求發展;保護是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但必須在發展中謀求保護。對于加快發展就放棄保護、強調保護就放棄發展的做法,都是片面的,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背道而馳,最終必然導致發展停滯甚至倒退。
2.3生態修復應作為東川林業生態建設和發展的根本
東川區地處小江深大斷裂帶上,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區域地質條件特殊,長期的不合理開采和伐薪冶銅等人為破壞,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導致滑坡、土壤沙石化和泥石流等多種地質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根據全國水土流失調查數據,東川區土壤侵蝕面積1274km2,占總面積的68.1%,居全省各地州市之首。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4456t/(km2•a),平均侵蝕總量828.34萬t,侵蝕深度3.55mm,平均年輸沙量為1039萬t,最高達1831萬t,平均年輸沙模數3016t/km2,最大年輸沙模數高達5314t/km2,是同等流域的幾倍到數十倍[7-8]。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毀壞了寶貴的水土資源、引起生態環境的退化、降低了人口環境容量,而且阻斷交通、淤埋農田、淤高河床,加劇了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制約東川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沙江沿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9]。近年來,雖然東川區生態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因為歷史問題太多,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遏制并恢復生態系統,東川區社會經濟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會發生難以想象的后果。因此,生態修復刻不容緩,是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和發展的根本,且應將生態修復工作作為一場生態保護戰、持久戰和攻堅戰。
2.4重點培育林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東川區作為資源枯竭型地區,是典型的“以礦而興,以礦而衰”的資源開發型地區。千百年來的資源開發,東川區飽受泥石流災害的影響。協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意義重大,迫切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近10年來,東川區林業建設得到了快速推進,有林地面積不斷擴大,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取得了明顯的建設成就。然而林業發展中依然存在突出的問題:一是林業生態體系不健全,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二是林產業發展滯后,處于“小資源、小產業、小效益”的狀況,林業結構不合理,對林農增收貢獻率較低。東川區林業經濟結構調整已經進行了多年,但無法回避“調什么,什么多”的尷尬局面,其原因就是結構調整的趨同。結構調整的趨同只會導致新一輪產品積壓過剩。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才能有效規避結構調整的趨同,真正促進林業產業發展。東川區的發展不要風貌雷同、盲目攀比,要根據當地的區位、資源、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合理安排生產布局,逐步形成地區性的特色經濟和比較優勢。同時,國外先進經驗和國內發達地區的經驗表明,發展的出路就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東川區要敢于沖破落后的、傳統的林業發展觀念的禁錮,積極培育新興林業經濟增長點和搶占新興產業戰略制高點,加快對非木質資源為主的林業產業發展步伐。扶持林下種養殖、生物醫藥、生物能源、森林食品、森林旅游、苗木花卉、林產品物流、中介服務、野生動植物馴養利用等產業的發展[10],積極開拓林業產業發展的新領域,發展林業碳匯經濟,有效拓展林業經濟發展空間,在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林農收入和林業綜合效益,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東川區之所以林業生態建設步伐相對帶后,除自然環境、歷史原因等客觀條件之外,主要原因是沒有充分發揮立體氣候優勢,也沒有充分發揮區位、勞動力、政策等優勢,以及沒認清事物的兩面性,沒將劣勢轉化為優勢的思維理念。深層次的原因是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的觀念存在一定誤區。因此,東川區的林業生態建設與發展要實現又快又好,一定要敢于沖破落后的傳統的林業發展觀念的禁錮,根據當地的區位、資源、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把準林業生態發展的核心問題[11]:生態修復應遵循自然演替規律,以及結合人工促進修復措施,走林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經濟增長點,搶占戰略制高點,化解生態保護、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寧可降低發展速度,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建設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新東川。
- 上一篇:區農林局規范和扶持茶產業發展辦法
- 下一篇:農委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