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有效策略
時間:2022-04-25 10:47:23
導語:提升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有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更加注重居住的生態環境,從而促進了林業的發展,提高了生態經濟效益。
關鍵詞: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策略
林業經濟效益主要由林業生態效益和林業經濟效益兩方面組成,通過提高林業經濟效益有效地實現了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了環境的改善,同時對資源進行了充分利用。然而目前對于林業的經營管理方面不夠完善,應該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完善林木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經濟持續發展。
1什么是生態林業經濟效益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林業資源及生態防護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從而促進了林業的蓬勃發展。此外林業生態系統的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建設林業生態經濟的過程中,由于資源和企業發展狀況的限制,出現了諸多問題,無法及時地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隨著林業扶植政策的深入,在個體經營林地增加的基本狀況下,林業不僅具有生態功能,還要轉變為經濟產業的一部分,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林業生態經濟效益主要包括林業經濟效益和林業生態效益。林業生態效益主要包括在林業生態的完善過程中,有效地降低了水土流失,實現了空氣的凈化,從而使環境得到了改善,促進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而林業經濟效益主要包括林業資源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原料,比如工業建設的木材、造紙、生活家具等。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系,相輔相成。如果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就無法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如果沒有經濟效益,只存在生態平衡,那么就不存在生態效益的觀念。由此可見,林業生態效益與林業經濟效益本身就是相互結合的一體,不能將其單獨分開發展[1]。
2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建設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挑戰,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由于森林生長具有周期長的特點,因此無法實現林業經濟快速發展。樹木生長需要很長的時間,比起周期較短的農業生產經營,樹種培育就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時間,所以想要通過森林資源來實現林業經濟效益是很難的;其次,目前林業經營合作缺乏多樣化的形式。在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主要途徑就是林木商貿進行合作,然而部分地區在進行貿易合作時存在合作模式單一的問題,限制了合作渠道的范圍,缺乏貿易經濟合作的互通途徑,嚴重影響了林業經濟的平穩發展;再次,由于我國具有森林資源地域固定的特征,而我國大部分的森林資源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而部分沿海地域由于地理特征的限制,森林資源比較缺乏,從而無法實現森林資源的整體覆蓋,阻礙了森林資源生態經濟效益的發展。此外,由于發展的不平衡,忽視了環境的保護,從而導致森林資源的過度開采,森林資源枯竭危在旦夕,進而極大地影響了森林的經濟效益;最后,由于人們的過度浪費造成可利用的森林資源共給不足。隨著經濟的發展,林業生態資源地域被廣泛利用,有部分企業為了實現個體的發展,完成相關目標,忽視了對資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導致森林資源出現了嚴重的衰減。與此同時,在森林資源開采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嚴密的管理監督體制,對資源浪費現象缺乏嚴格的懲處制度,從而造成了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阻礙了森林資源生態經濟效益的充分發揮[2]。
3提高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有效策略
通過對林業生態經濟現狀的分析,了解了當前在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認識到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緊密聯系。因此,要根據當前我國林業發展的狀況進而對生態經濟效益進行探究,以林業生態系統作為切入點,不斷探索其功能和結構,發現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發展的困難,從問題根本入手解決遇到的困難。因此,為了促進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發揮,應該對林業生態系統管理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獲得有效途徑來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3.1重視林業生態經濟的創新
據調查,我國大部分地區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過于單一,進而無法實現整體效益的提升,從而嚴重影響了我國林業綜合效益的發展,阻礙了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想要實現我國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最大程度增長,首先要明確認識到我國林業的雙特性,要加大對林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創新意識的培養。由于林業木材生產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林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實現,同時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整體。因此,一定要提高對二者關系的正確認知,進而有效地發揮林業生態系統的功能。
3.2增加資金投入,進行科學管理
從我國當前的林業生產經營管理狀況來看,重造輕管,忽視了對林木的后期培育及合理維護。目前我國大部分的人工林由于缺乏正確的管理,從而導致林木成長矮小,繁殖速度慢。對林業經濟效益的提高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破壞了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平衡。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對林業資金以及勞動力的投入,對林業管理不夠科學,相關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為了實現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充分發揮,要加大投入力度,科學合理地進行管理。
3.3選擇適宜的樹種
在林業生產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以及氣候特點選擇適合的樹種,從而有效地提高樹木的成活率。此外,在選擇樹種時要考慮植物的多樣性,實現群落的豐富性,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保障植物的健康生長。例如,在黃土高坡等地區,由于其地勢環境惡劣,地表裸露面積大,缺乏植被,地表形態比較分離,溝壑較多,是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缺乏水資源,進而在選擇樹種時要充分考慮植物的多樣化。采用側柏、油松等植物在溝谷地段進行種植,采用沙棘、花椒等在比較平緩的地段進行種植,充分保證植物的成活率,進而實現林業建設的價值[3]。
3.4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規范操作
林業生態經濟的發展有效地保護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推進了經濟的發展,因此,應不斷完善相關的保護措施。目前我國政府針對環境保護管理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然而基于我國個體經營林地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要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此外,要在重視經濟提升的前提下,對林區進行合理有效保護。對木材采伐要進行嚴格地控制,合理減少木材的采伐量,對林木資源進行充分保護,嚴格防止對林木資源的非法開采,從而促進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提升。與此同時,要加大對林業生態環境的補償力度,不斷進行深化探究,明確對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的劃分,建立合理的評估體系來對生態環境進行定期的評估,對破環森林環境的行為給與嚴厲處罰,積極鼓勵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激勵市場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與保護。
3.5優化資源配置
在建設人工林業生態系統時要充分考慮植被之間的生態關系,不能只考慮對樹種的選擇,應該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合理分配,通過不同的植被類型來形成不同層次的人工生態群落,實現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首先要建設規模較小的生態群落,進而構建規模較大的生態群落,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促進林地的利用率,在實現林木產量增加的同時又提高了環境的優化,進而實現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根據前者的實踐經驗得出,在創建人工生態群落時,可以在樹木周圍栽植薯類等植物,其肉質根系在土壤中生長范圍廣、比較均勻,可降低雨水等對土壤的沖刷,改良土壤質地,根系較淺,不會影響植物對養分的充分吸收,促進植物的健康生長。
4總結
簡而言之,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提升和發展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要不斷加大對林業的保護意識,采取合理的手段提高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加大對林業的投資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實現林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促進了經濟的整體發展,以期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劉瑞敏.淺析提高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J].花卉,2020(2):166-167.
[2]王立建.新時期提高林業生態經濟的策略[J].農家致富顧問,2019(4):169.
[3]鐘謹竹.生態環境保護下林業經濟發展策略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14):71,75.
作者:陳豪偉 單位:鄭州市森林公園
- 上一篇:營林措施在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應用
- 下一篇:林業生態與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