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專業合作社生態扶貧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4-23 10:35:39
導語:林業專業合作社生態扶貧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清水縣林業專業合作社的在脫貧攻堅生態扶貧的重要作用,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促進全縣林業專業合作社的持續高效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生態脫貧取得更大成效。
關鍵詞:林業;專業合作社;生態扶貧;現狀;對策
1基本情況
1.1發展特點。清水縣林業合作社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利益共享化。建立利益共享機制,使貧困戶通過參加林業合作社獲得了穩定收益。二是主體多元化。實現了黨支部、協會、公司、個人和基地的有機聯合。三是經營市場化。充分與市場對接,采取“互聯網+”營銷模式力求效益最大化。四是管理規范化。合作社依法制定章程,嚴格按照制度辦事,統一為社員服務。五是扶持聚集化。爭取項目資金,協調金融貸款,對扶貧效應較好的重點林業合作社予以專項扶持。1.2主要模式。1.2.1 “公司+基地+帶農戶”經營模式。清水縣小利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以林地入股分紅方式,流轉村集體林地133.33hm2,投資800多萬元,購進良種生態能繁母豬230頭,繁育和馴化二代、三代生態野豬2000頭。公司每年為草川鎮興坪村集體穩定分紅10000元,長年雇用貧困戶12名,無償為45戶貧困戶提供仔豬和技術,按不低于市場價保證收購,確保收益。2018年累計出售生態野豬500多頭,銷售收入325萬元,利潤達65萬元,其中,惠及貧困戶受益資金達25.2萬元。1.2.2 “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清水縣興農核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全村231戶農戶342hm2核桃園有機整合,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五個統一”,即:統一果園管理、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組織物資、統一果品銷售,提高了果品經濟效益,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2018年全村核桃收益達300多萬元,戶均收入在10000元左右。1.2.3 “村黨支部+合作社”村社合一經營模式。清水縣萬家富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基層黨支部的示范引領作用,由村黨支部牽頭,推行“村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種植大戶+農戶”村社合一模式,經營林地面積33.33hm2,發展林下養蜂400箱,林下放養雞2500只,種植牛子等中藥材34hm2;采取“433”收益分配機制(項目、資金、物資入股占分紅40%,土地入股分紅占30%,合作社管理分紅占30%)。2018年已實現收益分紅84634.6元,涉及117戶503人,其中惠及82戶貧困戶352人受益。1.2.4 “合作社+供銷社+協會”股份經營模式。清水縣金果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整合金果合作社、金集供銷社、金集鎮果農協會三方職能,構建“兩社一會”新型股份制合作社。現有社員349人,果園面積880hm2。服務范圍輻射金集、土門、賈川、郭川4鄉鎮46行政村,惠及584戶2252人。2018年實現果品等經營收入2500萬元,其中:惠及83戶貧困戶收入120萬元。依托3000t果品氣調庫成立了“扶貧加工車間”,常年聘用貧困群眾35人,主要從事果品收購、精選、包裝等,年人均務工收入在2.5萬元以上。
2存在的問題
2.1生產經營規模較小。大部分合作社無論從社員數量、還是生產經營情況看,基本上是在村鎮組建,服務范圍有限,普遍存在著規模小、實力弱、成本高、效益差。2.2經營管理能力不強?,F有合作社大多是由當地種植大戶、“能人”或村干部牽頭,這些人雖有一定經營理念,但作為合作社帶頭人,水平和經驗明顯不夠,對市場研判決策能力不足。2.3林業科技含量不高。合作社以松散型的合作模式較多,參與專業合作的林業科技人員少,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奇缺,合作社仍采取傳統經營方式。2.4扶持政策不盡完善。近年來,地方政府雖然每年投入一定的資金用于扶持合作社的發展與壯大,但是在解決合作社產業化、規模化、高效化方面扶持力度依然有限。2.5利益聯結不健全。大多數合作社與林農是松散的供應或契約關系,僅僅起到解決本村農林產品賣難和生產資料買難以及服務難的問題。
3對策思路
3.1圍繞產業布局,統籌協調發展。圍繞縣域富民產業布局,按照西部蘋果,東南部和中部核桃的產業現狀,在郭川、金集、永清、紅堡、草川等10鄉鎮培育以果品栽植、收購、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林業合作社;依托東部東南部林區、西部中部退耕還林區資源優勢,在草川、黃門、松樹、永清等8鄉鎮重點培育以林下養殖生態野豬、養雞、林下套種中藥材、森林旅游農家樂等為主的林下經濟示范社;利用縣城周邊川區氣候、交通和水利條件,在永清、白沙、紅堡、黃門、山門等6鄉鎮重點發展以綠化和經濟苗木、造林鄉土優質樹種為主的苗木繁育合作社;立足科技支撐,在金集、永清、紅堡等鄉鎮探索發展以構樹、油用牡丹、刺五加、烏龍頭為主的特色林業產業合作社。借鑒四川省脫貧攻堅造林作業合作社的成功經驗,成立以貧困戶為主的專業造林合作社,支持其承擔林業工程建設項目。3.2借鑒成功經驗,探索發展模式。充分借鑒縣域一些合作社成功經驗,鼓勵各鄉鎮、村組立足產業和區位優勢,整合區域人力、財力、物力和科技資源,大力發展和培育一批優勢明顯、管理規范、示范效應好的合作示范社,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在全縣進行推廣。在全縣果品產業合作社發展較為成熟鄉村,繼續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著力在塑造品牌、培育精品、提高質量、注重效益、帶動扶貧上下功夫;在林下種養殖和森林旅游等林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技術和資金短缺、效益不高的合作社,由縣林業部門引導,加大合作社資源共享,探索組建林業合作聯社,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在構樹、油用牡丹等一些特色產業發展上,要依托中科院、市供銷社及各級政府的技術和資金扶持,在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的同時,做大做強林業合作社。3.3強化科技支撐,培育技術人才。實施人才培育戰略,林業部門應強化對合作社工作的指導和服務,按照“212”發展思路(即:每鄉鎮2名林業工程師負責技術培訓,每貧困村1名林業科技特派員負責常年一線服務,每個合作社至少2名技術土專家全程操作),發揮科技人才帶動作用,積極動員村專業大戶、科技帶頭人等農村能人加入合作社;同時,大力引進一些高學歷管理型人才和高、精、尖技術型人才加入專業合作社,規范合作社運行與管理,加大財務公開力度;引導合作社利用互聯網+,運用電子商務平臺解決林產品銷售問題,增強合作社市場競爭力,增加合作社經營收入,提升貧困戶參與度。3.4出臺政策扶持,保障全面發展。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林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解決林業合作社發展資金短缺、融資難等問題。一是加大林業合作社銷售產品銷售扶持力度,對果品、林副產品的經營銷售在減免稅費的基礎上,按照貧困戶參與情況,適當加大補貼力度和實現補助貧困群眾資金股份轉化,提升貧困戶分紅比例;二是拓寬林業融資渠道。與縣域金融機構銜接協調,積極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對符合條件的申報林業貸款貼息項目,有效解決林業合作社融資難、資金成本大的困難和問題;三是加大合作社獎補力度,縣財政要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對經營成效顯著、帶動貧困戶增收成效顯著的合作社給予獎勵,從而激發合作社在生態扶貧中的發展活力。3.5規范運行管理,激發內生動力。林業專業合作社在抓好產業建設發展,還必須加強合作社組織內部管理,建立規范的章程和運行管理機制,健全完善監管、財務、分配等制度,嚴格按照規章辦事。定期開展社務公開,對社員特別是貧困戶關心的經營收入、利潤、分紅比例等重大事項及財務支出,要及時披露信息,做到重大決策公開透明,財務支出清楚明白。讓群眾通過親眼看、比對算等方式,讓群眾真切體會到加入合作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激發其參與和支持合作社發展與壯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讓林業合作社在生態脫貧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勇.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1,(6):56-58.
作者:楊國權 單位:清水縣林業局
- 上一篇:林業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 下一篇:優良種苗對林業產業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