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

時間:2022-04-05 10:16:13

導語:淺析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

1.發生面積居高不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林業生物災害發生面積呈逐年上升態勢。1996年,我國林業生物災害發生面積700萬公頃;2006年突破1000萬公頃;2011年達到1168萬公頃。據專家預測,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林業生物災害發生面積將持續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防治形勢十分嚴峻。2.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入侵加劇。我國是世界上遭受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截止到2008年,入侵我國并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要外來林業有害生物達34種,年均發生面積達130萬公頃。其中,主要外來林業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占林業生物災害總損失的30%。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在我國呈入侵頻次增加、種類增多、危害面積逐年擴大的趨勢。3.本土重大有害林業有害生物發生依然嚴重。松毛蟲一直是我國林業歷史上第一大害蟲,近年來出現反彈,年均發生面積在140萬公頃左右,一些地方仍周期性暴發成災。楊樹柱干害蟲在三北地區發生危害依然嚴重。以鼢鼠、野兔為主的鼠(兔)在三北地區新植林地危害猖獗,年均發生100多萬公頃,對未成林造林地林木構成嚴重威脅。4.突發性害蟲種類增多,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春尺蠖、楊樹舟蛾等楊樹食葉害蟲發生普遍,其中以華北、黃淮、江淮地區危害最為嚴重,致使多處綠色通道景觀被毀,江蘇、安徽等省的楊樹產業損失巨大。隨著氣候變化和天然林衛生狀況的改變,栗山天牛、云杉八齒小蠹、切梢小蠹等一些次要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區已上升為主要危害種類。5.經濟林、竹林有害生物危害種類增多,發生面積加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種經濟林面積不斷增加。隨著經濟林、竹林面積的快速增加,經濟林、竹林生物災害的發生種類也不斷增多。6.灌木林和荒漠植被有害生物危害日顯突出。2003年以來,年均發生面積達200萬公頃以上。沙棘木蠹蛾、梭梭尺蠖、灰斑古毒蛾、大沙鼠等對東北、西北廣大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的危害日益突出,并在局部地區多點暴發成災,新疆塔里木盆地累計有20萬公頃胡楊林毀于蟲害。(二)林業生物災害的基本屬性和特征林業生物災害是指森林、林木及林產品遭受微生物、動物、植物侵害而使其經濟、生態及社會功能受到損害的事件,包括由非生物因子引發的林木生理性災害。1.林業生物災害具有自然屬性。林業生物災害的發生是由林業有害生物、森林植物和環境條件等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自身特點和規律。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必須在不斷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有害生物發生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實踐。2.林業生物災害具有社會屬性。一方面,林業生物災害具有人為災害特征。引起林業生物災害的有害生物是生態系統固有成分,生態系統在未受干擾的情況下,可利用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通過自身調節功能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發展,避免有害生物種群密度過度增大而形成災害,即使偶有災害發生,生態系統也能通過自身調節從干擾中自然恢復,一般不會因有害生物而使生態系統破壞至無法自然恢復的程度。但隨著人類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地球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加之不合理的森林經營方式,生態系統被嚴重破碎化、人工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穩定性減弱,控制和制約有害生物的能力下降或喪失,導致有害生物繁殖失控,頻頻暴發成災。林業生物災害的發生又導致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遭到進一步破壞,這成為當前我國林業生物災害發生面積居高不下,災害損失逐年加大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林業生物災害事關國土生態安全,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娛樂和食品安全,事關廣大林農群眾增產增收,事關林產品對外經濟貿易安全,具有顯著的經濟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性。(三)林業生物災害防治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林業部門抓住戰略機遇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開創現代林業科學發展新局面的關鍵時期。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必須服從并服務于這一大局。1.維護生態安全需要加強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已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林業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承擔著建設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治理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職能,這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賦予林業的更加緊迫而艱巨的使命。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是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林業生物災害嚴重威脅著上述的“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甚至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2.建設生態文明要求加強林業生物災害防治。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迄今最高級的文明形態,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落實及其成果的反映。實現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一個健康的森林以她優美的形態、色調、音韻等陶冶著人類的情操,人們在其中體驗和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偉大實踐中,人們對以森林文化為主的生態文化更加渴求,對生態文化產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須科學地加強林業生物災害防治,維持身邊的綠色,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安全,實現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3.實現林業“雙增”目標、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加強林業生物災害防治。2009年9月,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向國際社會鄭重承諾“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當前,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災害年均發生面積1000多萬公頃,年致死樹木4000萬株。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在保護現有森林資源、鞏固新增造林面積、保證森林蓄積穩步增長上,都具有重要的基礎和保障作用。此外,林業有害生物還直接導致了森林的碳排放。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權威專家溫奈爾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2000年以來,在加拿大因林業有害生物造成的森林碳排放是森林火災和森林采伐總量的3-5倍。必須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減少森林面積負增長和碳排放,充分發揮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4.促進農民增收、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需要加強林業生物災害防治。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繼土地承包后農村生產力的第二次大解放。林改后,組織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將成為廣大林農日常生產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項新生事物。林業生物災害防治面臨著諸多新問題。例如:組織主體的多元化,廣大林農中普遍存在的預防意識淡薄、缺乏病蟲害防治知識,大型林用藥械無力個人承擔等。如果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極有可能引發林業有害生物災害嚴重發生,并導致因林業有害生物災害傷農事件發生。這將極大地挫傷廣大農民從事林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甚至會導致林農因此至窮,因此破產。5.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拓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空間需要加強林業生物災害防治。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一些國家散布中國威脅論,采取多種措施遏制我國經濟發展。其中,利用林業有害生物設置貿易壁壘成為他們采用的手段之一。2010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美植保組織制訂并區域標準植物檢疫措施《來自亞洲舞毒蛾疫區的船舶及船上貨物運行管理指南》。據國家質檢部門估測,我國至少1/5的輸美貨船可能在美國口岸遭遇拒絕入港、錨地待檢、港口滯留等形式的通關障礙,將有500億美元的貨物受到影響。2011年韓國方面又針對香蕉穿孔線蟲,禁止進口我國南方三省區寄主植物,對當地苗木花卉產品出口造成不利影響。6.維護森林食品安全需要加強林業生物災害防治。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自然資源認識的深入,森林食品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由于我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式、手段、技術等方面還比較落后,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還比較普遍,與農藥殘留、水體污染等有關的森林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按照林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末全國經濟林栽培面積達到3300萬公頃,經濟林總產量達到2億噸。這一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從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重大意義,調整防治思路,轉變防治方式,改進防治技術,科學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從源頭遏制食品安全隱患,有效應對森林食品安全的潛在威脅,保證森林食品的安全。

做好新形勢下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必須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黨的思想路線,從服務于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構建生態文明和推動現代林業建設的高度,遵循自然、經濟和社會規律,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深化改革,依靠人民群眾,采取綜合措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一)堅持預防為主國內外災害防治的理論和實踐表明,某種災害一旦發生,要完全挽回所造成的損失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減低損失程度也是相當困難的。從災害防治的成本效益和工作績效分析,做好預防是災害防治最為經濟和有效的措施。林業生物災害作為一種自然災害必須堅持預防為主。要樹立森林健康理念,要從培育優良抗性品種入手,把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貫穿到林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提高森林自身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要加強對林分的撫育管理,及時清理受有害生物感染的林木和火燒跡地的過火林木。加強對現有純林、低產林的改造,優化林種、樹種結構,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加強測報、檢疫、生物防治等預防性工作,在思想認識、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上全力推進預防工作,由以治標為主向標本兼治以治本為主轉變,變災后救災為災前御災,切實把預防工作擺到首位。(二)加強科學治理林業生物災害的發生是由林業有害生物、森林植物、環境條件、人為干預等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必須在不斷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有害生物發生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實踐,堅持科學治理的方針。要堅持實事求是,嚴格按客觀規律辦事,研究科學的對策,采取科學的措施。要正確處理好預防與除治、治標與治本、內部與外部、生態與經濟、重點與一般的關系,科學布局防治資源。要轉變防治理念,從系統工程的角度認識災害,推進災害管理。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主要林業生物災害發生機制、防治技術、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機制等基礎研究,加強監測預警、檢疫御災和防治減災應用技術研究,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結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和集成度,抓好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強化防治標準體系建設和技術監督。要大力推進無公害防治和綠色防治,實現可持續控災,維護環境安全。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遵循自然、經濟和社會規律,因地制宜地開展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三)堅持依法監管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具有社會公益性,其職能的履行要依靠行政手段來推進、法制措施來保障。堅持依法監管,必須建立健全防治法規制度,加快完善行業法規體系,確定依法治理災害的法治原則。要加大違法處罰的力度和剛性,提高違法成本。要強化執法能力,從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林業生物災害防治行政執法工作。要明確執法主體,規范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強化執法隊伍建設,完善執法監督,做到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公正執法。要完善和嚴格執行林業生物災害防治獎懲、林業植物檢疫報檢、監測調查報告等制度,加強行政監管力度。(四)強化責任落實林業生物災害防治是國家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重大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責任落實到各級政府的肩上,實行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建立科學的林業生物災害防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實行林業生物災害防治目標責任制度,提高林業生物災害防治成效。要建立健全“分類、分級、突出重點、按需扶持”的公共財政扶持政策和“誰受益、誰投入”的防治資金投入機制,建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多元化社會資金投入為輔的投入機制。各級地方人民政府要將林業生物災害防治的公共財政投入和應急儲備資金納入本級預算,保障防治工作順利開展。將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納入森林災害綜合保險范疇,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林業改革的相關政策,采取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方式,開展政策性保險工作。積極爭取林業貼息貸款、扶貧貼息貸款、小額擔保貸款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支持。(五)深化改革,創新防治機制要加強林業、農業、交通、建設、工商、科技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高效協調的聯動機制。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積極推進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市場化,鼓勵和引導不同形式的組織和個人成立防治專業公司、森林醫院等,開展承包防治、技術咨詢等業務,形成多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防治格局。各級防治檢疫機構要加速職能轉變,加強社會化防治組織的監管和服務,探索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防治組織資質和從業人員資格認定制度,規范防治生產作業,保證生態安全,保障防治市場的公平、公正和有序競爭。進一步完善聯防聯動機制,不同行政地區和部門間要及時溝通情況,協調解決防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整體防治成效。引導農戶本著自愿原則,建立聯戶合作防治、組內或村內統一防治的防治聯合體、應急處置聯合隊,實行聯防聯治、群防群治。建立重大責任事故追究和林業生物災害有獎舉報制度,接受社會監督,提高公眾參與度。

本文作者:方國飛工作單位:國家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